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宿建德江 赏析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宿建德江

唐代: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注释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客:指作者自己。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旷:空阔远大。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792、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99-200

赏析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诗人自指。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孟浩然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年少不懂孟浩然 再读懂时已惘然

作者:薇薇一笑很倾城

古时襄阳,一江春水环绕,消解了马蹄声声剑气流光,于是文人名士聚此纵情山水,饮酒作诗,这城池好生热闹。

杜甫仰慕李白,追随他来了襄阳,而李白来此,也是为了追随他心中“世间最风流潇洒之人。”

还有了那首广为流传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让李白如此倾心的,正是被称为“诗隐”的孟浩然,他的一生除了赴京应试和江南漫游外,几乎所有的时光都在襄阳度过。

他在这里怀梦,会友,最终在这里隐居,陨落。

孟浩然和好友王维一道,并称为盛唐最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直到现在,稚嫩小儿也能随意盘上几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他看似怡然自得地描绘了一幅幅诗气氤氲的山水图,却始终勾勒不出心中雄壮的江山梦。

唐永昌元年,湖北襄南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喜得一子。

这家主事孟老爷认定小儿是孟子后代,遂引用孟子名言来给儿子冠名——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浩然是也。

自年少起,孟浩然便与弟弟一起习字、学剑,襄阳岘山脚下,读书养志。

除了四书五经,他最喜欢的便是《陶渊明集》,兴许应了陶公那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每每读累,孟浩然便走出书房,跑进山峰之中,陶醉山林,在此养成天然之气。

十七岁的孟浩然正当年,所有人都认为他可以在朝廷谋得一官半职,但他却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文不为仕!

他拒绝参加任何科举考试,只因为在这个少年心中,当朝皇帝唐睿宗的位子做的名不正言不顺,家族恶斗让他拿了大权,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无法让他臣服。

从此,孟浩然和望子成龙的父亲展开了几年的抗争。

20岁时,他和弟弟划船渡过汉江,到对面的鹿门山游玩,孟浩然素来崇拜的庞德公,东汉末年就隐居在这里。

在鹿门山的山水之间,他感慨于隐士遗迹尚存,但隐士的高风亮节已相去邈远,便作诗《登鹿门山》留下无限眷恋。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

沙禽近方识,浦树遥莫辨。

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

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20岁的孟浩然和鹿门山一见如故,家人每日逼迫他赶考,他便索性离家出走,在鹿门山住下。

那时他只以为,这是人生的一次小憩地,他不会想到,这座山宇,是他日后颓丧时的庇护所,也是他壮思隐匿飘渺人间的归宿。

情窦初开的少年,就是在此时,遇到了一位美丽动人,身世凄惨的姑娘。

虽已离家出走,可婚姻大事还是要父母成全,作为一个吃穿不愁的“豪门公子”,他自知,老父亲不会应允这门亲事,便直接跑到女孩儿家里与她拜堂成亲。孟老爷脾气倔强,即使是生米煮成了熟饭,也坚决不让儿子媳妇进门。

直到孟老爷临死,都未曾谅解自己的儿子,二十岁离家到二十六岁父亲病逝,父子俩只见过一面。

父亲的死让孟浩然幡然醒悟,子欲养而亲不在,他在父亲遗体前起誓,一定要某得官职,光宗耀祖。

此时唐玄宗李隆基已经即位,大唐进入开元盛世,万邦来朝,生机勃勃。在当时,漫游交友、寻求机会是盛行的文人风气,孟浩然决定先走出襄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他仍记得自己定誓,不考科举,于是便决定曲线救国,通过交友寻人举荐。

不过孟浩然并不功利,他用了八年的时间漫游吴越,在此期间,他结识落魄的文人、被贬谪的官员、酒家老板小二,世间处处有人情。

他从未停下过写诗,他将对友人的真心实意都落于笔下。

送别去江南的朋友,他写下“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去拜访不幸被贬官的朋友,他也为友人感到不平和感伤:“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孟浩然对朋友情深意重,但自己的做官之路却走得并不顺利。于是他在洞庭湖边写了一封“求职信”呈递给丞相张九龄。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干谒诗大气磅礴,烟波浩渺,仿若他自己的仕途之路,波涛汹涌,却是他不灭的壮阔雄心。虽是干谒,却顶天立地,守着一身浩然正气。

张丞相被孟浩然的才情打动,将他引荐给皇上,但是玄宗却并没有看上孟浩然的才华,这一次举荐便以失败告终。

孟浩然沮丧至极,但他并没有放弃。

因得知几代皇帝重视的著名道士司马承祯住在天台上,他便决定再次前往一试。可当他来到天台山的时候,司马承祯缺又前往洛阳去了。

这可能就是宿命吧,无奈之下,孟浩然选择留在江南等待,这一等,竟是三年。

这一日,孟浩然在建德江上羁旅夜泊,处于这广袤宁静的天地中,他忽然想起了他的故乡襄阳,他的隐秘之地鹿门山。那里没有官场,没有执迷,他不需要被评断,清风朗月,他独自欣赏,空谷无声,他心无凄凄。

他坐在船头,思虑万千,看不到前方的岸,也回不了来时的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一夜后,孟君终下决定:回家考科举!

人本没有固定要走的路,又为何有固定封死的路。所谓全力以赴,便是走遍所有的路,即使未果,那么最终,人也会得到安宁。

开元十六年冬,四十岁的孟浩然再次离开襄阳,前往京都,准备赴考。

在京都,他做下“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等名句,被众文人钦服,名满长安。

然而这一次,孟浩然竟因孤注一掷,压力太大,科举落第了。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不过,此行之中,孟浩然遇到了一位志趣相投,同样爱读陶渊明,向往田园生活的朋友,此人便是大隐于朝的王维。

若不是王维,孟浩然应该不会想到,自己如此坎坷的求仕之路上,居然幸得面见圣上。

一日,王维把孟浩然请进官衙内闲谈,恰巧玄宗亲临,这可是大好机会,王维借请罪之机,向皇上推荐:“这是襄阳孟浩然,我的朋友。”

玄宗早已听说过孟浩然诗名,欣喜说到,“快戴帽上前,吟诗来听。”结果孟浩然却非常不识时务地念起“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玄宗霎时不快,你不得功名,是时运,却要怪罪于我?于是玄宗口谕孟浩然终身不得录用。

这一事后,孟浩然终于放下了心中的重担,也许归隐山林,才是心底之所想。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

别王维后,孟浩然一身轻松,再揽吴越风光,这一次他终于可以心无杂念于山水间,与江湖好友们笑看风云话家常。

结束这段游历,他就要真正回到鹿门山,去做他的快乐农夫了。

这时,孟浩然已经51岁了。

回到鹿门山的日子清闲自在,他常去农庄老友家做客,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举杯饮酒,心旷神怡。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然而,这样的日子只过了一年,便来祸事。

一日,好友王昌龄从边塞贬官路过襄阳来做客。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却因这次纵情宴饮,食鲜疾发,不幸逝世。

朋友闻讯均泪流,王维作诗:“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孟浩然一生求官不得,一世布衣百姓。

越是寻觅,越是不可得,只有这“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的家乡,才是他的乐土。

山水塑造了孟浩然的感性,也最终召回了这个失意落魄的游子。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走过那些路,才知道哪里是归途,顺其自然,便是自然教会我们的真理。

走过那些路,才知道哪里是归途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7/9156.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