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咏风 赏析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正当如此。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

咏风

唐代: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版本一)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版本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凉的风肃肃吹来,山谷林间顿时变得清爽凉快。

它吹散了山中的烟云,卷走了山间的雾霭,显现出了山上涧旁的人家房屋。

凉风来来去去本来没有踪迹,可它的吹起和停息却好像很有感情,合人心意。

当红日西下,大地山川一片寂静的时候,它又自松林间吹起,响起一片松涛声。

注释

肃肃:形容快速。景:一作“风”。

加:给予。林壑:树林和山沟,指有树林的山谷。

驱:驱散,赶走。寻:一作“入”。涧户:山沟里的人家。

卷:卷走,吹散。雾:一作“露”。楹:堂屋前的柱子。山楹:指山间的房屋。

固:本来。迹:行动留下的痕迹。一作“际”。

动息:活动与休息。

松声:松树被风吹动发出I斑像波涛一样的声音。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65 .2、《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 .古代汉语字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5 .3、徐 敏 .儿童古诗300首(上)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0 :163-164 .

赏析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下而加焉。”此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诗人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这风确乎是“有情”的。

“肃肃凉景生”,首句平直轻快,习习凉风飘然乍起。“加我林壑清”,是紧承上句,概写风不管深沟还是浅壑,不分高低贵贱,北风都遍施恩惠。“我”字的运用,加强了主观情感,表现了诗人胸襟的开阔。“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描写风为平民百姓送爽的具体情态。风,驱散了烟云,卷走了雾霭,穿行于涧户山舍将清爽带给人们。第五、六两句是赞扬风的品格。“去来固无迹”,指它行踪不定,似乎施惠于人们没有所图,不求回报。“动息如有情”,借用《抱朴子·畅玄篇》“动息知止,无往不足”之意,形容风慷慨惠施,不遗余力,来去仿佛一个有情有义之人。这两句诗,夹叙夹议,巧妙地承前启后,自然地引出结联:“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白天,风为劳作的人们送来清凉,宁静的傍晚,又为歇息的人们吹奏起悦耳的松涛声。欣赏松涛的大多是士子或隐者,当然也包括了诗人自己。这里与“加我林壑清”中的“我”一样加深了主观意趣。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正当如此。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此诗所咏之风,不是习见的柔弱的香风,也并非宋玉《风赋》中的取悦于大王的雄风,肆虐于庶人的雌风。这首《咏风》小诗里,寄寓着诗人的平等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情趣。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王勃:C位出道早,奈何情商不够高

伴随着世界杯的落幕,C罗的热度不再;而《创造101》的横空出世,却炒火了“C位出道”这个词。

能C位出道的一般只有两种人:一种人必须会炒作,时不时能搞个大新闻;而另一种人,他们站在哪里,哪里就是C位。

前者往往在经过短暂的红火之后,最终归于籍籍无名。而后者,则像一个无底的宝库一般,有探之不尽的宝藏。

历史上,这种人有很多,但在初唐,终南君第一个想到的,只有王勃。

01

王勃,字子安,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之家。上有祖父王通、从祖父王绩,以及父亲王福畴等文化界大拿为家族长脸,下有王勃和他的两个兄弟王勔、王勮为祖宗增光。

这让终南君不得不感叹:不仅颜值高的人爱扎堆,智商高的人也爱扎堆,还专往王氏家族扎!

有了这种基因优势的buff加成,王勃小小年纪就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文才。六岁的时候,在别的同龄小孩儿还在玩泥巴的年纪,王勃就能写诗作文了,而且文章反响还不错,读者阅后纷纷点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再长大一点,王勃更是日渐能耐。九岁时,他在读了学术大牛颜师古编写的《汉书》之后,对这本辅助教材不甚满意。初生牛犊的他,便挑战权威,自己写了一个纠错本《指瑕》十卷,来指正教材中的错误。

此事经发酵,王勃头上神童的光环更亮了一些。之后,可能为了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智商优势,王勃千里迢迢从家乡山西河津远赴长安,修习了一门附加技能——医学。

不过鉴于当时医生的职业前景不怎么好,学了三年医的王勃转而又重新投入了文学的怀抱。

02

折腾了几年,此时的王勃也才十四岁,在别的男孩子刚刚情窦初开的年纪,他却已经开始积极寻找入仕的机会了。

为了提高成功几率,王勃做了两手准备:一边买了本《三年模拟五年高考》准备考科举,一边努力在国家政要面前刷存在感,想凭借自己多年积攒的名气C位出道。

从663年到666年,王勃多次向上级上书投稿,发表自己对时事的看法,引起了大唐集团二把手刘祥道、人事部部长皇甫常伯等人的注意。

他们不仅对王勃大加赞赏,还把他举荐到高宗皇帝那儿,高宗决定约见下这位少年英才。

面试的那天,王勃直面集团大boss,不仅丝毫不怯场,还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皇帝十分欣赏他。

