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古文译读 天目 袁宏道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临行,诸僧进曰: “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天目

明代:袁宏道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临行,诸僧进曰: “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目山幽静深邃奇妙古老,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从山脚下的双清庄到山顶,大约有二十余里路。

一般来说幽深偏僻的山大多荒芜人烟;陡峭如削的山很少有盘旋迂回的山路;苍朴的山很少有光彩艳丽的景色;磅礴的山很少有精巧的趣味;以至于山高水就缺乏;岩石陡峭的山就缺少茂盛的植被。这些都是山的不足之处。

天目山整个山都是沟壑,瀑布水流发出淙淙的水声,如万匹白色的丝绢,(这是天目山的)第一个绝妙之处。石头的颜色青色润泽,山石的棱角透漏巧妙,用石头铺成的小路上曲曲折折,石壁高耸陡峭,(这是天目山的)第二个绝妙之处。即使在幽静的山谷悬岩处,寺庙却都很精致,(这是天目山的)第三个绝妙之处。我的耳朵不喜欢听到打雷的声音,但天目山打雷的声音非常小,听起来就像婴儿的啼哭声,(这是天目山的)第四个绝妙之处。清晨起来看天目山的云彩,在悬崖下,白净得像丝绵一样,飘荡变幻如同浪花,大地变得五光十色,仿佛到处都是美丽的琉璃,每座山峰的山顶突出于云海之上,如同漂浮的浮萍,(这是天目山的)第五个绝妙之处。然而云彩的变化最不同寻常,它的样子非常奇特,如果不是久居山里的人,根本不能熟知云彩的形态。天目山高大的树木,树身粗的几乎有四十围,松树的形态如同华盖一样,树高不过几尺,一棵树价值万余钱,(这是天目山的)第六个绝妙之处。天目山每年第一次采摘的芳香扑鼻的茶叶,比龙井茶还要香甜。竹笋的味道像绍兴破塘所产的竹笋,但更加鲜嫩香甜,(这是天目山的)第七个绝妙之处。我认为,长江的南面,隐居深山,修心悟道的地方,没有比天目山更好的,于是(我)就起了脱离尘世的烦恼隐居山林的念头。

住宿在幻住寺的第二天,早晨起来看云,巳时后登上了天目山的最高峰,晚上住在高峰死关。第二天从活埋庵沿着原来的路下山。这几天天气十分晴朗,山寺的和尚认为天气反常,下山时互相祝贺。山寺的和尚有四百多人,行礼非常恭敬,相互争着用饭招待我。等到要走的时候,山里的和尚说: “天目山偏僻而且小,不足以担当贵客的观赏,怎么办呢?”我说:“我和天目山也有些微妙的缘分,山僧们不必过于谦虚,我们也不敢当面称赞”。因而众人大笑着分别。

注释

1.天目:天目山,古称浮玉山,在浙江临安县北。分东西两支,双峰雄峙,并多为怪石密林。相传峰巅各有一池,左右相望,故称“天目”。

2.幽邃(suì)奇古:是说天目山处于偏僻深远之地,姿态奇特,神貌古老。

3.不可言:无法用言语描述。

4.庄:指的是天目山下双清庄。相传梁昭明太子萧统在西天目读书,在东天目参禅,曾双目失明,以东西天目泉水洗眼后复明,故名双清庄。颠:同“巅”,山顶。

5.可:大约。

6.峭削:像刀削过那样陡峭。鲜(xiǎn):稀少。以上两句是说,处于深僻的山大多荒凉,陡直峻峭的山则很少有迂回曲折的妙趣。

7.貌古:指山的神气容貌显得古老,地貌古朴。鲜妍(xiān yán):鲜艳美丽。

8.骨:指山的骨架。这句是说,高大的山很少能给人精巧灵便的感觉。

9.石峻:石头又高又大。毛枯:草木枯败。毛:草,这里指草木。

10.病:缺陷。

11.盈山:满山。壑:山沟,山谷。

12.飞流:山高坡陡,流水直泻而下。淙淙(cóng):流水声。

13.盈:满。

14.壑(hè):深沟。

15.缟(gǎo):白色丝织品。

16.绝:绝妙(之处)。

17.苍:青黑色。润:光滑滋润。

18.石骨奥巧:是说山石的骨架结构很巧妙,难以形容。奥巧:透漏巧妙。

19.竦(sǒng)峭:高耸陡峭。竦,通“耸”,高耸。

20.“虽幽”二句:是说天目山中小庙虽然在深山狭谷、悬崖峭壁上,但建筑都是精美的。“县”,同“悬”,悬挂。庵:指小庙。宇:指小庙的房屋建筑。

21.晓:天刚亮。

22.尽:全部。这句是说,整个大地都成了琉璃的海洋。

23.萍:即浮萍。这句是说,云里露出的山头,像是浮萍。

24.“然云”句:意谓云的形状常常变化,各种变化出来的形状都不能持久。

25.其观奇甚:他的景象非常奇特。

26.悉其形状:明了云的各种各样的形状。

27.围: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拢起来的长度。

28.盖:华盖。

29.直:通“值”,价值。

30.头茶:第一次采摘的春茶。

31.胜:优于。龙井:一种著名的绿茶,产于浙江杭州附近的龙井一带。

32.类:像。破塘:浙江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作者《食笋时方正月》自注说,他的好友山阴人陶石篑“屡称破塘笋”。

