注册

隋宫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诗人把“萤火”和“腐草”联系在一起,今“无”,暗示昔“有”,不仅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意蕴深长,是公认的名句。清代的方东树就赞叹说,这两句诗“兴在象外,活极妙极,可谓绝作”。

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

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

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

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

岂宜重问后庭花!

题 解

李商隐晚年曾担任盐铁推官,大中十一年(857)左右,他抵达扬州赴任。江东一带是南朝故地,金陵(今南京)为六朝古都,李商隐往来于江淮之间,目睹前朝遗迹,抚今追昔,写下了大量咏史怀古诗。

“隋宫”指的是隋炀帝杨广在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营建的行宫。杨广曾于大业元年(605)到大业十二年(616)十余年间三次巡游江都,大兴土木,大肆挥霍,穷奢极欲。这首诗以强烈的语气讽刺隋炀帝贪图享乐、荒淫误国,名为怀古,实为警世。李商隐诗集中以“隋宫”为题的诗歌有好几首,这只是其中的一首。

句 解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紫泉”本名紫渊,是流经长安北部的一条河,唐时为避唐高祖李渊的讳而改名紫泉。这里用“紫泉宫殿”借代长安隋宫,为的是选取有色彩的字面与“烟霞”相互映衬,不仅烘托出隋宫的雄伟壮丽,也给人一种色彩繁艳、富丽堂皇的感觉。可是,如此巍峨的宫殿却闲置不用,深锁于烟霞之中,这是为什么呢?只因为贪图享乐的隋炀帝想把芜城作为另一个帝都了。

“芜城”,隋朝时称江都,唐时称广陵,即今天的扬州。南朝刘宋时期的大诗人鲍照曾经有感于该地的荒芜,作了一篇《芜城赋》。李商隐不说江都,也不称广陵,却偏偏用“芜城”指代当时还颇为繁华的扬州,是有着深意的:因为太多的兴亡旧事,扬州再繁华也总是容易勾起荒芜残败的历史回忆;而今日取其为帝家,难保明日不成为芜城。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玉玺”,皇帝特用的印章,用玉制成,这里指代国家政权。“日角”,迷信说法,古人认为从骨相能够看出人一生的贵贱来,人的额骨突出饱满如日,是帝王之相。史书记载,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之前,就有人吹捧他“日角龙庭”,必得天下。这里是用“日角”指代李渊。“锦帆”,暗指隋炀帝南游一事,那时他所乘的龙舟都用锦缎做船帆,所过之处,奢华无比。这两句是说,如果不是因为隋朝被灭,皇帝的玉印落到李渊的手里,隋炀帝哪会游玩到江都就满足呢?他那奢华无比的船队,应该是会一直浩浩荡荡地开到天边去吧!

“不缘”、“应是”,表明作者是在用虚拟的语气推想历史上没有发生的事情。隋炀帝不是不想,而是没有来得及罢了。这样的推断突出了隋炀帝的穷奢极欲,同时暗中点出因奢靡腐败而亡国的隋炀帝是至死都不可能悔悟的。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古人认为萤火虫是从腐草中化生出来的。史书载,隋炀帝夜晚出游,事先命人大量搜集萤火虫,到时放出,光照山谷,为此还专门建了个“放萤院”。如今,当年的隋宫已经成为废墟,虽有腐草,却见不到萤光。这不仅是说隋宫已化为灰烬,一片荒凉,也是在讽刺隋炀帝奢靡昏庸,搜刮无度,以致萤火虫都绝了迹!

隋炀帝为了出游江都,开凿运河,沿岸筑堤,栽种杨柳,称为隋堤。诗中的“垂杨”“暮鸦”,都是指隋堤上的景物。在这个曾经沧桑的地方,如今惟有杨柳长久如斯,暮色中还不时传来老鸦的叫声,透出无限凄凉。而想当年杨广南游的时候,千帆万马,水陆并进,鼓乐喧天,旌旗蔽空,隋堤两岸,暮鸦哪敢栖息!

