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早秋月夜病中见寄 赏析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全诗以“愁思”开头,以“离忧”结尾。从表面上看,诗人是写娄图南的忧愁情怀。其实只要联系柳宗元贬永十年的非凡遭遇,就不难发现,诗人也是在抒写自己的“愁思”、“离忧”。

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早秋月夜病中见寄

唐代:柳宗元

客有故园思,潇湘生夜愁。

病依居士室,梦绕羽人丘。

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

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

谬委双金重,难征杂佩酬。

碧霄无枉路,徒此助离忧。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寓居寺院挡不住思乡的感情,潇湘之夜又勾起愁思绵绵。

病卧寺庙却仍然一心向“道”,羽人国常在你梦里绵延。

体悟大道而喜爱“知止不殆”的嘉训,遗失名利去追求更高的境界。

残月微光映照着空壁石岩,虚掩门扉等候秋虫入室长鸣。

承蒙厚爱,赠与我黄金一般贵重的诗作,欲酬杂佩,却使我羞愧汗颜。

碧天云霄,本没有来去之路,就让我写下这首诗消除离人忧怨。

注释

⑴娄秀才:即娄图南。

⑵客:指娄图南。何焯《义门读书记》:“谓娄将入道也”。

⑶潇湘:陶岳《零陵总记》“潇水在永州西三十步,(出)自道州营道县九疑山中。湘水在永州北十里,出自桂林阳海山中。至零陵北与潇水合。二水……自零陵合流谓之潇湘,故零陵亦有‘潇湘’之称。”

⑷居士室:指娄图南所居开元寺的房舍。慧远《维摩义记》:“居士有二:一、广积资产,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当时,娄图南寓居开元寺修道,故称之为“居士”。

⑸羽人丘:传说中的羽人国。据《山海经》说:“有羽人之国,不死之民,或人得道身生羽毛也……丹丘昼夜常明。”。章士钊《柳文指要之部》卷二十五说:“子厚尝作《梦归赋》,不梦则已,梦则思归,而娄梦羽人之丘,则其入道之志坚矣。”

⑹道:揣摩、品味“中道”之说。《后汉书·申屠蟠传》:“安贫乐潜,味道守真。”知止,《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⑺壁:一作“堂”。曙:光亮。

⑻候虫秋:秋虫入室鸣叫。《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⑼双金:一对金杯。环佩:环形的佩玉。委金酬佩,是指柳娄二人唱和应答。

⑽离忧:离人之忧。

参考资料:

1、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早秋月夜病中见寄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元和十年(815)秋。元和七年(812),娄图南途经永州,寓居永州城南二里的开元寺。当时柳宗元心情悒郁,遇见娄便一见如故,常来开元寺与娄探讨佛理,聊以自慰。娄图南一度生病,曾有诗给柳宗元叙说病中的寂寞,柳复诗为其宽解。

赏析

此诗的前二句就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愁怨忧思。娄图南常年飘零在外,羁旅天涯,今又客居他乡,难免不生愁绪。这一“思”一“愁”,既抒发了情感,又点明了娄的部分病因。三、四句“梦绕羽人丘”,进一步剖析娄病的主要原因。原来,娄整日魂牵梦绕的是如何入道,虽然被称为“居士”,也“将入道”,但终究还没有入道,个中滋味,常人很难了解,只有诗人深谙其中奥秘。诗的前四句,诗人不仅摹写其状,更主要的是通过娄病这一情形的描摹观照娄的内心,为下文劝勉娄图南做了铺垫。

诗的五、六句为诗人劝勉之句。娄图南甘于清贫,乐于求道,并为入道孜孜以求,文才“传咏都中”之名已丧失殆尽。要想找回“遗名”,诗人给他指出一条正确的途径:“得自求”。两句中一“怜”一“得”,表明了诗人鲜明的态度。诗人在《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入道序》中指出:“(娄)为处士,吾以为非时也……以图寿为道,又非吾之所谓道也。”并针对娄图南“以呼嘘为食,咀嚼为神,无事为闲,不死为生”之道,发出激问:“……其于道何如也?”