33.清:清爽鲜美可口,与肥甘相对。远过之:远远超过破塘笋。

34.修真栖隐:隐居深山,修心悟道。修真:修心养性,即指出家。栖隐:即谓隐居。

35.出缠:佛教语,指脱离了人间烦恼的束缚。结室:佛教语,指佛门弟子聚会祈祷吉祥。

36.幻住:天目山上的寺名。为中峰道场,周围景观空阔,诸峰奇态,毕供眼前。

37.绝顶:山的最高峰。

38.高峰、死关:都是天目山上的地名。死关,天目山地名,地形险恶,故名。 

39.活埋庵(ān):天目山上的小庙宇,其境幽邃,竹石皆秀。

40.霁(jì):雨后转晴。这句是说,一场雨后,连续好几天十分清朗。

41.异:反常,山中温润多雨,僧见连日晴朗,故以为异。

42.率:全,都。相贺:和尚们认为天晴是好兆头,所以都来庆贺。

43.执:行。

44.争以饭相劝:意谓争着招待作者。

45.临行:将要离开的时候 。指作者即将离开天目山。

46.“不足”句:意谓跟大人您的眼界很不相称。“当”,相称。“巨目”巨大高贵的眼睛,这是恭维的话。 不足:不值得。

47.奈何:怎么办呢?

48.“天目”句:是说对天目山来说,我们也有一份,与我们也有一些关系。“某”,谦称自己。“些子份”,一点儿份。分(fèn):同“份”,份额。

49.过谦:和下句“面誉”,都是指天目山说的,意谓不须替天目山过分谦虚,也不须当面夸奖。

50.琉璃:光彩夺目的宝石,上釉彩瓷亦称琉璃。

51.巨目:巨大高贵的眼睛。这是恭维的话。

52.面誉:当面称赞。

53.因:于是。

54.巳:上午九时至十一时。

55.妍:美丽。

相关阅读

浅识袁宏道

禅心人

最早知道袁宏道是学生时代,在语文课本上读了他的游记《西湖》,摘引几句:“......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柳,艳冶极矣。”“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这段文字营造的意境令我非常震撼,我相信“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以说初始如斯。在我年轻的梦幻里,时常出现一幅西湖画卷:苏堤的桃花在漫天丝雨中淡淡地罩上一层似烟似雾的薄纱,水墨西湖,看不明虚实,分不清究竟,游人如织,花影罗绮,人如花,花似人,朦朦胧胧远远近近中,“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这场景令我至今难忘。

读袁宏道素雅馨香不事脂粉雕琢的文字,我的内心时常觉着一份空灵清静。

近日复看袁宏道,又一次被其清疏淡雅的文字和率性狂狷的性情迷醉了,半夜三更亦不肯舍弃。难怪林语堂先生惊叹,“近来识得袁宏道,喜从中来乱狂呼。”

在明代文人中,袁宏道可谓少年得志,10岁当秀才,21岁中举,25岁中进士。27岁出任江苏吴县知县。对年轻的袁宏道而言,能够在刚刚入仕就执掌一个经济文化非常发达富庶的鱼米之乡实在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情,真可谓春风得意!可惜不到两年,先前踌躇满志的袁宏道便叫苦连天:“一入吴县,如鸟之在笼,动转不得,以致郁极伤心,致此恶病……官不去,病必不痊。”

袁宏道乃性情中人也。他原以为当县令便可吟风弄月,诗酒为伴,自由任性漫步于自然山水之间。可现实并非如斯。一县之令,必要处置各种繁琐公务,乃至民生疾苦。加之官场倾轧,同僚相轻,让袁宏道大为感叹:“吴中犹阱也。”

袁宏道个性率直,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睨视天下万物。所谓“睨”者,对身旁之人事,皆斜视也。(杜甫说阮籍亦如此:步兵白眼向人斜!)这种清高傲视的态度很快让袁宏道在吴县官场与文学圈内难以立足。于是,袁宏道先假称祖母年迈无人奉养,又自诬身患绝症,活不下去了。他一连写了七份辞职报告《去吴七牍》,在朝廷还未同意的情况下就率先扔下乌纱帽扬长离去。袁宏道辞官之后,将妻眷寄托在无锡,自己独自一人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山水漫游。他一路交游文友,诗酒唱和。精神上的放松让他连呼,“快活不可言!不可言!”袁宏道自称“狂”,却又崇尚“真”,他关注个人生命的享乐,对生活怀有浓厚的兴趣和饱满的热情,做什么事都极其投入。

