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郎士元《听邻家吹笙》赏析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这是一首听笙诗。笙这种乐器由多根簧管组成,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宛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凰鸣(见《列仙传》)。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就似乎由此作想,说笙曲似从天降,极言其超凡入神。具象地写出“隔彩霞”三字,就比一般地说“此曲只应天上有”(杜甫)、“如听仙乐耳暂明”(白居易)来得高妙。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给读者的感觉更生动具体。同时,这里的“彩霞”,又与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中运用的许多摹状乐声的视觉形象不同。它不是说声如彩霞,而是说声自彩霞之上来;不是摹状

郎士元《听邻家吹笙》赏析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通感”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这首《听邻家吹笙》,在“通感”的运用上,颇具特色。 

这是一首听笙诗。笙这种乐器由多根簧管组成,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宛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凰鸣(见《列仙传》)。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就似乎由此作想,说笙曲似从天降,极言其超凡入神。具象地写出“隔彩霞”三字,就比一般地说“此曲只应天上有”(杜甫)、“如听仙乐耳暂明”(白居易)来得高妙。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给读者的感觉更生动具体。同时,这里的“彩霞”,又与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中运用的许多摹状乐声的视觉形象不同。它不是说声如彩霞,而是说声自彩霞之上来;不是摹状乐声,而是设想奏乐的环境,间接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 

赏析

“不知墙外是谁家”,对笙乐虽以天上曲相比拟,但对其实际来源必然要产生悬想揣问。诗人当是在自己院内听隔壁“邻家”传来的笙乐,所以说“墙外”。这悬揣语气,不仅进一步渲染了笙声的奇妙撩人,还见出听者“寻声暗问”的专注情态,也间接表现出那音乐的吸引力。于是,诗人动了心,由“寻声暗问‘吹’者谁”,进而起身追随那声音,欲窥探个究竟。然而“重门深锁无寻处”,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不禁令人于咫尺之地产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强烈的憧憬,由此激发了一个更为绚丽的幻想。

“疑有碧桃千树花”。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是从乐声(如泣如笑)着想,“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是从曲名(《梅花落》)着想,而此诗末句与它们都不同,仍是从奏乐的环境着想。与前“隔彩霞”呼应,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碧桃,是王母桃花。灼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何等繁缛绚丽的景象!它意味着那奇妙的、非人世间的音乐,宜乎如此奇妙的、非人世间的灵境。它同时又象征着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而一个“疑”字,写出如幻如真的感觉,使意象给人以飘渺的感受而不过于质实。

此诗三句紧承二句,而四句紧承三句又回应首句,章法流走回环中有递进(从“隔彩霞”到“碧桃千树花”)。它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把五官感觉错综运用,而又避免对音乐本身正面形容,单就奏乐的环境作“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幻想,从而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在“通感”运用上算得是独具一格的。

赠韦司直①

郎士元

闻君感叹二毛②初,旧友相依万里馀。

烽火有时惊暂定,甲兵无处可安居。

客来吴地星霜③久,家在平陵音信疏。

昨 日风光还入户,登山临水意何如。

【注】①此诗作于安史之乱中,诗人避难江南。②二毛:花白的头发。③星霜:指年月。

赏析: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发生以后,当时“烽火有时惊暂定,甲兵无处可安居.”也就是说战火还没止息,而作者尾联却说起登山临水的“闲情逸致”,他真的对于国事无动于衷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首联诗人听说韦司直感慨自己早生华发,不禁觉得两人万里迢迢心灵相依有些欣慰又不免凄凉.颔联和颈联表达战火未熄,客居他乡的伤感.这时候再没心没肺也不可能在尾联就无牵无挂地去游山玩水了,所以尾联是借自然景物的依旧暗中感慨世事变迁的无常,所谓“物是人非”.因此问韦司直在风景依旧的时节登山临水会怎样,显然是一种凄然的心境.“风景不殊,正自有河山之异!”其实是无心去游山玩水了,所以是反语.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guoxueshangxi/201905/5093.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