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 赏析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诗人献书阙下,对策落第,心绪不佳。东归途中,登高远望,睹奔流万年的黄河水,思古人征战杀伐的累累战绩,叹自己茫然无着的仕途。语言平易浅近,脱口而出,有自然天成的浑圆美,亦可见出岑参早年艺术功底尚不深湛,有偏于浅近平淡之感。诗写一种愁绪,而寄怀于思古之幽情,篇终“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从怀古转到诗人,含蓄浑涵,耐人寻味,直有阮籍《咏怀诗》之深婉不迫、蕴藉思深的风格。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

唐代:岑参

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

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

自从巨灵开,流血千万秋。

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

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暮春时满眼是异乡的草木,晚景中看到那渡津的关楼。

伯夷曾住过的首阳山,想去瞻仰却没有过河的轻舟。

于是登上了潼关城头眺望,俯瞰着黄河滔滔奔流。

自从黄河把大山分开,从此此地征战不休,血流成河。

潘岳在此作下行行名赋,赫赫曹公于此显奇谋。

大河上经历了多少往事,如今只见一片凄凉笼罩着空空的河洲。

注释

潼关:据《元和郡县志》卷二:“潼关,在(华阴)县东北三十九里,古桃林塞也。关西一里有潼水,因以名关。”

别乡树:指岑参在长安的居处。岑参在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后“出入二郡,蹉跎十秋”(《感旧赋》)。为求仕奔波来往于长安、洛阳间。

津楼:指风陵津楼。伯夷:商末士君子。首阳山:即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南。首阳山与华山为黄河所隔。

关城:指潼关城墙。

洪河:指黄河。

巨灵:巨灵,指河神,此处指黄河。

流血:言自古以来此地征战不休,鲜血染红了黄河水。一作“流尽”。

潘生:指西晋文人潘岳。他曾西来长安,作《西征赋》。

曹公:即三国曹操,曹操曾西征韩遂、马超,过关斩将,立下赫赫战功。

参考资料:

1、阮堂明 解评.岑参集.太原:山西古藉出版社,2010:1-52、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0-132

赏析

“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此四句写诗人于暮春离开长安,东归途中的所见所感。西去的夕阳徘徊在津楼上久久不下,漫漫归程缥缈在前方,使游子产生一种无所归依感,商末“不食周粟,饿死首阳”的伯夷、叔齐二君子忽然浮现在眼前,多想一睹他们的高风亮节、铮铮铁骨,可在对岸的首阳山无轻舟可济,只能望洋兴叹,空发幽情。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自从巨灵开,流血千万秋。”此四句写关城落照中,诗人往登城楼,高处远望,但见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卷夹着沉重的人类历史伤痕,吞噬着无数英魂的悲咽和哀叹,滔滔东流去。

“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此四句写诗人睹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发思古之幽情,仰慕千古流传的潘岳之赋,缅怀赫赫战功的曹公。自古多为兵家征战之地的潼关,因为有了这份历史的厚重,诗人落寞无聊赖的心绪也变得更加凄凉怅惘。

诗人献书阙下,对策落第,心绪不佳。东归途中,登高远望,睹奔流万年的黄河水,思古人征战杀伐的累累战绩,叹自己茫然无着的仕途。语言平易浅近,脱口而出,有自然天成的浑圆美,亦可见出岑参早年艺术功底尚不深湛,有偏于浅近平淡之感。诗写一种愁绪,而寄怀于思古之幽情,篇终“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从怀古转到诗人,含蓄浑涵,耐人寻味,直有阮籍《咏怀诗》之深婉不迫、蕴藉思深的风格。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一心向上 现实苍凉

岑参(约717-约769),祖籍南阳(位于今河南),唐代之前家族已隶籍江陵(位于今湖北)。岑参的父亲岑植担任过仙、晋二州的刺史,有五子,岑参为第三子。曾祖父岑文本担任过太宗的宰相,伯祖父岑长倩在高宗、武后朝为相,从祖岑羲在中宗、睿宗朝任过宰相,故岑参说“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矣”。虽为“相门子”,在岑参出生之前,家族却已惨遭巨变。岑长倩因公开反对立武承嗣为太子,被腰斩于东市,五个儿子同时被赐死,祖坟被掘。岑羲在玄宗和太平公主的斗争中站错了队,玄宗继位后,岑羲被诛,籍没其家,株连其亲。