他酷爱自然山水,说落雁峰“可值百死”,甚至不惜冒险登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爱朋友,便“以友为性命”;读书读到有趣的地方会狂呼大叫,以致“童仆睡者皆惊起”;爱女人,坦陈有“青娥之癖”。

袁宏道认为爱之成癖,沉湎酣溺而不能自拔才是最精彩最美好的个性。他说“余观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耳。若真有所癖

有一段非常精彩惊心的文字,抄录如下:“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一快活也。堂前列鼎,堂后度曲,宾客满席,男女交舄,烛气熏天,珠翠委地,皓魄入帐,花影流衣,二快活也。箧中藏万卷书,书皆珍异。宅畔置一馆,馆中约真正同心友十余人,人中立一识见极高,如司马迁、罗贯中、关汉卿者为主,分曹部署,各成一书,远文唐宋酸儒之陋,近完一代未竟之篇,三快活也。千金买一舟,舟中置鼓吹一部,妓妾数人,游闲数人,泛家浮宅,不知老之将至,四快活也。然人生受用至此,不及十年,家资田产荡尽矣。然后一身狼狈,朝不谋夕,托钵歌妓之院,分餐孤老之盘,往来乡亲,恬不知耻,五快活也。”

袁宏道直言不讳地列出了世间最值得留恋的“快活”事:看遍世间美色,听遍世上乐曲,尝遍世间美味,每日大宴宾客,男女混杂,相互嬉闹,观阅世间奇书,和真正同心的文朋诗友聚会,千金买舟,带上鼓乐妓妾,浮游湖海……

此种种快活,我很能理解,谁知他笔锋一转,说风流浪荡,耗尽资财,尽管一身狼狈,但仍然可以“托钵歌妓之院,分餐孤老之盘”,逍遥快活。

这第五点快活颇有些令人费解。也许袁宏道觉得按照自己的真性情痛快淋漓地生活,即使不得善终,也算幸福了。袁宏道如此丰富,充满声色的人生五大快活事,让不少海外汉学家们惊呼他所生活的时代为“淫荡的世纪末”。

我认为,袁宏道向往的人生快乐,并不仅仅指生活享受,更重要的是精神享受。五乐之中虽有声色之乐,更有自然山水之乐和自由自在、无所羁束的精神之乐。袁宏道是在充分地最大限度地享受生活的乐趣。爱一个人,爱一件事,轰轰烈烈为之燃烧生命,这样才美才是真性情。一辈子平平淡淡稳稳当当真是白活一场人生!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悟者的眼光和智慧。

袁宏道这种尽情享乐的归隐和陶渊明完全不同。

陶渊明归隐之后,是菊酒相伴的恬适散淡与浪漫。袁宏道归隐之后做山水的知己,代山水立传,山水风景在他的笔下有无尽的妙处和乐趣。但袁宏道游历山水只是一种心灵寂寞的暂时疗慰。事实上,他一直处于矛盾状态。既希望从此远离官场,彻底醉心于自己营造的精致小世界,又不甘心完全忘却世情。他把自己比作是树上的猴子,在树上时,想着树下的饭,在树下时,思量树头的果子。“寂寞之时,既想热闹;喧嚣之场,亦思闲静。”

他的内心缺乏陶渊明的淡泊宁静与悠远。

当内心的压抑无从排解时,袁宏道便投身于世俗狂欢。王阳明的“心学”,李贽的“童心说”触发了袁宏道对于自然本心的发现,使他内心与生俱来的七情六欲随之汹涌,去冲击天理的堤岸。他卸掉最后一丝兼济天下的责任感,放纵性情,纵情享乐,狂狷无羁。

袁宏道和汤显祖等很多文学家思想家一道,纷纷张扬起不顾天理而求世俗爱好的个人的情欲。他说即使是“吐一口痰,也是自家的”,主张“至人之治”当“因乎人”,即顺从人的个性和满足人的欲望。

那些徘徊在苏州、杭州、金陵等江南繁华声色场所的士人们,纷纷回应袁宏道的思想主张,争相效尤。他们忘却科场失意,仕途暗淡的苦闷,醉心于欢歌燕舞之中,以至于无妓不成欢。这时刻,“金陵十二钗”、“秦淮四美人”、“秦淮八艳”相继而出。在晚明香艳的笙歌中,狎妓不仅仅是一种癖好,而且已经上升成一种文化。

