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疫情让你心慌?看先贤们如何构筑“心理防线”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本站小编

中国先贤重视精神的力量,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强调,在艰苦环境下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孟子倡导,“善养吾浩然之气”;《黄帝内经 素问》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对此,一般人解释为,当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流畅,则免疫力强,致病邪气难以侵袭,疾病无从发生。但我们认为,单纯从生物学意义上理解这句话是不够的,还应从精神心理的层面进行解读。因为人是身心灵相互影响的综合整体,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作者:吕锡琛

(作者简介:中南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道学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任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心理救援分会副会长、湖南省智库联盟专家、纽约世界老子研究院联合院长等职。在《哲学研究》、《心理科学》等学术期刊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出版《道家与民族性格》、《道学健心智慧》、《道家治道及其践行研究》等专著7部,主持完成“道家思想与民族性格”、“道学与西方心理治疗学的互动研究”等国家社科研究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

当前,在中国大地和世界范围内,人类正在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看不见敌人的战争。随着疫情的发展,人们普遍产生了紧张、害怕、恐慌、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以及胸闷、头痛、失眠、血压升高、呼吸困难等躯体的不适。这些心理应激反应虽然是正常的,但长此以往,将会降低免疫力这一抵御新冠病毒“最有效的药物”,损害身心健康。可见,负面心理无异于一种心灵病毒,如何进行有效的排遣?这已成为人类当下遭遇的另一种博斗!

中华民族历经灾难,先贤们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灾难困境和自我养护的智慧。吸收、借鉴这些良方,有助于我们抵御心灵病毒,维护身心健康。

一、扶养正气

中国先贤重视精神的力量,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强调,在艰苦环境下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孟子倡导,“善养吾浩然之气”;《黄帝内经 素问》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对此,一般人解释为,当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流畅,则免疫力强,致病邪气难以侵袭,疾病无从发生。但我们认为,单纯从生物学意义上理解这句话是不够的,还应从精神心理的层面进行解读。因为人是身心灵相互影响的综合整体,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正气存内”,不仅指生物学意义上的脏腑功能正常,气血充盈,亦包括良好的道德操守、平和稳定的心理等精神心理因素。从这一角度来看,“正气”亦指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这是一种宏大刚正的道德精神。也就是说,行为主体的免疫能力、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与他的道德水平和心理状态密切联系。这一点,已被现代心身医学和社会医学家的诸多研究成果所证实,在中国历史上也不乏例证。

例如,南宋英烈文天祥虽身陷囹圄却胸怀英勇不屈的浩然正气,在潮湿肮脏、瘟疫流行的恶劣环境中居然能够“百疠自辟易”,抵抗各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或疾病。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亲身经历更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印证了道德心理状态对身心健康的重要影响。他在龙场谪居期间曾撰写名篇《瘗旅文》,文中记载说,有位从京师贬谪到本地的小官,带着一个儿子和一个仆人路过龙场前去上任。夜晚投宿于苗民家中。王阳明曾隔着篱笆看到他愁容满面,忧心忡忡,心里就预料此人情况不妙。果然,这个小官和儿子、仆人在第二天、第三天先后去世。王阳明十分悲伤,将其埋葬并撰文哀悼。他伤感地说:“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疬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饥渴劳累、疲惫不堪、瘴厉侵扰还只是外因,而“忧郁哀愁积于内心”,才形成了内外夹攻之势,病魔乘虚而入,岂能逃过一死?他又回顾说,自己到这里已有三年,但却“历瘴毒而苟能自全”,原因就在于“未尝一日之戚戚也”。在人生失意并瘴毒环绕、生活艰辛的恶劣情境中,王阳明修炼心性道德,心存浩然之气,保持乐观豁达的积极心态,因而能够安然无恙,这就充分证明了人的精神境界、情绪心态与免疫能力和身心健康的密切联系。

在现代医学背景下,我们拥有了预防疾病的诸多物质手段,但是,精神心理因素对抗病能力和身心健康的影响同样不可低估,修炼心性,培养定力,扶养正气,方能更好地抵御焦虑、忧郁、恐慌、哀愁等心灵病毒。

战斗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在各自岗位担负着救援工作的人们,非常辛苦和危险,精神压力更是难以想象。在治病救人和救援服务、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活动中,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努力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而他们忠于职守,救死扶伤,奋不顾身的伟大精神又感动着千千万万的民众。民众的肯定、信任和支持、尊敬更是增强着救援人员工作的价值感和意义感!社会各方的彼此激励,形成一种同舟共济、同情共振的社会支持系统,这是一股强大的耿耿正气,必将化作支撑中国人坚强不倒、战胜瘟神的免疫能力和精神支柱。

二、行善互济

在灾变来临之时,扶危济困、仁慈行善、互助互爱的中华美德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让人们彼此安慰,相互感恩,抱团取暖,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也正是提升免疫力的良方。

同时,中国先贤也认识到,扶危济困、积德行善不仅只是利人助人,慈爱的光辉在照亮他人的同时,也温暖着行为者自身。所以,孟子说:“仁者,人之安宅也。”就是说,仁爱的品德和行为让人获得安身立命之所,是人的精神家园,人们在仁慈的温床中才能有所寄托,身心才会得到安顿。《道德经》的最后一章也总结性地指出:“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在救援活动中,不仅实施救助的各类专业人员能以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救助他人,普通民众也在以力所能及的方式“为人”、“与人”。我们看到,无论在重灾区武汉还是在全国各地,很多小人物在自觉、无私地支援疫区,中国大地上每时每刻都在上演感天动地的真实故事,这些善举又感动和激励着更多的人。哪怕是彼此问好、互道平安的电话和微信,或者是几个口罩,一把蔬菜,都是仁慈互济的善行。通过这些活动,人们传递关爱,送上温暖,彼此感恩,不仅将体会到个体存在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感受到精神愉悦、心灵充实和自我肯定,同时也会收获到善意和信心,从而缓解自己的压力,排遣负面情绪。这一切,都将形成增强抵抗心灵病毒和生物病毒的强大免疫力,这不正是老子所说的“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吗?

