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田家元日 赏析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诗的首联写斗转星移,岁月不居,昨晚除夕还是寒冷的隆冬,今朝大年初一起来就已经是和煦的春天。这两句通过斗柄指北向东转动的快速过程显示时间的推移,节序的更替,暗点了题中的“元日”。

田家元日

唐代: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我今年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着百姓。

靠近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

农家人推测今年的自然气候,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斗:指北斗星。回北:指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北方转而指向东方。古人认为北斗星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指南,天下皆夏;指西,天下皆秋;指北,天下皆冬。

起:开始。东:北斗星斗柄朝东。

强仕:强仕之年,即四十岁。

无禄:没有官职。禄:官吏的薪俸。尚:还。

桑野:种满桑树的田野。就:靠近。耕父:农人。

荷:扛,担。

占(zhān):推测占气候:根据自然气候推测一年收成的好坏。

参考资料:

1、张敏.古诗类选 节令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04月:62、傅继宗.千年节令风俗诗: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07月:3

赏析

诗的首联写斗转星移,岁月不居,昨晚除夕还是寒冷的隆冬,今朝大年初一起来就已经是和煦的春天。这两句通过斗柄指北向东转动的快速过程显示时间的推移,节序的更替,暗点了题中的“元日”。

颔联写诗人已进入四十岁的壮年时期,本应出仕,大有作为,但未曾得到一官半职,虽然如此,他对农事还是非常重视,非常关心。这一联概述了诗人仕途的遭际,表露了他的农本思想,体现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可贵品质。诗人既初隐于鹿门,不仅结交了大批淳朴善良的农夫野老;同时又直接参与了田事劳作。自然有了对农村的深厚的感情,忧喜以共,苦乐同心。但另方面,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叫他完全没有奋飞冲天的幻想,正是这样,在诗句里才有“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的叹息。时代的隐者都有远大的志趣。所以无论他的出山或其后的再次归田,都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农村乡土真挚的爱恋。

颈联展示的是一幅典型的田园牧歌图。白天。在田间,诗人和农父一起扶犁耕作;傍晚,在路上,诗人荷锄伴牧童一道回归村庄。由此,人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与农父并肩劳动,促膝休息,“但道桑麻长”的情景;仿佛可以听到诗人与“短笛无腔信口吹”的牧童应和的笛音歌声,从而深深地体味到田园风光的美好,田园生活的快乐。

尾联扣题,明确点题,写田家元日之际凭借占卜纷纷预言今年是一个丰收年。显然,这首诗没有状写辞旧迎新的热闹,没有抒发节日思亲的情感,而是将诗人自身恬淡,惬意的情趣水乳般交融于节日气氛之中,令人读来自觉有一种和谐自然之美。

诗中首尾两联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非常重视观测天象,注意气候、节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其中虽有某种程度的迷信色彩,但更多的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中间两联叙写了自已的隐居生活内容,其中隐隐透露了作者不甘隐居躬耕的心情,说明他的鹿门隐居只是为了取得清高的声望,以便得到引荐达到入仕的目的。这首诗既叹自己的不遇,惜壮志之难伸;又复悲天悯人,忧农收之不丰,隐然有一心以天下为己任的怀抱。本来,士各有志,人各有愿;而在总的希望的水中,九派百支,主流总趋于一个定向:愿年年月圆花好,愿岁岁人寿年丰。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这首诗叙写了诗人新年伊始的心绪。前四句写时光匆匆,又一年开始了,自己已届四十,仍未做官,不禁产生淡淡的哀伤。后四句写自己与牧童、农人一起推测气候、年成,不觉又有一丝自适之情。全诗没有明显的起伏,语调平和,而静味深长。尾句“共说此年丰”当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农田耕种的丰收,二是企盼即将去长安赴试有一个好的结果。

孟浩然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年少不懂孟浩然 再读懂时已惘然

作者:薇薇一笑很倾城

古时襄阳,一江春水环绕,消解了马蹄声声剑气流光,于是文人名士聚此纵情山水,饮酒作诗,这城池好生热闹。

杜甫仰慕李白,追随他来了襄阳,而李白来此,也是为了追随他心中“世间最风流潇洒之人。”

还有了那首广为流传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让李白如此倾心的,正是被称为“诗隐”的孟浩然,他的一生除了赴京应试和江南漫游外,几乎所有的时光都在襄阳度过。

他在这里怀梦,会友,最终在这里隐居,陨落。

孟浩然和好友王维一道,并称为盛唐最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直到现在,稚嫩小儿也能随意盘上几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他看似怡然自得地描绘了一幅幅诗气氤氲的山水图,却始终勾勒不出心中雄壮的江山梦。

唐永昌元年,湖北襄南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喜得一子。

这家主事孟老爷认定小儿是孟子后代,遂引用孟子名言来给儿子冠名——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浩然是也。

自年少起,孟浩然便与弟弟一起习字、学剑,襄阳岘山脚下,读书养志。

除了四书五经,他最喜欢的便是《陶渊明集》,兴许应了陶公那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每每读累,孟浩然便走出书房,跑进山峰之中,陶醉山林,在此养成天然之气。

十七岁的孟浩然正当年,所有人都认为他可以在朝廷谋得一官半职,但他却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文不为仕!

