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看秦腔《西安事变》有感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曹禺

文|曹禺用戏曲形式塑造领袖形象,塑造周恩来同志的光辉形象,秦腔《西安事变》是第一个。西安市秦腔一团 的作者、导演和演员同志们,非常勇敢地编演了这个戏,是值得祝贺的。开始,有

文|曹禺

用戏曲形式塑造领袖形象,塑造周恩来同志的光辉形象,秦腔《西安事变》是第一个。西安市秦腔一团 的作者、导演和演员同志们,非常勇敢地编演了这个戏,是值得祝贺的。

开始,有个同志告诉我,在这个戏里,周恩来同志说的陕西话,唱的是秦腔。我当时觉得这简直不可能。总理怎么说陕西话,还唱秦腔呢?那位同志说:“人家已经那样作了,而且在西安演出,大受群众欢迎。”我心里非常想看。他们这次来京参加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我尽管又忙又病,还是看了剧本,看了戏:果然,非同凡响。它的整个路子,完全是按秦腔的方式走的,而不是话剧的味道。

我特别注意到周副主席的一段唱腔。完全让我服了。那是一段独白。在复杂的斗争中,在苏英被暗杀以后,周副主席那时非常痛苦,怀着对同志深厚的感情,先是回过头去,用手帕擦了擦泪,然后开始唱,准备的非常好。

我没看到过总理哭过。但在这里却表现得很自然。唱腔、曲调的设计和运用,都很成功。把那个时代,把总理对革命的热情,对同志的关怀,用艺术形象表达出来了。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现在许多地方剧种,也都敢唱了。我们应多感谢秦腔敢闯、敢做、勇于实践的首创精神。

对秦腔我不太懂,仅就唱词上注意了一下,有些地方欠妥。如第五场《新城决策》,杨虎城唱词中有这么两句:“委员长一意孤行调兵将,和红军不共天一张”。前一句当然不错哩,后一句“天一张”,是否可改一改?一张这,一张那,说“一张天”,恐怕是没有的。是不是陕西话这么说?如不是,把它改一改。不然的话,印在纸上,又打在字幕上……那就不太妥了。这两句,我试着改了改,想了两句都不太妥。一个是“困难当头狂妄想,决不和红军共存亡”。还有一个,假如要用“天”字,试改成“和红军不处天一方”,这也不通。又想改成“把红军看做似虎狼”,但也不妥。因为,那时杨虎城已转变,对红军有了认识。所以,我又想了这么一句:“硬和红军争短长”。

我问了好几个人,觉得这一句比较好一些,不晓得行不行?

整个戏,我觉得很不错,我看了很受感动。老实说,这西安事变可真难写了。事件重大,矛盾复杂,头绪纷坛,斗争激烈。蒋介石答应了抗日,后头还有一大堆事哩,要细讲,这里边问题多得不得了。加之,参加事变的人,很多还在,各有各的体会,各有各的想法,不同的意见是难免的。现在几个戏,都写到蒋介石答应抗日为止,是可以的。因为,西安事变的结果是好的,促进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群众爱国心切,关心的是抗日,只要蒋介石答应抗日就行了。我老觉得写历史剧,如果要句句处处都符合史实,那简直难办极了。因此,中国古往今来的历史剧,大部分不是历史。这个大家都晓得的。如果以正史的观点来要求历史剧,三国戏里的曹操、诸葛亮、周瑜,全都是假的。所以,我认为虚构是可以的,甚至于是必须的。只要能吸引观众,不致大错就行了。历史剧既然是戏,就不能完全是历史。戏剧不是历史教课书。咱们搞戏的,有一句话:“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呆子”。大约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

周总理在世时说过一句话:“寓教育于娱乐之中”。我们千千万万要记住这句话。假如天天一说一大套,有谁来看你的戏?寓教育于娱乐之中。首先是娱乐,在娱乐中接受教育。可是“四人帮”却反其道而行之,给我们脑瓜里塞了一大堆概念化、公式化的东西。对这些东西,现在应该勇敢地丢掉它!秦腔《西安事变》之所以成功,我看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原载《陕西日报》1979年4月11日)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zuojiawenku/guonei/202004/33367.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曹禺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