全球最大的健康组织凯色的主持人大卫·索柏曾提出的增加免疫力的一个秘诀是多帮助人。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担任义工的人罹患心脏病、忧郁症及传染病的比率,比没有做义工的人少5倍。这也从世界范围内证明了善行义举的免疫功效。

我们弘扬先贤慈爱互济的精神,慈爱、友爱、关爱、感恩的火种,将会点燃人们心中的火炬,薪火相传,温暖大地,抵御和驱除精神上的病毒,产生良性的人际互动,将在更大范围内唤起相应的积极情绪,形成相互激励和支持的社会氛围,共渡难关。

三、安时处顺

在这场灾难中,不少同胞有亲人去世,从而产生强烈的悲伤、沮丧和愤怒, 这一切都令人深深的同情和痛心。但是,如果过度地沉溺于负面情绪,不能进行及时的疏解,不仅会严重地损害行为主体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埋怨、迁怒于他人甚至伤害终日劳累的第一线医务人员,急需进行疏导。

当灾变或疾病来临时,如何减少忧愁呢?道家倡导安时处顺,顺变不惊的生活态度来提高对于精神应激事件的承受能力。

在这方面,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智慧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他主张超越世俗的情感羁绊,倡导安时处顺,以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态度面对生存或者是死亡,将“死生、存亡、穷达、贫富”皆视为“事之变,命之行”。 (《庄子 德充符》) 在他看来,“万物一府,死生同状”世上万物最终会归于一体,死和生没有什么差别。因为“生死皆气之变化”(《知北游》),生是气之聚,死是气之散;又如同一年四季的运转变化。他主张从悦生恶死的情绪中超脱出来,不必“悦生而恶死”,“不乐寿,不哀夭”。 所以,当他的妻子去世,他鼓盆而歌。他认为,人的生死如同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我的妻子安静地躺在天地之中休憩,而我却啼哭吵闹,真是太不能通达生命的真谛!

我们说,庄子并非无情,也并非对于人类的生老病死、生离死别等痛苦无动于衷,而是彻悟了事物发展之客观规律的一种理性态度。他力图启示人们,超越世俗的感情,冷静地面对坎坷的人生,勇敢、豁达地承受挫折和磨难。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这是“以理化情”而并非“无情”。人死不能复生,过度的悲伤、恐慌、焦虑、愤怒、沮丧等心情不仅无补于事,更会极大地伤害在世者,导致免疫力的下降,新陈代谢系统紊乱,损害身心健康。庄子的智慧启示人们,在面临病患或生离死别等灾难时,要理性地选择有利于保持身心健康的态度,尽可能地减小和缓解由此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培养安时处顺的精神定力。

道家祸福相生的辩证智慧亦有助于提升定力。老子在对于天地自然和社会人生的发展变化进行深刻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反者道之动”的规律。也就是说,“道”的运动循环往复,生生不已,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是“道”运动发展的规律。从这一观点出发,老庄等思想家告诫人们:“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安危相易,祸福相生”。世界上既没有绝对的好,也不存在绝对的坏,福与祸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这些智慧启示人们,应当豁达地面对人生的祸福成败,从灾祸中看到希望。新冠病毒肆虐固然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但也是对国民素质、社会公德的考验和洗礼,让中国人深刻地反省和纠正现实中的各种缺失和漏洞,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和媒体宣传的透明度,杜绝谎言、欺瞒和懒惰,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和公共医疗体系;它也促使人们革除穷奢极欲、捕食野味等陋习,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四、虚静养心

为了缓解恐慌、紧张、担忧、焦虑等负面情绪,还可学习一些调适心理的操作方法。道家致虚守静等身心调适方法具有较好的缓解焦虑和安抚心理的作用。《道德经》说:“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把自身对世界认知的主观意识去掉,保持宁静,使心境虚空安静到极致。世间万物都将各归其根本,归根称为入静,入静就能复归于生命的根源,复归于生命的根源就能体悟常道,体悟了常道则能让自己明白事理和规律。

虚静是要从意识状态超脱出来,让心灵处于虚静的状态,暂时排遣意识、理性思维和外界对感官的刺激,进入潜意识层面,这是一种超越意识层面的、可操作的心理调节或心理训练技术,可望使“恐惧、焦虑或不安全等扰乱人心的感情没有机会来烦扰他。”这是一个让身心释放压力、充电加油的过程。同时,在虚静状态下,人处于稳定平和的心态,则和气自然充满于胸中,身内的信息系统和神经、消化、内分泌等各个系统会自行进行调整,恢复和谐有序的状态。很多实验证明,虚静放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它有助于人们从喧哗繁杂的世俗生活中暂时摆脱出来,让疲惫不堪的心灵在虚静恬淡的状态中得到暂时的休憩,缓解压力,缓解焦虑、紧张、恐慌等负面心理,降低血压,提高免疫能力,促进身心健康。

吸收中国先贤的思想智慧,扶养浩然正气,仁爱互济,形成同情共振的社会支持系统;安时处顺,乐观豁达,虚静养心,自觉地选择缓解负面情绪的理性思维和生活态度。将有助于我们抵御精神病毒,保持平和镇定、宠辱不惊的良好心态,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击退瘟神,迎来阳光明媚的朗朗乾坤。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wenhua/dushu/202002/29783.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本站小编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