“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两句,勾画了一幅独守残月空壁、候虫入室长鸣的清幽愁伤的楚地秋夜图:天上悬挂着弯弯残月,透着星许亮光。月光下,寺院幽寂,寺门虚掩,石壁空空,秋虫“唧唧”。这里有残月的微光,秋虫的长鸣,声光俱见,情景交融。此情此景,不禁使人愁肠百结、思绪绵绵。这两句历来被后来的诗人学者所推崇。

诗的最后四句既是劝慰之句,又是抒怀之言。作为朋友,应礼尚往来。娄图南“委以双金”,诗人却很难酬以杂佩。这当然是诗人的谦逊之辞。对娄一心只想羽人飞天,诗人郑重指出:“碧霄无枉路”,意即无碧天云霄的来去之路,求道的结果也只会是“徒此助离忧”,奉劝娄不要继续迷恋于入道,应清醒过来,奉行“君子之道”。

全诗以“愁思”开头,以“离忧”结尾。从表面上看,诗人是写娄图南的忧愁情怀。其实只要联系柳宗元贬永十年的非凡遭遇,就不难发现,诗人也是在抒写自己的“愁思”、“离忧”。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柳宗元: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文/麦大人

01

自南宋后,中国经济重心转移到淮河以南,加上北方战乱频繁,很多人流落到南方讨饭为生,广袤的南方得以迅猛发展。

元明清三朝,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但经济重心却是南方。富庶的南方,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为北方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资漕运和财政饷银等。明清两代七成以上的进士,都是南方人出身,由此可见一斑。

上世纪末的改革浪潮,也是从南方发轫的。智能时代的今天,南方的经济发展和思想开放普遍高于北方。

在文人眼中,北方是肃杀的,南方是诗意的。南方仿佛是浪漫的代名词,总让人浮想联翩。

但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南方却很不发达,象征着未开化之地,尤其是岭南一带,号称蛮夷之邦,瘴气横行。那些在朝廷触怒天子而获重罪的人,结局一旦被贬黜到南方,几乎是九死一生,没有多少生还的指望。

这其中就有一位文学大家,其人生际遇让后人倍感唏嘘,一生孤独无依,茕茕孑立,他就是著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

在谪居永州的某年冬日,柳宗元感伤起自己前途未卜,各种滋味涌上心头,不禁长叹一声,吟出了史上最孤独的一首五绝《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短短二十个字里,诗人为我们再现了一幅漫天大雪中,世上行人散尽,飞鸟踪迹全无的画卷。在白茫茫的江面上,停有一叶扁舟,一名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的老翁,为了生计所迫,独自矗立在风雪中。

此情此景,你作何感想?老翁是在钓鱼还是钓雪?是,也不是。麦叔觉得,老翁分明就是柳宗元自己,他钓的不是鱼,而是内心的孤寂,是人生的况味,是人到中年不如狗的无奈。

一百多年前的陈子昂,在蓟北也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不同的场景,相似的心情,只因他们都是一类人,胸怀大志却又报国无门,孤独寂寞悲哀苦闷无处藏身,唯有放声高歌,以抒胸中块垒。

02

大唐自“安史之乱”后,国力由盛转衰。

战争带给世人的,不仅是满目疮痍的家园,更有社会风气的突变。李太白笔下恢宏磅礴的大唐盛世不见了,如今的帝国已是一片垂垂老矣的沉闷之气。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元773年,柳宗元出生在河东柳氏家族。世人喜欢称他为“柳河东”,或“河东先生”。

柳宗元算得上是官二代,家境好。他的祖上,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位以“坐怀不乱”而著称的柳下惠。而最近的,则是唐高宗李治第一位皇后王皇后的舅舅。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但好景不长,随着武则天上位,王皇后被罢黜,柳家人自然也跟着遭殃,家族逐渐凋零。

作为柳氏家族一员,尤其是家中独子,柳宗元肩负着重振家族辉煌的大任。

他自小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少年跟随父亲四处游历,既增长见识阅历,也目睹了社会现状。13岁弱冠之年他就以文成名,好不春风得意,接下来一路过关斩将,平步青云。

20岁高中进士,25岁通过博学鸿词科考试。放在今天,柳宗元就是一个超级学霸,考试对他来说不过是手到擒来的事。

这期间父亲逝世,他回家守丧三年,然后娶了当时文化名人杨凭的女儿。之后的一段时光,他们夫妻恩爱,举案齐眉,仕途顺利,人生如果就这样走下去,那似乎没什么可写的故事。

正如汪国真所说:忧愁总是不请自来,不幸总是突如其来。

两年后,杨氏因病去世,这一年柳宗元27岁。因为对爱妻用情至深,柳宗元再也没有续弦纳妾。后来即使见到万千美女,怎奈有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遗恨。

他对亡妻的深切思念,化作了笔端的《亡妻宏农杨氏志》,缅怀了杨氏的贤良淑德,自叹“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盛年丧妻,人生况味,柳宗元早早地品尝人世的无常。

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03

处理好家中琐事后,柳宗元打起精神,背起行囊向着京城出发了。对他来说,人生理想高于一切。

他生性豁达,喜好交友,而此后他的命运完全跟好朋友刘禹锡绑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刘禹锡把他介绍给当时的朝廷重臣王叔文。这时,历史来到了公元805年,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年份,柳宗元的结局在这一年定格。

