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古文译注 随园记 袁枚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袁枚的记游一类文章与他的传记文不同,一是力求简洁,一是注重铺陈场景与刻绘人物。这种相体运笔的方法,正是对韩愈、柳宗元散文作法的继承。

随园记

清代:袁枚

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凡称金陵之胜者,南曰雨花台,西南曰莫愁湖,北曰钟山,东曰冶城,东北曰孝陵,曰鸡鸣寺。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缭垣牖,树之荻千章,桂千畦,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随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余宰江宁,园倾且颓弛,其室为酒肆,舆台嚾呶,禽鸟厌之不肯妪伏,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余恻然而悲,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茨墙剪园,易檐改途。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而欹侧也,为缀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为设宧窔。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己巳三月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金陵(今南京)从北门桥向西走二里路,有个小仓山,山从清凉山起源,分成两个山岭向下延伸,到桥才消失。山岭蜿蜒狭长,中间有个清池、水田,俗称干河沿。河没有干涸的时候,清凉山是南唐皇帝避暑的地方,当时的繁盛可想而知。称得上金陵名胜的,南边的有雨花台,西南有莫愁湖,北边有钟山,东边有冶城,东北有孝陵,叫做鸡鸣寺。登上小仓山,这些景物就像漂浮起来一样。江湖这么大,云烟变幻那么快,不是山拥有的景致,都被山拥有了。

康熙年间,织造(官职名)隋大人在山的北麓,建起殿堂,砌上围墙,种了上千株荻草,上千畦桂花,城里人来游玩的,盛极一时,人们给这座园林起名叫做隋园,是因为主人姓隋。三十年后,我主持江宁政事,园林倾塌而且荒芜,里面的房屋被改成酒馆,楼台喧嚣,禽鸟讨厌这个地方不来栖息,百花荒芜,春天也不开花。我感到悲凉怆然,询问园林之多少钱,说值三百两银子,我拿薪水买下来。修补围墙修剪花草,更换房檐改变用途。高的地方,建成临江楼阁;低的地方,修建溪旁亭子;有溪水的地方,修了桥;水深流急的地方,造了舟船;突起险峻的地方,点缀它的气势;平坦而且草木旺盛的地方,设置了观赏设施。有的风景加强,有的风景抑制,都随它的丰盛萧杀繁茂贫瘠情况而定,因势取景,不是他们消失堵塞,仍叫做随园,和隋圆同音,但意思变了。

建成以后感叹说:“让我在这里做官,则一个月来一次;让我居住在这里,则每天都来。两者不可兼得,所以辞官而要园子。”于是托病辞官,带着弟弟袁香亭、外甥湄君搬着图书居住在随园里。听苏轼说过:“君子不一定非要做官,也不一定非不做官。”然而我的坐不做官,和住这个园子的长久与否,是相依赖的。两个事物能够交换,肯定其中的一个足以胜过另一个。我竟拿官职换这个园子,这个园子的奇妙,可想而知了。

己巳年三月写此文。

注释

清凉:山名,在南京市西。又名石头山。山上昔建有清凉寺,南唐建有清凉道场。相传为避暑官。寺已废。胚胎:此指小仓山为清凉山余脉。

雨花台:在南京市中华门外。相传南朝梁时期天监年间(502—519)云光法师讲经于此,感天雨花,因而得名。

莫愁湖:在南京市水西门外,相传为南齐时莫愁女居处而名。然而莫愁湖之名实始见于宋代。

钟山:在南京市中山门外。又名金陵山、紫金山、蒋山、北山。是南京主要山脉。

冶城:故址在南京市水西门内朝天宫附近,相传吴王夫差冶铁于此,故名。

孝陵:在南京市中山门外钟山南麓,为明太祖朱元璋陵墓。

鸡鸣寺:在南京市区北鸡鸣山,梁时与此始建同泰寺,后屡毁屡建。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在其旧址建鸡鸣寺。

堂皇:广大的堂厦。

荻:即“楸”。落叶乔木,干直树高。“树之荻千章”是说楸树千株,“章”通“橦”,大木林。

舆台:地位低贱的人。嚾呶,叫喊吵闹。

妪伏:原指鸟孵卵,引申为栖息。

蓊(wěng)郁:茂盛浓密貌。

宦(yí)窔(yǎo):房屋的东北角与东南角。古代建房,多在东南角设溷厕,东北角设厨房。此即代指这些设施。

夭阏(è):《庄子·逍遥游》。“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夭谓折,阏为阻塞之意。此指没有改变山原来的形势。

香亭:袁枚弟袁树。湄君:袁枚外甥陆建,字湄君,号豫庭。

苏子:宋朝大文学家苏轼。下面的引文出自苏轼《灵壁张氏园亭记》。

相易:互换。

己巳:1749年(乾隆十四年)。

赏析

《随园记》写于1749年(乾隆十四年)。1745年(乾隆十年),袁枚买下了原江宁织造隋赫德的隋园。加以葺治,改名随园。1748年(乾隆十三年),他辞官居园中。从此以后,退出仕途,徜徉于山水烟霞之中,吟诗作文,结交士子权贵,几乎长达半个世纪。