诗人把“萤火”和“腐草”联系在一起,今“无”,暗示昔“有”,不仅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意蕴深长,是公认的名句。清代的方东树就赞叹说,这两句诗“兴在象外,活极妙极,可谓绝作”。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陈后主”,指南朝陈末代国君陈叔宝,以荒淫亡国闻名。他宠爱后妃张丽华,整天听歌看舞、喝酒作乐。《玉树后庭花》就是他自制的宫廷舞曲,被后人斥之为“亡国之音”。陈国是被隋朝灭掉的,陈叔宝亡国后投降了隋朝,和当时做隋朝太子的杨广很熟。据《隋遗录》记载,隋炀帝游扬州时,曾经梦见过死去的陈后主,隋炀帝请张丽华为他舞一曲《玉树后庭花》,陈叔宝讥笑他说,你不也贪欢吗?当初你还老挖苦我。

隋炀帝曾亲眼目睹陈叔宝是如何荒淫亡国的,不但不吸取前朝的教训,而且还变本加厉,以至重蹈覆辙。他如果在地下遇见了陈叔宝的话,难道还好意思再请张丽华舞一曲《玉树后庭花》吗?

评 解

这首诗妙在虚处着笔,不说隋炀帝奢靡贪欢至死不悟,而假设若非国亡身死,必将玩乐无极,不到天涯不罢休。不说隋炀帝的荒淫远甚于陈后主,而以如若两人地下相遇,隋炀帝也是无颜相见的,当不便再提《玉树后庭花》之事。这样的描绘不仅给诗歌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而且扩充了诗歌的容量,以少胜多,包孕丰厚。虽无一字正面指责隋炀帝,却字字讥刺,入木三分。

善于对比也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紫泉宫殿自古帝王之家,却弃置不用,跑到扬州去重建宫舍,其贪欲可见。今日有腐草而无萤火的对比,昔年有垂柳而无暮鸦的对比,把历史的感伤与失落渲染得格外厚重。即便是在景物的描写中,诗人也不动声色地进行历史的叙述与批判,大大地增加了诗歌的叙事容量和情感强度。

李商隐文学成就

成就综述

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相当比重。李商隐的咏史诗有很高的成就。它们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无病呻吟,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怀的诗篇,而是着眼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加以补充发挥,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具一格的创造。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且能疏密相间,读来令人回肠荡气。幼年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使李商隐的世界观基本上属于儒家体系,其人生态度是积极入世、渴望有所作为的。同时,他颇能独立思考,很早便对“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的说教不以为然,甚至萌生出“孔氏于道德仁义外有何物”这样大胆的想法。在诗歌创作上,他起初醉心于李贺奇崛幽峭的风格和南朝轻倩流丽的诗体,曾仿照它们写了许多歌唱爱情的诗篇,如《燕台》、《河阳》、《河内》等。待屡次下第和被人谮毁的遭际向他显示了人生道路的崎岖不平,他的诗便开始表现出愤懑不平之气和对社会的某些批判。大和末,甘露之变以血淋淋的现实打开他的眼界,使他在思想上和创作上都大进一步。这时他写的《有感二首》、《重有感》等诗,批判腐朽政治已相当深刻有力。

诗歌特点

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品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此外李商隐将含蓄、朦胧的表现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李商隐诗歌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言律绝。他是继杜甫之后,唐代七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李商隐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如《重过圣女祠》借爱情遇合,于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春雨》将李贺古体诗的奇艳移入律诗,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意象极美。但他的诗中因爱用僻典,诗的整体意旨往往隐晦。其次,李商隐将人生慨叹的抒写向更深细隐晦方面发展,善于用艳丽精工的艺术形式表达惆怅落寞的情绪,诗中充满了迷茫与悲凉的体验,作品深婉精丽、韵味深厚,“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富有象征暗示色彩,有一种朦胧美。如《锦瑟》,关于其诗意,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寄托说、恋情说、听瑟曲说、编集自序说、自伤身世说等多种解释,表达幽微深远,具有朦胧美。再次,他的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其心灵的象征,是一种纯属主观的生命体验的表现。李商隐的七绝如《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夜雨寄北》、《夕阳楼》等,较多抒写身世之感,感情细腻,意境婉约,诗中贯穿着身世和时世的悲感,具有沉痛凄切的抑郁情调和忧伤美,在艺术上更是细美忧约、沉博绝丽,在精工富丽的辞藻中,朦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思,成为伤感唯美文学的典型。

李商隐的诗歌有广泛的师承。他悲怆哀怨的情思和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源于屈原,他诗歌意旨的遥深、归趣难求的风格与阮籍有相通之处。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精神、沉郁顿挫的风格,齐梁诗歌的精工艳丽以及李贺诗歌的幽约奇丽的象征手法和风格都影响了李商隐。李商隐的一些长篇古体,雄放奇崛又近于韩愈;他还有少数诗歌清新流丽、纯用白描,脱胎于六朝民歌。李商隐善熔百家于一炉,故能自成一家。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guoxueshangxi/201905/5485.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