唐顺宗一继位,就重用王叔文和王伾,发动了“永贞革新”。

这场以匡扶社稷为己任,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以期开创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局面。古代的改革,失败者多,成功者少。在宦官的反扑之下,这场历时半年的革新黯然收场。

失败的代价也是沉重的,自古成王败寇,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皇帝老儿被迫退位,这个只做了8个月的帝王,转眼就成了太上皇,几个月后一命呜呼,开了历史先河。

那普通人的下场,可想而知。王叔文贬官后被赐死,王伾被贬后病亡,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先后被贬官到很远的地方做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这一年,柳宗元32岁,处于最意气风发的年纪,是他人生的分水岭。此后,他的后半生,一直被流放到外地,再也没有踏足京城。

白云苍狗,世事无常,命运诡谲地向他露出了狰狞的面孔,而他却没有还手之力。

04

长安到永州,就像从天堂坠入地狱一般,一路上柳宗元的心情很是复杂。

他不断反思,为什么自己一心为国,却落得如此下场?他想不通,政治这玩意儿原本就是勇敢者的游戏。

两百多年后,苏东坡也是一贬再贬到南方,但豁达豪放、随遇而安的他,面对同样的问题,却只是笑而不语。

到永州不久,母亲病逝,女儿夭折,房屋也失火了。人世间最悲惨的事情一件件接踵而至,他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心态,全部承受了下来。

这时,朋友刘禹锡,远在数百公里之外的朗州放声高歌《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世人大都伤春悲秋,我却觉得秋天也蛮好的。看到朋友活得如此潇洒乐观,柳宗元也不由得深受鼓舞,振作精神。

我不知道千年后的尼采是不是听过柳宗元的故事,但他说了一句非常霸气的话: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加强大。

此后,柳宗元完全融入了这边永州沃土,一呆就是十年光景。公务之余,他总会约上三五好友,一起泛舟到郊外去赏花观景。

柳宗元的仕途无疑是失败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他的失意,成就了他文学家和思想家的美名。

在永州,他留下了大量作品,《永州八记》、《捕蛇者说》、《黔之驴》、《三戒》等游记散文和寓言故事。寓言表面上讲动物的故事,其实说的都是自己和社会。

在大唐,贵族子弟是不允许与贫民通婚的。柳宗元发妻去世后,一直未娶。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伦理太过强大,不允许他家香火断绝,于是他就采取折中方式,与当地两个低微女子同居,总算留下了两男两女。

他觉得没有给两个女子任何名分,对不起她们,就写文章很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情。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流放的日子,生活虽然平静,但柳宗元心里总不踏实,料想着宪宗有一天大发慈悲,诏自己回去建功立业。

古代的士大夫,总是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艰难抉择。

05

公元815年,柳宗元42岁,他和刘禹锡等奉诏回长安,心心念念的京城我来了。

然而,回去不到一月,经常犯浑的刘禹锡又惹事了。刘禹锡约上十年不见的一干好友,在长安的玄都观饮酒作乐,好不痛快。兴奋之余,他提了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下子可把皇帝老儿及身边走狗全得罪了,于是乎他们八个人怎么来的又怎么回去,不是原路返回,而是发配到更偏远的穷山恶水,几乎是不想让他们活着回京了。

第一次流放永州,柳宗元还有些埋怨刘禹锡,那么这次流放柳州他是完全活明白了。他不仅不怪罪朋友,反而愿意跟他调换地方,播州(今贵州遵义)实在太偏了,后来朋友纷纷上书求情,才改发配去连州。

疾风知劲草,危难见坚贞。

两个知己,从长安结伴同行,到了衡阳面临分别,柳宗元做了《重别梦得》,与刘禹锡告别。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只是这份美好的愿望,永远都不可能有实现的一天了,这一次竟是两人的永别。

在柳州四年,柳宗元做了很多事情,开办学堂,教化民众,解放奴婢,发展经济,努力造福一方百姓。

公元819年,柳宗元在柳州病逝,享年46岁。去世之前,他把所有文稿和未成年的儿子一并托付给好友刘禹锡抚养。

此后的二十多年,刘禹锡倾尽全力整理朋友的诗文,结集成册《柳河东集》,抚养的孩子后来也考中进士,柳宗元泉下有知也当告慰了。

在高手林立的大唐,柳宗元一共只留下了140余首诗歌,数量是不多,但也不乏传世之作。

他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散文、游记和寓言方面,他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千年前的柳宗元是孤独的,但却一点都不庸俗,他用自己的坚守在那个黯淡无光的世界,凿开了一抹智慧之光。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7/9423.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