袁宏道敢于用“本心”去推倒偶像的崇拜和教义的束缚。他“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寄寓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的渴望,洋溢着一种叛逆的勇气和张扬个性的精神。“独抒性灵”就是要表达“率性而行”、“任性而发”的真情,真情出真诗,真诗的灵魂就是“性灵”。在袁宏道的思想中,围绕着仕与隐,出和入矛盾斗争十分激烈。当他在仕的时侯,他渴望着山林,渴望做一个无拘无束的“世间大自在人”。可当他出世的时候,又难耐生命生活的寂寞,于是又出仕。如此循环,三度出入,而终以出世为主。

在这种矛盾中,袁宏道确定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态度--自适,这种处世态度使得他在晚明士子中显得与众不同。

因此袁宏道是一个徘徊在出入仕隐之中的既非儒者,也非隐士的适意避世的知识分子的独特形象。

夜阑人静,在阅读和思考中与袁宏道坦诚相见倾心而谈,实在是极美的心灵陶冶和精神享受!

解读一个人,仅凭读他的几篇文章是极其肤浅的,至少不完整。受时空,视野,修养,学识,见地诸多影响,我不能深刻解读袁宏道,我只将自己读得的点滴浮浅感想写出来,是在深爱他的前提下,浅识袁宏道了。各位看官海涵!

相关阅读

为啥说明朝文人还不如妓女?

烟灰说历史

崇祯皇帝都知道吧?就是那个被李自成逼得煤山上吊的明朝亡国之君。这个皇帝不能说不勤政,从某一个方面来说,崇祯皇帝的勤政指数在明朝帝王之中是出了名的。可是呢,这个家伙有个毛病就是疑心病大,一天天给更年期一样喜怒无常,不能听别人说句话,动不动就撤职查办凌迟啥的,袁崇焕就是被他整死的。这家伙有点不正常,搞到最后没一个大臣和他站一条战线。出事了,手握兵权的大将没一个去救援。为啥?因为救驾之后没有好下场的。最后亡国了,临死前还说出一句这样的话,大概意思就是太监大臣没好人,妓女没好货。太监无耻,文臣无耻,妓女无耻。前两句很好理解,那么妓女又是咋回事呢?大家都很清楚,和他有瓜葛的妓女也就是陈圆圆了。对,就是后来替吴三桂背黑锅那个女人。陈圆圆是一个大臣讨好崇祯,从江南烟花之地给弄来的。不过当时崇祯就对她看法不高,称陈圆圆为“易新衣者”,换现在话就是“公共厕所”的意思。

其实,作为大明亡国皇帝,崇祯却是一个极为认真负责的人,谈不上圣君,但偶尔的表现却称得上仁君。明朝灭亡,和太监以及东林党有很大关系,这些也使他留下心理阴影。太监心理变态多,文人读书多软蛋也多,但为啥看不起妓女呢?要知道有时候妓女的表现远比文人太监可圈可点,商女亦知亡国恨。

明朝太监确切做过一些为人不齿的事情,从“土木堡之变”的王振,到魏忠贤的阉党打压东林党人。特别是魏忠贤的阉党没把那些文人给折腾死,而民间知道九千岁,似乎对皇帝也就不怎么知道了。崇祯继位后,第一时间就是清除阉党,一时间快刀斩乱麻,还使大明朝一度出现风清气正的场面,差点中兴了。换句话说,有时候看太监还不如妓女,崇祯把太监看的比公共厕所还低。但是崇祯最后在用太监的时候也不含糊,很多太监被派往地方重镇,甚至于凌驾于其他文人之上。他坚信太监没有自己子嗣,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杜绝腐败。也是这样,文人也和他拉开了距离。

不过,明朝文人也是极为混蛋的,似乎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多都混蛋,没有气节,贪腐虚伪。造就这种原因也并非偶然,朱元璋开国时候,就对文人进行了打压。很多大臣会被在朝堂上打屁股,侮辱文人人格,后来朱棣更是灭了方孝孺十族。你想啊?啥尊严都没了,文人原本就是注重气节脸面的,你把人家都弄到哪一步了?方孝孺最后的结局,使很多文人认为,应该像胜利者低头,而不是内心坚守的对错是非。在异族入侵时候,文人的信仰早已经被动摇,功利之心大行其道,走到这一步只能怪大明的皇帝们作死。而到了最后,明朝文人确实是不如妓女的。

而明朝妓女们却在大明灭亡的时刻奏响了悲歌,柳如是、李香君、陈圆圆,到了最后,那些自诩为正人君子的文人们撕下伪善嘴脸,望风进退,被妓女们啪啪打脸。这些妓女给大明留下最后一丝光芒,对那个男权社会进行了辛辣讽刺!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9/16392.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