恰好他又在此时应幽素科试及第,于是顺理成章地就被授职为朝散郎。而此时的王勃,才不过17岁,已成为当朝最为年轻的命官。

接着,他又写了篇绮丽生花的《乾元殿颂》,让高宗惊叹不已,甚至公开赞扬他是大唐的奇才。得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盖章认证,王勃的才名从此广誉天下,被推为“初唐四杰”之首。

03

人与人的差别就是那么大。当同龄人还在科考中苦苦挣扎时,王勃不仅有了铁饭碗,而且这碗饭还“钱多事少又好吃”。

于是,交友和旅行反倒成了他的主业,那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便出自这一时期: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虽是送别诗,但诗中毫无哀凄伤感之意,只有满满的豪情与洒脱。可见此时的王勃确实是没怎么经历过大风大浪,日子过得十足得意。

不过很快,王勃得意的生活就戛然终止了,祸事的起源还是他写的文章。

话说王勃当上朝散郎后,又被人推荐找了个副职,担任沛王府的修撰。本以为从此事业能够更上一层楼,没想到皇二代沛王李贤不仅每天拉着他飞鹰走狗、喝酒撸串,还在与英王玩斗鸡游戏的时候,让他写一篇文章批斗英王的斗鸡。

这么无聊的事,王勃当然不乐意,但无奈拿人钱得办人事,王勃只好勉为其难地写了篇《檄英王鸡》,为沛王助兴。

没想到此文一发,第二天就出事了。皇帝看到这篇文章,觉得王勃不教他儿子学好,还助长他儿子学一些歪风邪气。往深了想,还有点批判政府的意思,于是一怒之下把王勃逐出长安。

就这样,王勃的第一段仕途之路被腰斩。

04

离开长安后的王勃很伤心,听说旅行可以疗伤,于是他就去了汉中、四川,展开了一段为期三年的旅行。

四川的火锅很好吃,四川的姑娘也很美,但王勃还是想念长安的肉夹馍。

然而,由于王勃是被驱逐出长安的,回去是不可能回去了,只好挥挥手作别了四川的火锅和朋友,去了与长安临近的河南虢州做了参军。

本来做的好好的,事业也开辟了第二春,但王勃却一着不慎惹上了牢狱之灾,甚至还差点掉脑袋。

事情是这样的:他先是一时心软收留了一个叛逃的官奴,后来又怕自己被连累便杀了官奴。没成想这件事情暴露了,天才少年变成杀人犯。

后世学者认为此事颇有疑点,一个从小学习孔孟之道,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怎么能杀的了一个常年从事体力劳动的官奴?《唐书》中就认为他是因为恃才傲物,得罪了同僚,被人设计构陷的。

然而真相如何无人得知,只知道由于此事,王勃一夕之间沦为了阶下囚。有人落井下石,有人幸灾乐祸,有人讥讽嘲笑,就是没有人能救他。

在他以为自己的小命快玩完了的时候,高宗一道大赦天下的圣旨,才让他捡回了一条命。

经过此番波折,不仅王勃自己的前途尽毁,还连累父亲被贬交趾(今广东一带)。

05

劫后余生的他,彻底断了对仕途的念想,也拒绝了朝廷再次请官的邀约,只想去交趾探望被自己坑惨了的父亲。

南下的途中路过南昌,刚巧遇上洪州的阎都督为重修滕王阁而举办的party。神童来站台,免费的广告宣传啊!

想都不用想,阎都督立马就给王勃发了邀请函,王勃也爽快地答应了。然而阎都督的意图根本没这么简单,他想利用这次文人聚会的机会,让自己女婿出一把风头,好扬名立万。

但王勃这个愣头青根本没想到那一层。聚会开始后,阎都督先是意思意思地让大家给滕王阁作序,其他人都心知肚明地摆手拒绝了,只见王勃站起来说“让我来!”

其他人一愣:哪来的二愣子啊?情商被狗吃了?会不会做人啊?

然而王勃才不理会这些,思索片刻,一篇行云流水的《滕王阁序》被他一气呵成: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一千多年以后,王勃这篇即兴而作的命题作文,依然是被后人膜拜跪读的神作,还是高中时被老师划重点要求全文背诵的千古奇文。

可想而知,当时在场的吃瓜群众被震惊得掉了下巴的场面有多震撼。

06

作完此序,王勃头也不回地潇洒离去,重新踏上了探望父亲的路途。

但没想到,这一转身,却是王勃最后的惊鸿一瞥。

676年,王勃于探望父亲的归途中溺水而亡,年仅27岁。

这个在后人眼里情商略低的天才诗人,就此乘风而去,他留下的诗作不多,但篇篇都是能拿得出手的经典。

别的不说,《滕王阁序》中随便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足以让长安的文坛失色半个世纪,让后来的文人捻绝胡须。(作者:Succi)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7/10223.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