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赏析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代: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注释

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名杜元颖。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鸦:鸦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在,到。

参考资料:

1、雅瑟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276-277页 .

鉴赏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王建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其诗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

名篇如《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渡辽水》、《田家留客》、《望夫石》等。他又以“宫词”知名。他的“宫词”百首,突破前人抒写宫怨的窠臼,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描写唐代宫中风物和宫廷生活,是研究唐代宫廷的重要材料。其五、七言近体中,有些征戍迁谪、行旅离别、幽居宦况之作,情思感人,但杂有消极颓废思想。他的绝句则清新婉约。还写过《宫中三台》、《江南三台》等小令,为中唐文人词的重要作者之一。今存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本及《宫词》1卷。

唐朝诗人王建,我们去寻找一盏灯,用它照亮一个诗词的世界

有的人会问:读那么多的诗歌有什么用呢?我通常会这样回答:“我们不要抱有一种功利的心去学习中华优秀的文化。读诗,是一种情趣。读诗,是一种自我修养的体现。读诗,虽然不能在短时间内给我们带来丰厚的收获,但是它带来的长久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问这种问题的人往往都是读诗读得太少,想的太多。你只需要以一种坚持不懈的态度去读诗就可以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它会给你一个完美的答案。所以我们所寻找的这一盏灯,就是王建,通过他的诗歌来走向诗歌的世界,在诗歌中品味生活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酸甜苦辣。

王建,他曾经在河北求学,在古代的时候,能够学习是非常不容易的。人们都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像王建这样的大诗人,他们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一般都要去别的地方求学,不像现在我们都有互联网,想学什么,在网上搜索一下就会出现视频,我们在家就可以学习。他学成之后,就辗转于各地开始做官。我感觉做官也是需要靠运气的,如果你有贵人相帮,那么你的官路将非常的顺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好运气。王建也没有赶上这样的好运气,所以他一直在做比较的的职位。

王建的诗歌大部分都是以客观的角度来写社会上的百姓生活。比如他写的拖船工人《水夫谣》:他们从小到大都生长在水边过着辛苦的生活,当地做官的人让他们开始做渡船的工作,这样渡船的日子非常的辛苦,轻松快乐的时间非常的少。他们每天在船中休息,在沙子中行走,就像是海鸟一样。有时候遇到逆风,也不能休息,只能迎着风前进,往前看是千里迢迢的水路。有时候遇到大雨或者是大雪,他们也要受到别人的驱赶,不能够休息,还要继续的赶路,这些渡船的工人们披着短短的蓑衣,忍受着寒冷和湿衣服,这种寒冷的痛苦就像是后脚跟被冻裂一样。终于等到天亮了,但是这种辛苦只能埋藏在心中,无处向人诉说,大家还是齐心协力的把船从渡口牵出来。这些拖船工人大部分只有一间茅房,过着清贫的生活。

但是他们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父母,去其他的地方谋求更好的发展。诗歌的最后诗人自然发出了我希望能够把这水变成稻田,让这些水夫能够过上好日子。王建具体细致的描写了纤夫们的工作状态,同时又说了他们不愿意离开家乡到远方去生活。

王建将百姓们的淳朴真挚的内在品质生动的表现出来。王建还有一首《田家行》,也是描写百姓们的生活,诗中是这样说的:青年人唱着欢乐的歌,女孩子们露出欢乐的容颜,五月份,虽然空气有一些热,但是吹着麦风也是比较清爽的,家家户户发出织布的声音,外面的野蚕结成了茧,但是没有人拿取,在夜里,它们都变成了秋天的蛾子。终于到了麦子长熟的季节,希望今年的赋税不要太重,就可以不用到城里,把家里的黄牛卖掉。

无论家里的衣服和粮食有多少,只要不看到做官的人就非常开心。这首诗写出了农家生活的快乐和哀愁,快乐是源于劳作后有丰厚的收获,哀愁的是这些收获不能够为自己享用。这首诗的末尾写出了乐观的态度,但其实更能够表现出农夫们内心的痛苦。王建描写民情风俗的诗歌更加有特色,如《新嫁娘词三首》,依次写了新郎的提亲的场景,新娘的出嫁,以及新娘入门,邻居家还有一些不认识的人,来到新娘家门前,新郎带来了非常多的东西,床上都堆满了,新郎来到门口,这些人都争先恐后的向新郎要红包。

今天是新娘出嫁的日子,两边的大门都贴上新的的对联,旁边的侍从们都准备着迎接新娘,我赶快让新郎拿着草垫,新郎新娘相拜成亲,三天后,新娘开始下厨,洗手开始做汤,虽然不知道小姑喜欢吃什么,那还是先让小姑尝尝味道。王健非常细致地描写了当地结婚的风俗,非常有生活的气息。王建也描写过一幅非常美丽的江南水乡图,还有一些关于宫中事情的诗,所叙述的都是实情,所以他的诗歌资料价值非常高。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8/10491.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