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诗阅读 晓思诗 萧纪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晨禽争学啭,朝花乱欲开。炉烟入斗帐,屏风隐镜台。红妆随泪尽,荡子何时回。

晓思诗

南北朝:萧纪

晨禽争学啭,朝花乱欲开。炉烟入斗帐,屏风隐镜台。

红妆随泪尽,荡子何时回。

萧纪

萧纪(508年—553年8月5日),字世询,小字大智,南兰陵(今江苏武进县)人。南朝梁宗室大臣,梁武帝萧衍第八子,梁元帝萧绎之弟。

自小勤学,不好轻华,封武陵郡王。历任彭城太守,迁益州刺史。治理蜀地,颇有政绩,拜征西大将军。

侯景之乱后,梁武帝去世。天正元年,为了和梁元帝争夺帝位,称帝于成都,年号天正,受到西魏韦孝宽和梁元帝的讨伐。天正二年(公元553年),父子为游击将军樊猛所杀,追谥为贞献王。

后世评价

历史以成败论英雄。萧纪死后被萧绎开除族籍,改姓饕餮。 [1]  除与梁元帝有仇的西梁政权尚追封萧纪为“丞相、武陵贞献王”外,梁元帝萧绎及以后的历代各朝皆视萧纪为叛臣逆子。他在益州的功迹也被否定得一无是处,但蜀地老百姓却没有忘记他。萧纪曾在彭山县东三十里操练水军,后人就在该处修建了一座寺庙称为“武陵寺”用以纪念他,可惜后来毁于战火。

遗迹考据

二十世纪初叶成都万佛寺出土了不少精美的南朝时期佛像,其中一尊阿育王像造于萧纪入蜀的当年(大同三年)。1995年考古专家在成都西安路发现了一尊圆雕的阿育王石造像,根据像后铭文确定建造时间是在萧纪称帝之际。阿育王意译为“无忧王”,是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国王。他在位时国势强盛,统一了印度大半疆域。这尊阿育王像折射出萧纪的雄心壮志,是目前四川境内残留不多的能让人联想到武陵王萧纪的古代遗物。

魏晋南北朝文学呈现什么样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这种悲剧性的基调又因文人的政治处境而带上了政治的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 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期,诗、赋、小说等体裁,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并奠定了它们在此后的发展方向。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魏晋南北朝文学出现的这些“新变”,与佛教在中土的传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文学史上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始于东汉建安年代,迄于隋统一,历时约四百年,这一时期的历史情况比较复杂。南北朝文学是文学研究整体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9/15521.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