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古文译读 贺新郎·端午 刘克庄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本词为端午节吊古之作,咏端午节的风俗人情,提起端午节自然联想到屈原。词人托屈原之事,抒自己的怨愤之情。上片写端午节时当地的事物风光,少年们身穿盛装,争渡看龙舟,而词人却因年纪大,疏懒于此,这是情怀的不同。开头写石榴花开,点明季节。接下写自己的轻闲自在,实质却有“闲愁最苦”的意味,要从反面见意。“任陌头”几句描绘年轻人争渡的场面,动态感很强。下片赞颂屈原的品格,对端午节民众投粽的民俗予以批评,认为是对屈原的愚弄,有举世皆浊我独醒之慨。

贺新郎·端午

宋代:刘克庄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深深的庭院里石榴花开得正艳。彩绘的帷帘敝开,我身穿粗麻衣服,手摇丝绢小扇。中午的清风驱散暑气,显得格外清亮。青年们纷纷炫耀自己的节日装束。头上插着钗头彩符,身上佩着艾草扎成的老虎。争先恐后的来渡口观看赛龙船。我年纪大了,不愿再去与人拥挤,只是站在远处观看。任凭那些年轻人摇旗擂鼓呐喊,船浆起伏,江面上浪花翻卷飞舞。屈原的精神千古永存,屈原的风致万世流传。他生平带着芳草,胸襟怀抱如美酒清醇甘甜。谁信在千载之后,他在江底的灵魂还会把米粽垂涎。说什么是怕蛟龙发怒,才把粽子扔进江中给蛟龙解谗。唉,这些传说是多么荒诞。假如他一直活到今天,倒不如与世皆醉死在当年,反而省去许多苦恼怨烦。想到这里便有兴作此词以为笑谈,凭吊一下千古含冤的屈原。

注释

綀衣:葛布衣,指平民衣着。 

结束:妆束、打扮。 

钗符艾虎:《抱朴子》:“五月五日剪采作小符,缀髻鬓为钗头符”。《荆门记》:“午节人皆采艾为虎为人,挂于门以辟邪气。” 

观渡:《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楫拯之。 

灵均标致:屈原风度。屈原字灵均。

纫兰佩:联缀秋兰而佩于身。 

椒:香物,用以降神;醑:美酒,用以祭神

角黍:粽子。 

“把似”句:假如屈原而今醒过来。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深深的庭院中石榴花刚刚吐艳,我撩起画帘,穿着葛衣摇着绢扇,让风儿把暑气驱除。少男少女各自夸耀着自己的新装,头上插戴着式样新颖的钗符和艾虎。早已有人在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我年纪老大,懒于前去凑趣,任凭裹着头巾的儿郎摇旗击鼓。船桨打起水珠如急雨迸溅,江面上一片浪花飞舞。

屈原的形象是如此高大,暗想他平生佩带兰草以示芳洁,又怀揣香酒礼神肃穆。谁相信千载之后,他会在波涛之下垂涎角黍?又说什么怕蛟龙嘴馋发怒。倘若他清醒地活到今天,还不如当年醉死,免受这般痛苦。姑且以此作为笑谈,来凭吊他英灵千古。

注释

⑴贺新郎: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传作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惟句豆平仄,与诸家颇多不合。因以《稼轩长短句》为准。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韵。大抵用入声部韵者较激壮,用上、去声部韵者较凄郁,贵能各适物宜耳。

⑵綀(shū)衣:葛布衣,指平民衣着。

⑶结束:妆束、打扮。

⑷钗符艾虎:钗符:又称钗头符,端午节时的一种头饰。《抱朴子》:“五月五日剪采作小符,缀髻鬓为钗头符”。艾虎:旧俗端午节用艾作虎,或剪彩为虎,粘艾叶,戴以辟邪。《荆门记》:“午节人皆采艾为虎为人,挂于门以辟邪气。”

⑸观渡:《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楫拯之。”

⑹逢场作戏:原指艺人遇到合适的地方就表演,后指嬉游的活动。慵:懒得,表明“我”不想参加。

⑺陌头:裹着头巾。陌:头巾。争旗鼓:摇旗击鼓,为龙舟助威。

⑻灵均标致:屈原风度。屈原字灵均。

⑼纫兰佩:联缀秋兰而佩于身,意谓品德高雅。

⑽椒:香物,用以降神;醑(xǔ):美酒,用以祭神。

⑾角黍(shǔ):粽子。

⑿把似:假如。

⒀差无苦:几乎没有什么痛苦。差,差不多。

参考资料:

1、上疆村民编 李之亮译.白话宋词三百首:岳麓书社,2005年01月:第374页

赏析

本词为端午节吊古之作,咏端午节的风俗人情,提起端午节自然联想到屈原。词人托屈原之事,抒自己的怨愤之情。上片写端午节时当地的事物风光,少年们身穿盛装,争渡看龙舟,而词人却因年纪大,疏懒于此,这是情怀的不同。开头写石榴花开,点明季节。接下写自己的轻闲自在,实质却有“闲愁最苦”的意味,要从反面见意。“任陌头”几句描绘年轻人争渡的场面,动态感很强。下片赞颂屈原的品格,对端午节民众投粽的民俗予以批评,认为是对屈原的愚弄,有举世皆浊我独醒之慨。思致超妙而文笔诙谐,已开元曲先声。“把似”两句忧愤尤深,设想屈原今日觉醒,真不知作何感想。与其清醒而苦恼,还不如“醉死差无苦”。作者是个热血男儿,但在当时文恬武嬉,统治者苟且偷安而不思振作的世风中,只能长歌当哭而已。黄蓼园深深理解词人的意思,他说:“非为灵均雪耻,实为无识者下一针砭。思理超超,意在笔墨之外”(《蓼园词选》)。此乃深中肯綮之言,可谓先获我心。

相关阅读

宋朝的人全在宋词中

中华历史博大精深,历经24个朝代,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国力强盛是为唐,渗透周边是为唐;文化盛世是为宋,商贸发达是为宋。在所有朝代中的好的一面几乎都被唐朝夺走了贵冠,那么作为唐朝的接班人。宋朝又有着怎么样的表现呢?小编今天将带领大家揭开宋朝的神秘“面纱”,重点介绍宋朝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词后面的故事。

提到宋朝,不得不提的就是宋词。所谓“唐诗宋词”,宋朝的词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独领风骚。宋朝的词句可谓朗朗上口,作词人也是来自当时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诸如,苏轼的一阕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不仅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他也是朝廷效力的。虽然仕途坎坷,但是作为文人还是一枝独秀的。再者,有着“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光是品析这阕词,一股忧伤之情油然而生,更何况古代的词是可以唱的。下面这位是宋朝抗金将领,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对人生的感慨融入到词句中去,这阕词中的“百度”一词被如今全球最大搜索引擎所引用。一名武将,粗中有细,可见当时词对宋朝的影响很深。宋朝的著名词人还有很多,岳飞、范仲淹、欧阳修等等。

宋朝的词人甚多,宋朝的改革家也不少。王安石作为宋朝变法革新的领袖人物,“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只怪生不逢时。王安石超前的改革观念影响到了保守派的利益,在朝堂上只能拉拢急功近利的官员作为左膀右臂,改革体制从朝廷到地方的实施根本是换了一个制度。原本为布衣着想的王安石,却成了当时百姓眼中的罪人。此话怎讲?且听小编细细道来。首先,王安石提出“均富论”,损害了贵族们的利益;其次,王安石著名的“青苗法”,开创了贷款的先河。“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他曾在鄞县做官时做过实验,这套法令深受百姓的拥护,效果不错。

王安石力排众议

“青苗法”的本意上是延缓农民纳税,甚至可用低利息向朝廷借用粮食,出发点是农民的利益着想,却推行到全国时候却碰了壁。目不识丁的乡农们去申请青苗法的借贷时,需要填写借条。结果在借贷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不仅需要花银两交别人代写,而且贪官污吏更是擅自修改了申请借条,将原本很低的利息改成了原本的几十倍利息,成为了古代的“高利贷”法令。本着为农民做好事的法令,却在推广过程中变了戏法,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王安石变法因此也得不到百姓的支持。“不畏浮云正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也是王安石抒发内心的无奈、自勉。

用李清照的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形容他作为恰当。蒙古军总帅忽必烈曾亲自劝降他,并加以高官厚禄,宰相之职。他将生死置之度外,宁死不降。他是宋代著名抗元名臣,文天祥。文天祥做人如同他写的词一般大义凛然。其实,有很大部分因素与他的出生以及环境有关,早在文天祥出生的前一年,蒙古大军已经出兵攻打南宋。目睹了太多的家破人亡,才能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自此流传千古。最后,忽必烈因为怕文天祥这种硬骨头,今后聚众起义,不得不杀了他。

在小编的印象中,每个朝代的文化代表每一代人对生活的追求。古代文人大多抒发赏花、赏月、赏酒、赏美人的愉悦之情,只有宋朝的词,既有大义凛然的豪言壮语,又有生不逢时的感慨无奈,同时还有凄凄惨惨戚戚如此对国破家亡的感伤之情。由此可见,宋朝的人努力过了,只能结果并不那么重要了。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10/18380.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