随园的兴建,主要出自建筑家武龙台的手笔,但全园的布局均出自袁枚的策划。这篇园记没有细讲园景,只是记叙治园的经过与取园名“随”的含义,而这些正是随园布局的主导思想。袁枚后来又作了多篇记文,主要也是记述自己享受山水之乐的感受及因此而产生的对人世变化的喟叹。

这篇记文,先历叙园的地理位置,显得郑重之至。接着便处处扣住“随”字,写葺园的经过与作者的趣味,表现了作者洒脱放任的处世观,充满了初得园的喜悦及对将来悠游林下的生活的憧憬。

袁枚的记游一类文章与他的传记文不同,一是力求简洁,一是注重铺陈场景与刻绘人物。这种相体运笔的方法,正是对韩愈、柳宗元散文作法的继承。

相关阅读

鼎鼎大名的袁枚居然是这“德行” 

人生在世,

其实没那么多身不由己和顾虑,

不过求快意而已。

好多人活一生,总难免扭捏作态。有人好名,有人好利,有人靠社会地位来证明自己。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来士大夫谁都想走的路。但清代却有一个人,他在自己政声最好,正当壮年时辞官返家,从此跟随着欲望活着。

他用他的一生告诉人们,人生在世,其实没那么多身不由己和顾虑,不过求快意而已。

一官换一园

袁从小家里穷,虽然是书香门第,但到了祖父这一代,家里的男人基本上都只是居无定所的幕僚。

好在袁枚天资聪颖,前半生也是功名顺遂。

12岁考上秀才,21岁,广西巡抚还亲自写了一封推荐信给乾隆,直夸他是“国家应运生才,必为大成之器”。23岁,袁枚高中进士,入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可谓少年得志,前途一片光明。

清朝规定,翰林院的庶吉士,必须要学习汉文和满文,两科都及格才能留京做官。

袁枚讨厌学满文,所以他一边讥讽满文是“蝌蚪字”,一边只做他的诗赋文章。三年后,袁枚没有通过考试,被外派到江南做知县去了。

有一次,一只贩布的商船在江上和一艘战船相撞,致使一个士兵落水身亡。当兵的仗势就把商船扣下了,告到官府来。

袁枚明白这只是一场意外,但按律来判,这个商船主人肯定赔得是倾家荡产,甚至是人头落地。

于是,袁枚让商船主人到江上演示下当时的场景,说说是怎么撞上战船的。等到商船主人一上船,他就给船家使眼色,暗示他快乘风逃走。

见商船逃远后,袁枚就把本来用来埋葬死者的银钱,再从衙门里出一点,一起赔给了死者家属,了断了这场官司。

袁枚《随园湖楼请业图》

后来,袁枚改任其他地方时,当地人还送了他一件绣有全城百姓姓名的“万民衣”,这是古时老百姓给父母官的最高赞誉,足见他为官的才干。

为民办事,即使只是七品知县,但袁枚还是满足的开心的。但有些事情却让他很不开心:

袁枚曾在给朋友的信里这样写道:

“我天生就不喜欢早起,但来到江宁后,日夜颠倒。如果这么辛苦是为了百姓也就罢了,偏偏我每天不分早晚地干,却只是在参拜台府,给大官做奴隶而已。

白天都在到处跪拜,我常常一边走一边生气。晚上回到衙门,又有百姓围着要申冤。终于下公堂了,桌上的文书又堆积如山。好不容易脱衣休息了,驿站又说某某官到了某某地方,把我从梦中惊醒。”

还有,官场上规矩太多:

下级参见上级,要用小跪的姿势,远远地就跑着碎步上前;参见的名帖,写职务时字迹要小,不然就是不敬。

袁枚哪受得了这种束缚,他说,我写大字写习惯了,写不了小字,不干了!

这一年,他33岁,朝廷正打算给他升职。但他借口要奉养母亲,就辞官归乡了。

有口必有味

随园建成后,袁枚写了一副对联:放鹤去寻山里客,任人来看四时花。然后就把园子的四面墙拆掉,任人来游玩,把私宅变公园了。

很快,随园就变成了南京城里的著名景点,来这里的人,有的是来游玩,有的是来吃的。

袁枚爱吃,天下人都知道。

他在吃上,有三个癖好,第一个,是每到别人家,都要带上家里的厨子。吃到好吃的,就让厨子到厨房里去学,别人若不愿意教,就“执弟子之礼”,死乞白赖地求。再不教,就想吃的时候抬着轿子去把别人家的厨师请来随园。

第二个是爱收集食谱。

有一次,袁枚的朋友煮了一道芙蓉豆腐,特地招他来吃。袁枚吃完,立马求朋友赐他食谱。

朋友笑道:“人说我朝两个人写诗最好,一个是纪晓岚,一个是随园山人袁枚。随园山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那不知是否愿意为美食折腰呢?若你朝我鞠三个躬,我即刻把食谱给你。”

