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范畴篇》一直位居亚里士多德著作的首位,对该著作的研究和评注也一直占据首要位置,成为整个哲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作者简介: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生于富拉基亚(色雷斯的)色雷斯多德的斯塔基尔希腊移民区.有人将亚里士亚里士多德出生地看作是西方的第一个教科书作者。 是希腊的一个殖民地,与正在兴起的马其顿相邻,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侍医。家庭情况属于奴隶主阶级中的中产阶层。

公元前367年迁居到雅典,曾经学过医学,还在雅典柏拉图学院学习过很多年,成为了柏拉图学院的积极参加者。

公元前366年从十八岁到三十八岁——在雅典的柏拉图学院学习哲学,直至老师柏拉图去世。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是个很重要的阶段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这三代师徒都是哲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博物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科学家。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所表述的观点是,人类生活及社会的每个方面,都是思考与分析的客体;宇宙万物不被神、机会和幻术所控制,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运行;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是值得的;我们应当通过实验和逻辑分析,得出自已的结论。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反传统、反对迷信与神秘主义的主张,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范畴篇》一直位居亚里士多德著作的首位,对该著作的研究和评注也一直占据首要位置,成为整个哲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现在保持下来的古代以希腊文写作的《<范畴篇>评注》仅有珀尔菲琉斯、德克希珀斯、赫尔米亚的阿莫尼俄斯、辛普里柯俄斯、菲洛珀诺斯和厄吕姆匹俄多洛斯、厄里阿斯以及一位匿名作者。笺注者以这些早期中世纪即公元1世纪至6世纪的《范畴篇》评注为线索,对范畴篇进行全面翻译、疏解。

《范畴篇》在国内已经有几个翻译版本,但是缺乏整全详尽的注释和深入的解读。本书以晚期希腊哲学文献为依据,融会中世纪以来各个重要版本,翻译、注释了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是汉语学界第一次在严格的一手文献基础上,以详尽的篇幅对亚里士多德的经典作品所做的完全符合西方古典学规范的注疏作品。

本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亚里士多德以及《范畴篇》研究的长篇导言,论述亚氏与漫步学派的关系,亚氏作品的发现、编辑、分类、流传以及历代评注等。第二部分是《范畴篇》的中译文。第三部分先列希腊文,然后附上中译文,最后系译者溥林详尽全面的笺释。

堪称各种西学经典笺释本的典范,正文比苗力田版准确,只是我到现在还是没搞明白把同一词译成“主词”与“载体”的意义何在。笺释部分博采众家,大段的希腊文注释可能与原作长度相当,很有价值。附录中珀尔菲琉斯的导读提纲挈领,大大加深了我们初学者对《犯愁篇》本身的理解。文末的词汇表也很有用。亚里士多德把肤色的黑白看作人的非本质属性,很有意思的人类学观点。

亚里士多德在这篇著作中,将哲学研究确立了十个范畴分类标准,即本体主范畴和九个属性方面的次范畴。另还有五个后范畴。十范畴为:本体、数量、性质、关系、位置、时间、状况、属有、动作和承受。此篇通过逻辑学说为哲学提供了依据,从而开始形成了自己的本体论思想。亚里士多德为解脱柏拉图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并一改以往哲学家们探索世界本原的错误学说,构建了他自己的哲学体系。他注重经验事实,认为哲学的任务是要说明和解释现实世界,应该从现实的具体事物出发,不能从抽象的原理出发,因此明确提出具体的个别事物才是第一本体,抽象的“种”和“属”只能是第二本体,以此将哲学的基本立足点改变过来。亚里士多德创立的范畴分类依据为两条原则,1、逻辑上的原则:是否表述一个主体(主词的对象);2、本体论的原则:是否存在(依存)于主体之中(离开了主体它便不能存在)。依照这两条原则共分为四组情况:1、表述一个主体、但不依存于一个主体。如作为普遍词项的“人”,可表述个别的人或某类人,但它自身是一类独立自在的主体,并不依存任何主体。2、依存于一个主体、却不表述任何主体。如个别的语法知识依存于灵魂,它作为个别的属性依存于个体性的主体,而它自身作为词项不能作为谓词来表述任何主体。3、依存于一个主体、又可表述主体。如普遍的“知识”既依存于灵魂这个主体,又可用作为谓词来表述“语法知识”主体。4、既不依存于一个主体、又不可表述主体。如个别的人、马,它们自身就是独立自在的主体,而作为个体词项,不能用作为谓词表述其他主体,只能被其他词项表述。

