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形而上学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是对存在的研究。它亦被提出为是对科学以外、无形体、不可证明的事物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它是脱离实践的,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作者简介: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生于富拉基亚(色雷斯的)色雷斯多德的斯塔基尔希腊移民区.有人将亚里士亚里士多德出生地看作是西方的第一个教科书作者。 是希腊的一个殖民地,与正在兴起的马其顿相邻,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侍医。家庭情况属于奴隶主阶级中的中产阶层。

公元前367年迁居到雅典,曾经学过医学,还在雅典柏拉图学院学习过很多年,成为了柏拉图学院的积极参加者。

公元前366年从十八岁到三十八岁——在雅典的柏拉图学院学习哲学,直至老师柏拉图去世。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是个很重要的阶段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这三代师徒都是哲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博物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科学家。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所表述的观点是,人类生活及社会的每个方面,都是思考与分析的客体;宇宙万物不被神、机会和幻术所控制,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运行;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是值得的;我们应当通过实验和逻辑分析,得出自已的结论。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反传统、反对迷信与神秘主义的主张,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形而上学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是对存在的研究。它亦被提出为是对科学以外、无形体、不可证明的事物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它是脱离实践的,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势必导致唯心主义,原因是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不符合客观实际,并进而夸大主观的作用。 

形而上学在不同的语境下的意义,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指:以用超验的思辨方式研究非客观或者无形世界的哲学体系,而非科学研究现实世界的现象及规律;另一个指的是:与辩证法对立的 ,用孤立 、静止 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超自然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灵魂是否存在,自由意志等。

目录  

形而上学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附录一

纲目(章节分析)

译者附志

附录二

索引一 人名、地名、神名等

索引二 本书各卷互涉及关涉亚氏其他著作者

索引三 名词及题旨

附录三

参考书目

译后记

应该说,在现在市面上所有关于《形而上学》翻译的作品,以吴寿彭先生翻译的为最好——吴先生非常仔细地考察了每个希腊词的内容,并力图做到的符合原意。

但问题正在于此:吴先生因为过于重视翻译本的学术价值,致使很多术语很生僻,加之吴先生翻译的《形而上学》几乎以文言文为主体,故而很难读懂。

所以,如果各位豆友是搞哲学的,那就看这个版本;但如果仅只是对本书感兴趣或初学哲学,那么就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苗力田先生译的《形而上学》,但注意了,人大出版社的《形而上学》还是有两个版本,其中绿色带图片的那本是完整版(此外还加上了《残篇》以及苗力田先生的一些注释),另外一版是灰色,封面没有图片的,那是删减过的,而且没有注释。

“形而上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那些所谓“高大上”的问题,它曾经是西方哲学的核心部门,长时间内被认为是人类所有知识的根基,一个“形而上学”概念就能串联起一部西方哲学史。但就其概念本身而言,它始终未能达到一般的确定性,哲学家们对于其所研究的问题与对象也从未达成过共识。由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盛名在外,被认为是走入西哲的入门之作。与此同时,恩格斯将形而上学作为与辩证法相对的思维方式,即“孤立、静止”的概念,鉴于马主义的影响之深,更导致“形而上学”概念的固化。

经典语句摘录:

1.知识与非知识的区分标准是能否传授,前者能传授而后者不能。

2."存在"?"此在"?"生存",存在之为存在,这个永远令人迷惑的问题,从自古被追问,今日还在追问,将来还会永远追问下去。

3.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无论我们将有所作为,或竟是无所作为,较之其它感觉,我们都特爱观看。理由是:能使我们识知事物,并显明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别,此于五官之中,以得于视觉者为多。

4.如若人们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想,那么,很显然他们是为了知而追求知识,并不以某种实用为目的。……正如我们把一个为自己、并不为他人而存在的人称为自由人一样,在各种科学中唯有这种科学才是自由的,只有它才仅为了自身而存在。

5.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haoshutuijian/jingdianduwu/201906/6753.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