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诗解 铜爵妓 江淹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武皇去金阁,英威长寂寞。雄剑顿无光,杂佩亦销烁。

铜爵妓

南北朝:江淹

武皇去金阁,英威长寂寞。

雄剑顿无光,杂佩亦销烁。

秋至明月圆,风伤白露落。

清夜何湛湛,孤烛映兰幕。

抚影怆无从,惟怀忧不薄。

瑶色行应罢,红芳几为乐?

徒登歌舞台,终成蝼蚁郭!

鉴赏

诗的开头四句写曹操身后寂寞,雄风已逝,给人以悲凉冷落之感。“武皇”即指曹操。“金阁”,犹言金阙,宫观楼台之美称,此指铜爵(雀)台。台建于建安十五年,在邺城西北,“高十丈,有屋百余间。”(《水经注》卷十)楼台之顶置大铜雀,舒翼若飞。又其“西台高六十七丈,上作铜凤,窗皆铜笼,疏云毋幌,日之初出,乃流光照耀”(《艺文类聚》卷六十二引《邺中记》)。浮光跃金之楼观,以“金”状之,确也非常贴切。但是,如今人去楼空,已无复当年的英风雄威、歌舞升平,留给后人的,只是一片凄凉寂寞。开头两句就这样强烈地渲染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气氛。“雄剑”,本指春秋时吴国人干将、莫邪所铸之剑,其剑有二,一雌一雄,雄剑进献于吴王,此处是以“雄剑”代指魏武所佩之剑。这剑当年曾伴随他南征北战,削平群雄,而今却已埋没于尘封之中而黯然失色了。“杂佩”亦指魏武所佩之饰物。古人述及人之佩戴物常以剑佩对举,如《说苑》云:“经侯过魏太子,左带玉具剑,右带环佩,左光照右,右光照左。”故此处剑佩连类而及。“销烁”,犹言销镕,在此即是荡然无存之意。这二句,由曹操的遗物引出,再申前意,补足文气。

接下去“秋至”四句,则从《遗令》中的“月朝十五”生发而出。三五之夜,皓月当空,正是曹操要求诸妓向帷帐歌舞作乐之时。试想活生生的人幽闭于荒台孤馆,且要侍奉空床虚帐,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悲剧!这些歌妓无异是奉献于帝王祭坛上的活的牺牲,因而对她们说来,皎洁的秋夜只会更增加内心的悲感凄凉。这四句写景恰似“主观镜头”,展现出她们眼中特有的悲凉的夜景:风露凄凄,清夜湛湛,孤独摇曳的烛光,将她们的身影分明地投于兰幕之上。全诗悲剧的气氛,至此越加浓重了。

此后六句,转入直抒怨愤,比之上面的托物诉情,感情更为强烈。“抚影”承上“孤烛”句,转接极为自然。众妓顾影自怜,悲从中来,无所适从,但觉心中的忧思,绵绵不绝,难以消解。“薄”即停止之意,如《楚辞·九章·哀郢》云:“忽翱翔之焉薄。”“瑶色”,犹言玉颜,“红芳”即红花,此亦指美人的红颜。“行应罢”,行将衰颓老朽;“几为乐”,为乐能有几时。这二句互文见义,渲染强烈。诗人感叹着妓人的青春难驻、红颜易老,不禁要为她们的不幸生涯洒一掬同情之泪,发一曲不平之歌。最后两句应《遗令》中“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的意思,感情由悲而怨,由怨而愤,达于高潮。这里着一“徒”字,实蕴含无穷的悲思与怨愤。登台歌舞,遥望西陵,对铜雀妓来说,只是侍奉幽灵、虚掷青春的徒劳之举,而对死去的帝王来说,也同样是毫无意义了,因为他最终也成了一堆“蝼蚁郭”,亦即“蚁垤”,蝼蚁之穴,其外壅土如城郭,故云。古人常用它和高山对举,以显示其渺小,如《孟子·公孙丑》云:“泰山之于丘垤。”赵岐注:“垤,蚁封也。”又郭璞《游仙诗》云:“东海犹蹄涔,昆仑蝼蚁堆。”此处用“蝼蚁郭”,一方面说明皇陵虽高,无异于蚁垤一堆,藐视之意可见;另一方面也表示,贵为天子者最终也要与平民百姓同归丘墓,而魏武却要作威福于死后,其自私冥顽虽到了荒谬绝伦的地步,但到头来还不是黄土一抔,又复何益!这二句和第一层诗意恰好遥相呼应,使同情歌妓与批判帝王的两个方面浑然统一于诗歌的主题之中。

江淹此诗流丽中有悲壮之气。李调元《雨村诗话》云:“诗之绮丽,盛于六朝,而就各代分之,亦有首屈一指之人,……粱则以江淹文通为第一,悲壮激昂。”而这种悲壮又是通过强烈的对比突现出来的。在写魏武时,将其生时的威武雄壮与死后的寂寞萧条作对比;而在写歌妓时,则以青春、自然之美与其生活、命运之悲作对比。帝王的淫威自私与歌妓的痛苦牺牲则是此诗最根本的一个对比。绮丽的辞藻与悲剧的气氛相反相成,形成此诗凄艳的风格,沈博绝丽之中回荡着幽怨之气,这正是楚辞的传统。

江淹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人。南朝政治家、文学家,历仕宋、齐、梁三朝。

江淹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虽家境贫穷,但很好学。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宋泰始四年(468年),被任命为巴陵王国左常侍。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闻其才,召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齐建元(479年)初,改任骠骑豫章王记室,兼东武县令,参与草拟诏书册令,并撰写国史。延兴(494年)初,为御史中丞,先后弹劾中书令谢朏等人。中兴元年(501年),迁任吏部尚书。梁天监元年(502年),任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封为临沮县开国伯。不久又改封为醴陵侯。

天监四年(505年),江淹去世,终年六十二岁,梁武帝为他穿素服致哀,并赠钱三万、布五十匹。谥号宪伯。

江淹与“江郎才尽”,他是真的才尽了吗?