亚里士多德本体思想的演变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物理学》中,指出:本体是“变化的基础”,是主体,质料与形式结合成个体,加上“缺失”因素,本体自身发生变化。这里,突出了“质料”是本体,对形式的本性则未展开讨论。他得出本体的两种意义:1、不表述任何其他事物的“终极的基质”;2、是“这个”和可分离的(指变中之不变),每个事物的形状或形式具有这种本性。在个体事物的内部组成中,确认形式也有这种本体特征。(形式不仅有种的涵义,而且指形状、型以及本质的普遍性规定)第二阶段:在《形而上学》第十二卷前五章,仍主张可感觉的个体事物是主体,但已剖明它是质料与形式的复合体,质料是变化的基质,形式及缺失(即本性的缺失、否定性形式)是变化的原因及其现实。质料、形式及其组成的具体事物皆是本体。他说:“有三种本体:质料,它是被感知的‘这个’…….其次是本性(形式),它也是‘这个’,是事物运动趋向的状态;再次是由上述两者合成的特殊本体,如苏格拉底和卡利阿斯。”形式作为本性,它同质料、同个体事物的关系,不是一般与个别,第二本体与第一本体的关系,而是个体事物的内在构成的关系。在事物的变化中,质料是潜在的基质,形式是有规定的本性,是作为变化目标的现实。形式比质料更重要,但形式和质料同个体事物并不是分离的。第三阶段:在《形而上学》的后期篇章第七、八卷中,虽然仍肯定具体事物是形式和质料的复合体,但已明确主张:就本体性而言,形式先于质料,形式就是本质,是“种的属”的定义。可感觉的个体事物无定义,“种的属”才有精确公式,才有定义,才是本质。可见他已将本质取代个体性作为是本体性的尺度,是更现实的本体。这样,《范畴篇》中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主次关系已经逆转,作为本质的形式取代个体事物成为首要的本体。

《工具论》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论文的汇编。逻辑和语言一样,平时感觉不到它有多重要,而只有在思想混乱一团时才感到其必不可少。逻辑是整理思想和知识的框架,没有它,理论和科学都无从产生。主要论述了演绎法,该书为形式逻辑奠定了基础,对这门科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乃是千古名著。这是逻辑学的奠基之作 ,学术价值 ,举世公认 ;各种译本 ,不胜枚举。公元1世纪由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安德罗尼柯编辑成书。《工具论》在亚里士多德科学分类体系中并不算是一门科学,而被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在逻辑学上,《工具论》的成就主要在于提出了完善的演绎三段论的推理。但《工具论》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逻辑学价值,而在于其更广义上的方法价值和哲学价值。《工具论》 中所阐发的那种理性分析方法对于整个西方哲学来说起到了方法奠基的作用。这种理性分析精神对于中国人而言尤其值得借鉴和学习。

《工具论》包括:《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辩篇》和《辩谬篇》。其中,演绎三段论是在《前分析篇》论述的,其他各篇提出论述了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科学认识论和科学逻辑以及修辞学和辩论术等等。《工具论》的整个论述是从日常语言起步的,读起来并不困难,虽然要把握到其中深邃的思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工具论》主要论述了演绎法,为形式逻辑奠定了基础,对这门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也为西方的思维形式奠定了基础。

目录 

范畴篇

解释篇

前分析篇

第一卷

第二卷

后分析篇

第一卷

第二卷

论题篇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辩谬篇

译后记

读亚里士多德的文字,可以还原出一个冥思者形象,在自身的思维世界中坚定前行,用笔尖留下那些踪迹。这些文字显示出一种私人对话性质,彰显着自我对于自我的坦率与诚实。只是两千多年前的世界太难进入,甚至会出现知识上的屈身俯就,尤其加上翻译问题。相比于希腊原文,所有的译本都是重大的残缺,此书译自英文,较为流畅与准确。

经典语句摘录:

1.口语是内心经验的符号,文字是口语的符号。正如所有民族并没有共同的文字,所有的民族也没有相同的口语。但是语言只是内心经验的符号,内心经验自身,对整个人类来说都是相同的,而且由这种内心经验所表现的类似的对象也是相同的。但是,我们已经在关于灵魂的论文里讨论过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与我们目下所进行的研究有所不同。

2.有时,我们心中的思想并无正确和错误可言,有时则必然正确或者必然错误。语言也是这样,通过结合与分离它才会产生正确和错误,名词和动词自身,正像没有结合或分离的思想一样,如“人”,或“白”,如若不再增加什么,那它便既不是正确的,也不是错误的。我们可以用“羊——牡鹿”一词来说这一点,这个词有所指,但若不加上“是”或“不是”,则无论它是一般的时态还是某种特殊的时态,都无所谓正确或错误。

3.句子是一连串有意义的声音,它的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立的意思,但只是作为表达,而不是作为肯定命题或否定命题。我的意思是说,比如“人”表示某事物,但并不表示人是否存在。但如若增加某些成分,它就会成为肯定命题或否定命题的一部分。“人”的单个音节根本不能表示任何东西,如mus(老鼠)一词中的us就不能表示任何东西,它只是一种声音。而在复合词里,音节就具有某种意义,但就像我们以前说过的那样,它自身并不是独立的。

所有句子都有意义,不过,并不是作为工具,而是如前所说是约定俗成的。并非任何句子都是命题。只有那些自身或者是真实的或者是虚假的句子才是命题。真实或虚假并不为任何句子所有,例如祈祷就是既无真实也无虚假可言的句子。我们现在研究的只是命题,而撇开其他类型的句子,因为对这些句于的解释主要属于修辞学或诗学的范围。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haoshutuijian/jingdianduwu/201906/6754.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