袁枚立刻站起来鞠躬,拿着菜谱得意地走了。

第三个,是喜欢和名厨交朋友。

王小余,是南京城里许多达官贵人都争相聘请的名厨。

厨艺高超,调味从不用试,手一捏,勺一颠,分毫不差。闲暇时最大的乐事就是洗磨自己三十多件专用厨具,是个让人捉摸不透的狂厨。

他对食物很挑剔,不求名贵,只求鲜。他脾气也很臭。煮菜时眼睛会死死盯着火炉,嘴里只有“猛火”、“撤”、“且烧着”、“羹好了”四句话。旁人稍有耽误,就破口大骂。

王小余连当御厨都看不上,但就是一心要跟着袁枚。

王小余死后,袁枚十几年都忘不了他,吃饭常常吃得泪流满面。还为他写下了中国史上第一篇厨师传记——《厨者王小余传》。

袁枚好吃,但他是食物的知己。什么菜先上,什么菜怎么搭配,他都有自己一套心得。谁糟蹋了食物,他就破口大骂。

乾隆皇帝喜欢吃加了肉丝的燕窝,世人也就跟风起来。但袁枚认为燕窝是至清之物,忌荤腥。所以他在书里直接说,你们这么吃根本辨不出燕窝的口感,不如直接吃肉丝算了,真是白白糟蹋东西!

从山珍海味到农家小菜,从小食甜点到美酒好茶,袁枚搜罗了326种南北菜肴,涵盖菜名、原料、数量、烹饪的方法等,写下了一本美食圣经——《随园食单》。食单一出版,就被人疯狂购买。

有人问袁枚,为什么你那么爱吃?

袁枚说:“有口必好味,如果生而为人不能享尽美食,那长命百岁又有什么意义呢?鸡鸭鱼牛已经为你而死,如果你不能让它们呈现出最好的状态,那怎么对得起它们呢?”

有目必好色

随园除了吃出名,诗更出名。

袁枚靠着给人写文章,轻松过着潇洒的生活。他名望极高,当时人挤破了头,也要把自己的诗选进袁枚编的《随园诗话》里。

而诗名一高,前来拜访的人也就多了。但说是拜访,好多也不过是想蹭袁枚的名声,给自己找条捷径。

有一回,一个少年带着诗集来拜访袁枚,袁枚本来十分赞赏。不料临走前,少年跟袁枚说:“请先生不要跟别人提起我的名字,我素来不好声名。”

袁枚一听,立刻心生厌恶,只丢下一句:“惺惺作态。”转身就不再理会他了。

和士人相处多了,袁枚就得出一个结论:伪名儒不如真名妓。他曾给自己刻了一方印,上写:“唐人钱塘苏小是乡亲”。

一回,一位尚书大人路过,跟袁枚索要诗集,袁枚信手就加盖了这方印。尚书一看,怒从中来,喋喋不休地指责袁枚和妓女攀亲,有辱斯文。

袁枚觉得可笑,回了他一句:“你觉得这方印不雅吗?现在看来你是大官,小小是贱人。但百年之后,世人只知有苏小小,不知有尚书大人!”

袁枚一生纳了十几个小妾,可以说是好色之徒了。他也公开宣称自己好色,认为好色是天性,不分人品高低,“人非圣人,安有见色而不动心者?”

所以袁枚一看到有美人受难,他就忍不住要救。

他的妾侍金姬,有个妹妹叫凤龄,曾卖给富人当女奴。袁枚不忍她受苦,花重金赎回,凤龄为了报恩,想留下来和姐姐一起侍奉袁枚。

当时袁枚已近花甲,风铃才十四岁,袁枚不想糟蹋她,就给她找了一个年轻有才的少年,送她出嫁。

不料这一嫁竟是永别,凤龄嫁去后,被婆瞧不起,每天干着各种重活,稍有不慎就受辱骂挨打,比做女奴的时候更惨。最后,凤龄实在受不了,没到半年就悬梁自尽了。

袁枚知道后,悲痛欲绝,为自己的识人不明,自责终身。

“色胆包天”的袁枚,还公然在随园开设私塾,招收女弟子。

而且别人越骂他,他就办得越来劲。不仅要教她们识字,还要教她们作诗,给她们出诗集,让她们参加诗会。

私塾开设后,很快就吸引了大量有才情的女子。久而久之,“随园派”的名声越来越响,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女子诗歌的一个黄金时代。

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好色好货的随园山人,有美食在侧,有美女在畔,真是快活似神仙。

袁枚一生好游,他79岁还三游天台山,80岁游吴越,81岁还出游吴江。他在万里河山中,越来越接近最初的自己。

清代考据成风,有人要学汉人作诗,有人要学唐人作诗,争吵不休。

但袁枚却说,他只学自己。他自创“性灵派”,强调一字一句都要发自肺腑,不问对仗和出典,不要惺惺作态,只问生命和心灵,直接开了近代文学的先河。

袁枚这一生,遵循着自己的欲望,好色、好吃、好书、好游、好美女,眼耳鼻舌身,没有一刻不在享受。

他靠着自己的本事,活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临终时,他留下了一句话:“千秋万世,必有知我者!”

我想,知他的人,如今肯定不少。但要活得像他的人,恐怕还需要几分胆色和真性情。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10/19393.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