通常我们形容一个人之前有很才,后来文采思情衰退,会说这个人“江郎才尽”。

最近创作没有灵感了?江郎才尽了。

等等,江郎才尽,那么江郎是谁?

这个江郎说的就是江淹。

江淹,字文通,是南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

南朝的赋家如果排座次的话,江淹绝对可以坐上头把交椅。但是他留给后人的,却不是一个风流倜傥的才子形象,贡献给文学史上两个词“江郎才尽”和“妙笔生花”,从这两个词中也能看穿他的人生的坎坷。

江淹幼时家中清贫,但不影响他好学,六岁时就可以赋诗,十三岁时丧父,只留下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曾经砍柴养活自己和母亲。

二十岁时开始步入仕途,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当时正是刘宋末年,江淹被人诬告贪污受贿,关入大牢,在牢中为表自己的冤屈上书陈情,终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江淹被贬期间,看不到升迁之路,郁郁不得志,闲来无事只能写写诗赋,他的许多代表作品都写于这段时间。

江淹为官清正,不避权贵,直言敢谏,齐明帝曾当面称赞江淹:“从宋代以来,不曾有严明的御史中丞,君今天可说近代独一无二了。”

传说在他政治失意的时候,有一天漫步郊外,在一园中凉亭中休息之时,迷蒙中梦见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这里己经很久了,是不是应该归还给我了。”江淹一摸怀中,果然有枝笔,拿出一看,竟是枝五彩笔。于是,他就把这支五彩笔还给了郭璞。谁知一觉醒来,这位曾写出过不少峭拔苍劲诗文的才子竟文思全无,再也写不出精彩的文章了。这就是那个无论如何也让人难以置信的江郎梦中还笔的故事,自此就有了“江郎才尽”。

但现在看来,他并不是真正的才尽,只是想找个由头就此罢笔。如果说江淹的《恨赋》、《别赋》是千古绝唱,那么他的托梦还笔便是旷世奇谋。他深悟帝王心海底针,宁可“江郎才尽”被后人讥笑,也不愿因文引火烧身。

“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吾功名即立,正欲归草莱耳。”这或许就是他罢笔的真正原因吧。江淹生于宋末,死在梁初,享年62岁。他的一生经历了人世沧桑,经历了大起大落。他的前半生尝尽人间疾苦,后半生不愿意在重蹈覆辙,他放弃了才华,换来了后半生的平安度世。“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别人越是嘲讽他,他就越安全,身居高位,锦衣玉食,不得不说,这也是在乱世中生活的一种智慧啊。

“江郎才尽”后的江淹过着怎样的生活?

说起江郎才尽,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这个词来自哪?对,就是最初用来形容南北朝的大才子江淹的。

古往今来的无数大才子、才女,无不是因才华洋溢而被人欣赏,精彩绝伦的传世之作而流芳百世。而江淹是个例外,他的才华确实出众,他的作品也不弱于人,但是,却因“江郎才尽”而让他流传千古,被人们所熟知。

江淹,字文通,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宋州济阳考城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民权。他年少时聪慧异常,六岁能写诗,是远近闻名的神童。怎奈自幼家境贫寒,颇受疾苦。

他擅长写赋,别赋、恨赋写的是绘声绘色、脍炙人口,千百年来奉为经典之作。神雕侠侣中杨过自创的功夫,威力强大的黯然销魂掌这个名字,就是金庸取自江淹别赋中的第一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杨过,黯然销魂掌。

才气过人的江淹,早期在仕途上并没有一帆风顺,甚至还受牵连,被诬受贿而入狱(466年),后来又被贬为建安吴兴县令。而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被贬期间郁郁不得志时所写出的千古绝唱。

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萧道成开始掌握实权,这个萧道成也就是以后的齐高帝,江淹的机会来了,或许是因为他才华出众,被贬期间写的文章得到认可,亦或许得益于从小积累下来的神童名声,遂被召回。自被召回后便委以重任,官至尚书驾部郎、膘骑参军事。

江淹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从不避讳权贵,敢于直言。后来,他官运亨通,历经三朝,被历代帝王所重用,一切倒也还算顺利。

齐东昏侯萧宝卷时期,崔景慧手握重兵,后择机造反,很多人前去投靠,而独有江淹闭门不出,装病。后来崔景慧兵败,江淹独善其身。再后来萧衍起兵造反。这次江淹却一溜烟的跑去助阵,事成之后,萧衍建立梁朝,史称梁武帝。后来,江淹很受梁武帝重用,官至尚书左丞,顷刻间,权倾朝野,到达人生顶峰。

他官是越做越大,文章却越写越少,中年后的江淹基本未再出什么传世佳作。一方面他整日勤于政事,无暇写文。另一方面他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日渐成熟,为人处事不再像年轻时那般轻率,学会了适时明哲保身。否则,怎能历经三朝不倒?三朝元老,在古代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时代并不多见,这需要足够的智谋。

纵观江淹的人生经历,不难看出,他并非真的才尽,而是在他早年的经历中看尽世态炎凉,学会了处世之道。宁愿背负着才尽的名声,也要在乱世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单单是他的这种慧眼识英主的本事,便无人能及。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9/13376.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