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夜雨寄北 李商隐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其实,此诗写给谁并不重要。梓幕期间,商隐诗中一个突出主题,便是思念家乡和亲友。经历了太多的挫折,诗人漂泊无依的孤寂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强烈。这时他心目中的家乡,已经被赋予了更深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虚化了的精神家园,一个能让疲惫的心灵得以休憩归依的地方。这首诗正表现了这样一种精神诉求。因此,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这首诗与其说是写给别人的,不如说是写给自己的。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题 解

在《万首唐人绝句》中,这首诗题为《夜雨寄内》。“内”,指内人,妻子的别称。但人们考证,诗人写作此诗时,妻子王氏已经去世,故自《唐诗三百首》以来改为《夜雨寄北》。“北”,指北方,此指在长安的人。诗题改了,诗写给谁,也就成为一个问题。

有人仍认为这是诗人在巴蜀时写给妻子的。他们说,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另有人认为这首诗作于大中七年,那时王氏已经去世,李商隐把儿女寄养在亲戚家,只身前往四川。诗人这首诗是写给远在长安的友人的。

其实,此诗写给谁并不重要。梓幕期间,商隐诗中一个突出主题,便是思念家乡和亲友。经历了太多的挫折,诗人漂泊无依的孤寂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强烈。这时他心目中的家乡,已经被赋予了更深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虚化了的精神家园,一个能让疲惫的心灵得以休憩归依的地方。这首诗正表现了这样一种精神诉求。因此,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这首诗与其说是写给别人的,不如说是写给自己的。

句 解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来,我也不知道。今夜巴山正下着秋雨,雨水涨满了池塘。

从第一句看,诗前省去了一段内容,比较实在的理解是,有人很关切地来信询问。但也很有可能没有任何人来信,孤独和期盼中什么也没有发生,一切都只是在诗人的想象中进行。诗人苦涩地回答说“未有期”,自己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回去!宦游漂泊的辛酸、有家难归的苦涩和对亲友的思念与歉疚,都深藏在这一个无奈的回答里。

第二句是告诉对方自己身处的环境和心情。“巴山”,泛指东川一带的山。川东地区古代属巴国。时当深秋,夜雨连绵,池水暴涨,孤灯独对,清梦难成。多少苦雨冷风,多少凄凉哀愁!但诗人并没有直接述说,他仅仅是看似不经意、很客观地描写窗外的景色,构成一副迷蒙黯淡的画面。“涨”字有一种动荡感,它不仅暗示夜雨倾盆,而且和诗人动荡不息的内心产生了一种呼应。它不仅写出了一种“东方式的意境”,一种凄楚的美,一种难以安宁的内心,而且有一种艺术的含蓄和精神的深度。“巴山夜雨”也便是游幕天涯、一生飘零的风雨。

诗人客居异地,不写自己思念远方亲人,却从对方思念自己、询问归期写起;不直接写自己迷离失落的情绪,却写窗外的景象,可谓构思精细,语短情长。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什么时候能够在西窗之下和你共剪灯花,挑灯夜话,与你细细述说今日我在巴山雨夜的感受呢?“却”,还,再。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夜深不寐,遥想归期,其凄苦孤寂是不难想见的。可是,诗人马上跨越眼前的这一切,想象出一幅来日聚首的幸福景象。时间和空间都变了,情感的色调也变了,仿佛在一挑一剪之间,不仅一盏小小的烛火,整个压抑愁苦的生活都变得明亮起来。今夜的凄苦成为来日相逢的话题,想象中的幸福与烛火的明亮,又与凄凉的滞留形成一种强烈对比。

诗的结尾又在未来的想象中回到现在。这就是《夜雨寄北》的结构,它体现了一种将发生在不同时空的经验和场景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的艺术。通过这种出人意想的艺术视野,诗人一层层写出人生不同的境遇。到最后,在一种奇异的转折中,“巴山夜雨”又出现了。它使诗产生一种前后呼应,但它本身已不再是同一事物。由于时间、境遇、心境对苦难的消解,人们往往在回忆之中,会给往昔的凄苦蒙上一层诗意的外罩。消失在时间深处的“巴山夜雨”也就成为一种不可忘怀的人生体验与情感纪念。当回首往事时,便有了一种沧桑过后的淡泊与温暖。

李商隐文学成就

成就综述

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相当比重。李商隐的咏史诗有很高的成就。它们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无病呻吟,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怀的诗篇,而是着眼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加以补充发挥,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具一格的创造。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且能疏密相间,读来令人回肠荡气。幼年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使李商隐的世界观基本上属于儒家体系,其人生态度是积极入世、渴望有所作为的。同时,他颇能独立思考,很早便对“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的说教不以为然,甚至萌生出“孔氏于道德仁义外有何物”这样大胆的想法。在诗歌创作上,他起初醉心于李贺奇崛幽峭的风格和南朝轻倩流丽的诗体,曾仿照它们写了许多歌唱爱情的诗篇,如《燕台》、《河阳》、《河内》等。待屡次下第和被人谮毁的遭际向他显示了人生道路的崎岖不平,他的诗便开始表现出愤懑不平之气和对社会的某些批判。大和末,甘露之变以血淋淋的现实打开他的眼界,使他在思想上和创作上都大进一步。这时他写的《有感二首》、《重有感》等诗,批判腐朽政治已相当深刻有力。

诗歌特点

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品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此外李商隐将含蓄、朦胧的表现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李商隐诗歌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言律绝。他是继杜甫之后,唐代七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李商隐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如《重过圣女祠》借爱情遇合,于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春雨》将李贺古体诗的奇艳移入律诗,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意象极美。但他的诗中因爱用僻典,诗的整体意旨往往隐晦。其次,李商隐将人生慨叹的抒写向更深细隐晦方面发展,善于用艳丽精工的艺术形式表达惆怅落寞的情绪,诗中充满了迷茫与悲凉的体验,作品深婉精丽、韵味深厚,“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富有象征暗示色彩,有一种朦胧美。如《锦瑟》,关于其诗意,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寄托说、恋情说、听瑟曲说、编集自序说、自伤身世说等多种解释,表达幽微深远,具有朦胧美。再次,他的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其心灵的象征,是一种纯属主观的生命体验的表现。李商隐的七绝如《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夜雨寄北》、《夕阳楼》等,较多抒写身世之感,感情细腻,意境婉约,诗中贯穿着身世和时世的悲感,具有沉痛凄切的抑郁情调和忧伤美,在艺术上更是细美忧约、沉博绝丽,在精工富丽的辞藻中,朦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思,成为伤感唯美文学的典型。

李商隐的诗歌有广泛的师承。他悲怆哀怨的情思和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源于屈原,他诗歌意旨的遥深、归趣难求的风格与阮籍有相通之处。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精神、沉郁顿挫的风格,齐梁诗歌的精工艳丽以及李贺诗歌的幽约奇丽的象征手法和风格都影响了李商隐。李商隐的一些长篇古体,雄放奇崛又近于韩愈;他还有少数诗歌清新流丽、纯用白描,脱胎于六朝民歌。李商隐善熔百家于一炉,故能自成一家。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guoxueshangxi/201905/5486.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