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长沙过贾谊宅 赏析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长沙过贾谊宅

[唐]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简析】:

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

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上,而遭迁谪”(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第一次迁谪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县尉;

第二次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浙江建德)司马。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哦出这首律诗。“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栖迟”,象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子,标举贾谊的身分。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益以“空见”二字,更进一层地把哲人其萎,回天乏术、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抒写得沁人心脾。这两句诗还化用了贾谊《鵩鸟赋》的句子。贾谊在长沙时,看到古人以为不祥的鵩鸟,深感自己的不幸,因而在赋中发出了“庚子日斜兮,鵩集余舍”、“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的感喟。刘长卿借用其字面,创造了“人去后”、“日斜时”的倍觉黯然的气氛。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出句要注意一个“有道”,一个“犹”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手法是相当高妙的。接着,笔锋一转,写出了这一联的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这也是颇得含蓄之妙的。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贾谊写有《吊屈原赋》);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有谁能理解呢!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如此动情,如此真切。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读此尾联的出句,好象刘长卿就站在我们面前。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这幅荒村日暮图,不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

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读着这故为设问的结尾,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惋的叹喟。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刘长卿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漂泊卅年,铸就五言长城 

安史之乱腰斩了唐代的繁华,之前是金玉满堂、豪情万丈,之后是美人迟暮、往事只堪哀。时代的车轮碾压下,唯有像刘长卿这样极少数坚硬的个体挣扎幸存,在众生的齑粉中熠熠,向黑暗投射一缕光。刘长卿生于盛唐、成于中唐,在几十年颠沛辗转的仕途中,创作了大量的诗篇,自许“五言长城”,承上启下,影响了后世诗风。

刘长卿字文房,祖籍宣城,家居洛阳,出身平常,无显赫家事,亦非神童,可以算士人中的“草根”。虽生于开元年间,但入仕时已是天宝末,历经肃、代、德宗种种战乱,主要供职于幕府,三十多年间在四十个州县停留过。

刘长卿的生卒年和进士及第的年份不详。他应当比王维、李白、高适、杜甫、岑参等出生皆晚,约为718年前后。年少入读嵩山,及第前数次应考,以至在天宝中已被举子们推举为“朋头”。

朋头者,举子们的群众领导,如果是新生断无资格,一定是应考经验丰富、学识不凡、热心勇敢、为众所服者才能担当。所以他说自己是“十年未称平生意,好得辛勤谩读书。”有学者将刘长卿一生归为悲剧,说他的诗中充满愁思,但不同时期的愁苦又不同,第一重便是多年困于场屋的“科举不第之怨”,代表作如《小鸟篇上裴尹》。

考中进士应该是天宝七八载之后。目前有两种比较可信的推论。一种是,他在天宝七八载金榜题名,三年后释褐,于天宝十一载(752)任职于浚仪县尉,之后去长安,可能担任了八品的监察御史。安禄山攻破长安后,百官出逃,刘长卿逃到了江南。另一种说他在天宝十四载(755)考中进士,遇乱避江南。无论哪种推测,可以肯定的是,他在天宝末年去了江南。

在江南,刘长卿先担任长洲县尉,又为海盐县令。由于他“直道为官”、耿介不阿,758年被罢,蒙冤入狱。唐代官员被贬谪者众多,入狱的还是少数,更何况是被诬以贪污钱粮,刘长卿感到愤懑悲屈,写诗鸣冤,“白日浮云闭不开,黄沙谁问冶长猜”,“不见君来久,冤深意未传”,“直道天何在,愁容镜亦怜”等,都抒发了他的痛苦无奈。

肃宗收复二京大赦天下,刘长卿出狱被贬谪南巴(今广东电白县)任县尉。途中遇到大赦后从夜郎返回的李白,作《将赴南巴至馀干别李十二》,“江上花催问礼人,鄱阳莺报越乡春。谁怜此别悲欢异,万里青山送逐臣。”南巴两年后,761年遇赦北归,被安排在浙西为官,到766年秩满结束,冤案不了了之。刘长卿一生有16年耗在冤案上,第一段冤案耗费了9年。

767年,刘长卿入长安作了一段京官,官职不详,最晚次年便离开长安去了鄂州。770年,刘长卿入淮南幕府,虽有官职调动,也算过了一段相对平稳的生活,这段时间诗作多,交游也多,与数位僧人亲近,诗意平和、空灵,不少佳句。如“香随青霭散,钟过白云来”被《唐诗归》评为“极秀”。此类的句子还如“野雪空斋掩,山风古殿开”,“衡阳千里去人稀,遥逐孤云入翠微”等。

大历9年(774),他遭遇了第二段冤狱。这次得罪的是郭子仪的女婿吴仲孺。郭子仪平乱有功,是代宗的重臣,和代宗还是儿女亲家。吴仲孺作为观察使想要截留送往京师的钱粮,刘长卿不许,被污蔑贪污二十万贯钱。这是可以直接被斩的死罪,幸好朝廷派去的监察御史苗伾救了他,只是将他判罚去睦州任司马。刘长卿赠诗苗伾感谢,“羊肠留覆辙,虎口脱余生”。