岑参在中举出仕前的经历大致为“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十五隐于嵩阳,二十献书阙下”。他自幼丧父,依靠兄长教导,十五岁去嵩阳山隐居读书,二十岁学成出山,入长安、洛阳拜谒高官望族、献书给皇帝,以求闻达。十年后终于进士及第,却仅被授以九品的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职责是看管兵器,岑参在诗中叹道“误徇一微官,还山愧尘容”。

面对苍凉的现实,岑参没有沉沦,他又去尝试幕府之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理想,希望能凭借自己的才华另辟蹊径、脱颖而出。749年至751年,岑参随高仙芝出征安西。高仙芝回朝后,幕府解散,岑参赋闲在家。三年后,岑参又随封长清去北疆。安史之乱爆发后,封长清被调回朝廷对抗安禄山,潼关失守后与高仙芝同被处死。“将军初得罪,门客复何依”,岑参也只得回朝,去了肃宗行在所在地凤翔。

然而,“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的艰苦、“葫芦河上泪沾巾”、“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的思乡、孤独,并未为岑参换来理想的结果。在高仙芝的属下,他并未受到重用。高仙芝的贪婪、残忍、粗鄙,也令岑参不屑。郁郁寡欢两年,甚至未见高仙芝出征时岑参的献诗、升官时他的贺诗,可知他们关系不协。封长清爱其才,二人之间酬唱不断,可惜一年后封氏东归、被斩。也许是由于高、封二人后来都成了罪臣,岑参日后的诗作中绝少提及这段生活,只留下数十首边塞诗传颂世间。在岑参近四百篇存诗中,边塞诗不足五分之一,却以奇绝著称。

刘大杰评价高适、岑参边塞诗时,认为高适的诗虽然没有岑参的奔放,但格调高远,能表露出征夫的疾苦、征妇的哀怨。不仅边塞诗中缺乏民间疾苦的描述,岑参的其他作品中对这些也表现不足。孙植说,“即使翻检全部岑参诗歌,我们也几乎找不到一处可以看出岑参关注老百姓民生疾苦的地方。”因为“一生中,岑参的眼光从来就没有向下看过,也不屑于往下看;他所做的事情只是向上看、向前看。”在他的存诗中,指向或点明君王的超过三分之一。他崇尚功名,对恩宠津津乐道,如“幸得趋紫殿,却忆侍丹墀”、“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他向往富贵,对他人的飞黄腾达艳羡赞美,如“忆昨看君朝未央,鸣珂拥盖满路香。始知边将真富贵,可怜人马相辉光。男儿称意得如此,骏马长鸣北风起。” 甚至在其以壮阔著称的边塞诗中也不乏此例,“驿马从西来,双节夹路驰。喜鹊捧金印,蛟龙盘画旗。如公未四十,富贵能及时。直上排青云,傍看疾若飞。”因此,岑参和高适在创作边塞诗时情怀迥异,“一个是满胸充斥着个人的升沉荣辱之念,一个是从上到下迸发出天地间的侠气豪情”。

岑参回到凤翔后,在杜甫等人的推荐下,担任了七品上的右补阙,两年后升为从六品上的起居舍人,负责记录皇帝和国家大事。这两个官职都能紧密地围绕着皇帝左右,深得岑参之喜,他很满足这段生活,在暮年时仍念念不忘,“忆昨在西掖,复曾入南宫。日出朝圣人,端笏陪群公。”担任起居舍人月余后,岑参被迁为虢州长史。虢州长史虽为从五品上,岑参却感觉到了被贬谪。他萌生了退仕的想法,又迫于生活无奈而不能。“世事何反覆,一身难可料。头白翻折腰,还家私自笑。所嗟无产业,妻子嫌不调。五斗米留人,东谿忆垂钓”。

代宗继位后,762年春,岑参充关西节度判官赴潼关;同年,岑参任掌书记随代宗长子、天下兵马大元帅李适(即后来的德宗)讨伐史朝义,这是岑参第三、第四次入幕府。回京后,岑参历任川部员外郎,考功员外郎,虞部、屯田、库部郎中等。765年11月,岑参被任命为正四品下的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故岑参也被称为“岑嘉州”。由于战乱,未能成行。次年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幕府入川。这是第五次入幕府。767年,杜鸿渐罢职回朝,幕府解散。岑参前往嘉州任刺史,一年后被罢官,东归路途不畅,染病在身,客死异乡。

存诗中编年最晚的一首是《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诗人回忆旧友,也是对一生的总结和临终前内心的写照。“人生岁月如流水”,早知如此,何必挣扎数十年。(文/辛上邪)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7/9603.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