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古文译读 绮罗香·红叶 张炎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绮罗香·红叶》大约作于元武宗至元1290年冬。其时,张炎年四十三岁,为应元政府写经之召而被迫北行。行之大都(今北京),张炎感伤亡国之情顿上心头,遂借眼前之“红叶”抒发其漂浮不定的身世和忠贞爱国的情操。

绮罗香·红叶

宋代:张炎

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正船舣、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

长安谁问倦旅?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谩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霜已经降临大地,无数的树林落叶纷纷。为着不招致春花的嫉妒,红叶这时才呈现出冷艳的姿容。冷瑟瑟的枫树,排列在吴淞江畔;我这个孤独的旅人,又吟出了愁苦的诗句。我的船儿正停泊在孤村流水之间:在斜阳映照的归途上,红叶有似烂漫的鲜花,连绵无尽。啊,荒凉的水沟里,一片红叶凄凉地飘流着。为什么柔情蜜意它载不去,只载去烦恼忧愁呢?

长安的人们哟,有谁关心一下这些疲倦的“旅人”?因为怕看见自己衰老的容颜,就一味喝酒,四处漂泊,竞成了这个样子。它徒然把自己打扮得时新漂亮,可是却不能列入洛阳花谱之中。它只能在酒杯前随着旋风飞舞,最后化作无数片碎断的红霞纷纷飞逝。啊,我是多么怀念江南的春天,到处呈现出一片浓绿。我闲适地坐在窗前,倾听着夜雨的飘洒。

注释

绮(qǐ)罗香:词牌名,最早由宋代史达祖用为词牌,双调一百零四字。

春妒(dù):指春天里群芳为争艳而百相妒。

吴江:即吴淞江,太湖最大的支流,俗名苏州河。

舣(yǐ):停驻船只。

倦旅:疲倦的旅人,作者自指。

衰(shuāi)颜:憔悴的容颜。

如许:如此。

谩(màn):徒然。

洛阳花谱:指《洛阳牡丹记》一类的书,洛阳花,指牡丹。

回风:旋风。

参考资料:

1、陶尔夫,胡俊林,杨燕著.姜张词传 姜夔、张炎: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283页2、刘斯奋译著.刘斯奋诗译宋四家词选 姜夔 张炎: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54-155页

创作背景

《绮罗香·红叶》大约作于元武宗至元1290年冬。其时,张炎年四十三岁,为应元政府写经之召而被迫北行。行之大都(今北京),张炎感伤亡国之情顿上心头,遂借眼前之“红叶”抒发其漂浮不定的身世和忠贞爱国的情操。

参考资料:

1、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第1314页

赏析

上片两句:“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对偶互文,说万里、千林,都在飞霜中枝零叶落,总写秋天大地;“寒艳不招春妒”,收缩到红叶,红叶是寒天中唯一的浓艳之色,它与春风、春花不同时,不可能为它们所妒。三句直从秋天写到红叶,似乎专在咏物;但秋风横扫万里,其实是亡国后江山、士林备受摧残的写照。红叶可以象征遗民,“春”又是在新朝的富贵场中得意的人物的象征,寄托又极分明。这三句,已正面把红叶说尽。下面又从侧面再作生发。“枫落吴江冷”,是唐人崔信明的断句,枫叶经秋变红,故用这一典故,接以“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独客”表面指崔,实际是自指;“又吟愁句”,流露主观感情,由咏物到写人。物、人交错、化合,目的是求若即若离,主客融成一气,不为咏物而咏物。这里是用这种手法,但脉络转接分明:“枫”承“寒艳”;“吴江”二字又引出“正船舣、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两句。“归路”中停船于“流水孤村”之旁,正可挨村傍树;而在“斜阳”映照中远看似春花围绕的,又非红叶莫属。这是借描写停舟之景以烘托红叶。“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用唐代宫女红叶题诗故事以写眼前红叶,是熟典活用:不正面承说御沟流红,有关双方获得美满姻缘的事,而说“荒沟”内一片凄凉景象,红叶不载情去,却载愁去。不再是写宫女故事,而是自写当时情境;但典故的影子仍在,红叶的影子仍在。一经活用,就化熟为生,化板为活。“载情”句的“情”,是原故事中男女间之情,但句中“载愁”的“愁”,却是词人自己的国亡家破、飘零失路之愁。句中“载情”是宾,“载愁”是主。意谓若欲题于红叶,托荒沟流水载去的,亦只有无限深愁而已。“载情不去”,为“不载情去”的倒文。从主观方面说,是今已无“情”可供托载,表现出来却成为问沟水为何不与我载情去而载愁去,愈婉转,愈沉痛。