在睦州五年后,德宗继位,任用前朝皇帝谪臣,刘长卿被升为随州刺史,第二段冤案算是了结,历时7年。这个案子在彼时非常著名,人尽皆知。以至于四年后,包佶遇到类似情况。陈少游欲私扣包佶所管的钱粮,包佶初不许,被恐吓说,如果给了钱,就是刘长卿的下场;不给钱,则是崔众的下场(崔众被李光弼所杀)。“佶大惧,不敢固护”。

十六年占据了刘长卿为官生涯的一半时间,对他的打击非常大,“逐臣之悲”体现在作品中是频繁地使用多种悲苦的意象,比如荒村、野桥、落叶、古路、寒山、孤舟等。有学者甚至称他为“闭门诗人”,因为他诗歌中常常描述“闭门”,“寒灯影虚牖,暮雪掩闲扉”,“江南海北长相忆,浅水深山独掩扉”,“舟从故里难移处棹,家住寒塘独掩扉”,不胜枚举。“闭门”意象的营造是刘长卿思想冲突的产物——十多年的坎坷不平令他孤立失落,但内在的担当执着又令他不放弃追求。

担任随州刺史几年后,刘长卿致仕,退出了官场,因此他又被称为“刘随州”。几年后辞世,大约得年七十余岁。

漂泊一生,刘长卿的诗中始终萦绕着离愁别绪。据统计,别离的诗作占现存诗作的一半左右。“一般人的送别诗多为客套语,长卿却不然,其情殷殷,绝无空话。”如《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他也关注民生,是继杜甫之后,另一位记录战争杀戮、民间疾苦的诗人,如《奉使至申州伤经陷没》,“举目伤芜没,何年此战争。归人失旧里,老将守孤城。废戍山烟出,荒田野火行。独怜浉水上,时乱亦能清。”

他虽以五言著称,现存五言诗多达380首,占存诗的四分之三,但他的七律也很有名,葛晓音评价为“接续了王维、李颀的余绪,其清空的风格、流畅的声调,更多地保持了盛唐七律‘正宗’的风貌”。宋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评:“随州诗,韵度不能如韦苏州之高简,意味不能如王摩诘、孟浩然之胜绝,然其笔力豪赡,气格老成,则皆过之。与杜子美并时,其得意处,子美之匹亚也。‘长城’之目,盖不徒然。”能与杜甫媲美,也不枉刘长卿半世漂泊之辛苦。

为何刘长卿被称为“五言长城”?

在盛唐后期到中唐前期的这段时间里,有一位诗人比较引人注目,他就是在诗坛上享有“五言长城”之誉的刘长卿。他在五言诗尤其在五言律诗方面,具有深厚功底和卓越成就。

刘长卿,字文房,做过随州刺史,人们称之为刘随州。刘长卿的青壮年时期大部分在贫困、窘迫的生活中度过。他长期为谋取功名而四处奔走,但一无所获。开元二十一年,他终于如愿以偿高中进士,但是随即而来的安史之乱阻滞了他的仕途。直到四十四岁时,刘长卿才被任命为长洲都尉,这才算是正式的进入官场仕途。可惜,他的命运坎坷,一生之中曾两度被贬。一次是在他暂时任海盐令的当年,由于冒犯上司,遭到小人谗言陷害,身陷囹圄,继而被贬为南巴都尉。十几年后,他才被提拔,却又因为触怒了郭子仪的女婿吴仲儒,被诬陷贪污欠款二十万贯,接着被贬为睦州司马。两次官场巨变和个人的不幸遭遇反映在刘长卿的诗歌中,成为他日后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与前期多反映边塞生活的题材大有不同。

生活在唐代由盛世变为衰败时代的刘长卿,所创作的作品,以平淡简洁的风格代替了盛唐诗歌的奇伟壮丽。两次谪贬的经历,使得他的诗作中对于景物的描写常寄托着某种属于自己的感情。刘长卿用严格的律诗来写景抒情,而无雕琢修饰的痕迹,达到了凝练自然、造诣清新的艺术境界。对事业、理想、社会的失望反而使他贴近了自然,对山水景物有了更细致的观察与体验,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技巧有了更准确与成熟的理解。正因为如此,他的某些名篇可以说是独步中唐。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极为简练地勾勒了一副荒村雪夜归人的图画,20个字中色彩、声音、自然景观浑然一体,并烘托了一种茫茫然、无着无落的惆怅感受。他非常注意锤炼字句,尤其善于捕捉精巧贴切的自然意象,并选择富于色彩、声音效果的动词或形容词,把他们连啜成一句或一联,所以他的诗歌中多有佳句,如“苍山隐暮雪,白鸟没寒流”(《魏万成江亭》)。他还善于用意象之间的系连词,使之直接缀合,从而赢得更大的联想空间,如“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秋杪江亭有作》)。他曾自诩为“五言长城”,看来并非自夸。他的另一首《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

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

青山万里一孤舟。

诗作题目为“重送”,是因以前诗人已经写过一首同题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同病相怜,发为歌吟,感情真挚动人。尤其最后一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得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随着孤帆远影在视线中消失,诗人的心何尝没有随着眼前的青山延伸,与被送者一道渐行渐远呢!通篇看来,基本上采用了直陈其事的赋体,紧紧扣住江边送别的特定情境来写,使写景与抒情自然而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情挚意深,别有韵味。

但是,刘长卿终究没有摆脱时代的束缚,反映社会的面较为狭窄,因而影响到其创造性的发挥。唐人高仲武曾说刘长卿的诗“十首以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7/10072.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