上片从红叶写到人,下片则从人写到红叶。“长安谁问倦旅”,以一疑问句领起写人。“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又用自己烘托红叶。上句用郑谷《乖慵》诗“愁颜酒借红”,藏“红”字;加上“羞见”、“飘零”,以增曲折哀叹之意,便切遗民身世。“谩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又承上句“飘零”一词的双关,转到写红叶,脉络亦分明;指出秋叶虽红,终不是花,终不会为只爱春花的常人所赏,不能载人《花谱》。“洛阳”、“新妆”,皆暗指牡丹:牡丹为洛阳名花;不入《花谱》,即是不挂新朝朝籍、不得富贵的隐喻。“谩倚”是对“新妆”的唾弃,即是勉励红叶不要去羡慕、效法春花,也即是隐喻遗民们不要去羡慕、效法新贵。红叶既不能追随春花,它受秋天“回风”的吹送,也只能在酒人的樽前“起舞”最为合适,因为酒人的“醉貌”可与红叶的颜色互相映照,酒人的身世也可能就同于红叶的遭际。“尽化作、断霞千缕”,写风中落叶众多,一经“起舞”,艳红的颜色就可化为千缕断霞,红叶的这一光彩,也即是遗民们的丹心碧血,他们哀思故国的返照回光,他们忍受风霜、保持坚贞气节的光辉节概。红霞成为“断霞”,可知无法回天,也即无力复国。那么,“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只好牢记江南听雨、夏木阴阴的季节,也即只好牢记南宋亡国前尚存半壁河山的偏安时期。着一“暗”字,则当时已入衰残之境,呼应“断”字,使结语呜咽缠绵。自“谩倚”以下,句句写红叶,又句句比遗民。

全词围绕红叶,扣紧题目,不避犯“正位”;但人、物关合,义兼比兴,写得不粘不脱,凄惋沉痛,感染力强。

相关阅读

宋词是怎样产生的?

一般认为是,随着隋唐兴起的燕乐产生的新诗体。燕乐的“燕”字同“宴”。

词是怎样产生的?历代无定论,但和音乐有关。

一般认为是,随着隋唐兴起的燕乐产生的新诗体。燕乐的“燕”字同“宴”。

狭意的燕乐指宴会享乐的音乐,用于朝廷宴会,公私宴集及娱乐场所。

广义的燕乐指“胡夷里巷之曲”,来源于胡人音乐(西凉乐,龟兹乐)以及民间音乐。

隋朝以前流行的宫廷音乐(雅乐),节奏大多从容和缓,颇为单调,而新兴的燕乐却繁复曲折,变化多端。五言,七言的整齐句式难以和节奏参次不齐的新燕乐配合。为了配合这种音乐,就产生了不同于传统的五言,七言诗体的新的曲辞。

新的诗体一句音乐以乐章的结构来分片,节拍为句,高下清浊用字。一句话,完全根据音乐特点来制定文辞规律。(新诗体形成的过程相当缓慢,大致在唐代形成。)

现存最早的词,结集为民间词和文人词,前者是敦煌的藏经洞中发现的《敦煌曲子词》,无名氏之手,但可推断为社会下层人物所出。词集内容广泛,浓郁民风格调。后者为中唐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所作。

到了晚唐才有专门写此的词人,如温庭筠,韦庄。温庭筠一生落魄不偶,出入阁楼妓馆,艺术上相当成熟。韦庄正值晚唐进入五代,词内容丰富:男女风情,人生感慨。

到了五代,两个远离中原的偏安王国:西蜀和南唐。在这里,词得到了明显发展。

西蜀词人作品《花间集》,推崇温庭筠。此派词人因《花间集》被称为“花间派”。著名的词人有韦庄,欧阳炯,李珣,孙光宪。花间派词风深受温庭筠影响,多描写女性,闺情。艺术上以辞藻华丽,精雕细琢为特点。

南唐著名词人主要有后主李煜,冯延巳等。他们的词作情致缠绵,辞句清丽。尤其以李煜的词风最为成熟显著,他本为南唐国君,被俘北上后,2年多臣虏生活,巨大人生落差,使词产生质地飞跃。正如王国维所说: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李煜抒写身世之恨的词作具有浓烈的个人抒情性质,是苏轼等宋代词人改革词风的先驱。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10/18280.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