他拒绝参加任何科举考试,只因为在这个少年心中,当朝皇帝唐睿宗的位子做的名不正言不顺,家族恶斗让他拿了大权,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无法让他臣服。

从此,孟浩然和望子成龙的父亲展开了几年的抗争。

20岁时,他和弟弟划船渡过汉江,到对面的鹿门山游玩,孟浩然素来崇拜的庞德公,东汉末年就隐居在这里。

在鹿门山的山水之间,他感慨于隐士遗迹尚存,但隐士的高风亮节已相去邈远,便作诗《登鹿门山》留下无限眷恋。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

沙禽近方识,浦树遥莫辨。

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

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20岁的孟浩然和鹿门山一见如故,家人每日逼迫他赶考,他便索性离家出走,在鹿门山住下。

那时他只以为,这是人生的一次小憩地,他不会想到,这座山宇,是他日后颓丧时的庇护所,也是他壮思隐匿飘渺人间的归宿。

情窦初开的少年,就是在此时,遇到了一位美丽动人,身世凄惨的姑娘。

虽已离家出走,可婚姻大事还是要父母成全,作为一个吃穿不愁的“豪门公子”,他自知,老父亲不会应允这门亲事,便直接跑到女孩儿家里与她拜堂成亲。孟老爷脾气倔强,即使是生米煮成了熟饭,也坚决不让儿子媳妇进门。

直到孟老爷临死,都未曾谅解自己的儿子,二十岁离家到二十六岁父亲病逝,父子俩只见过一面。

父亲的死让孟浩然幡然醒悟,子欲养而亲不在,他在父亲遗体前起誓,一定要某得官职,光宗耀祖。

此时唐玄宗李隆基已经即位,大唐进入开元盛世,万邦来朝,生机勃勃。在当时,漫游交友、寻求机会是盛行的文人风气,孟浩然决定先走出襄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他仍记得自己定誓,不考科举,于是便决定曲线救国,通过交友寻人举荐。

不过孟浩然并不功利,他用了八年的时间漫游吴越,在此期间,他结识落魄的文人、被贬谪的官员、酒家老板小二,世间处处有人情。

他从未停下过写诗,他将对友人的真心实意都落于笔下。

送别去江南的朋友,他写下“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去拜访不幸被贬官的朋友,他也为友人感到不平和感伤:“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孟浩然对朋友情深意重,但自己的做官之路却走得并不顺利。于是他在洞庭湖边写了一封“求职信”呈递给丞相张九龄。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干谒诗大气磅礴,烟波浩渺,仿若他自己的仕途之路,波涛汹涌,却是他不灭的壮阔雄心。虽是干谒,却顶天立地,守着一身浩然正气。

张丞相被孟浩然的才情打动,将他引荐给皇上,但是玄宗却并没有看上孟浩然的才华,这一次举荐便以失败告终。

孟浩然沮丧至极,但他并没有放弃。

因得知几代皇帝重视的著名道士司马承祯住在天台上,他便决定再次前往一试。可当他来到天台山的时候,司马承祯缺又前往洛阳去了。

这可能就是宿命吧,无奈之下,孟浩然选择留在江南等待,这一等,竟是三年。

这一日,孟浩然在建德江上羁旅夜泊,处于这广袤宁静的天地中,他忽然想起了他的故乡襄阳,他的隐秘之地鹿门山。那里没有官场,没有执迷,他不需要被评断,清风朗月,他独自欣赏,空谷无声,他心无凄凄。

他坐在船头,思虑万千,看不到前方的岸,也回不了来时的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一夜后,孟君终下决定:回家考科举!

人本没有固定要走的路,又为何有固定封死的路。所谓全力以赴,便是走遍所有的路,即使未果,那么最终,人也会得到安宁。

开元十六年冬,四十岁的孟浩然再次离开襄阳,前往京都,准备赴考。

在京都,他做下“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等名句,被众文人钦服,名满长安。

然而这一次,孟浩然竟因孤注一掷,压力太大,科举落第了。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不过,此行之中,孟浩然遇到了一位志趣相投,同样爱读陶渊明,向往田园生活的朋友,此人便是大隐于朝的王维。

若不是王维,孟浩然应该不会想到,自己如此坎坷的求仕之路上,居然幸得面见圣上。

一日,王维把孟浩然请进官衙内闲谈,恰巧玄宗亲临,这可是大好机会,王维借请罪之机,向皇上推荐:“这是襄阳孟浩然,我的朋友。”

玄宗早已听说过孟浩然诗名,欣喜说到,“快戴帽上前,吟诗来听。”结果孟浩然却非常不识时务地念起“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玄宗霎时不快,你不得功名,是时运,却要怪罪于我?于是玄宗口谕孟浩然终身不得录用。

这一事后,孟浩然终于放下了心中的重担,也许归隐山林,才是心底之所想。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

别王维后,孟浩然一身轻松,再揽吴越风光,这一次他终于可以心无杂念于山水间,与江湖好友们笑看风云话家常。

结束这段游历,他就要真正回到鹿门山,去做他的快乐农夫了。

这时,孟浩然已经51岁了。

回到鹿门山的日子清闲自在,他常去农庄老友家做客,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举杯饮酒,心旷神怡。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然而,这样的日子只过了一年,便来祸事。

一日,好友王昌龄从边塞贬官路过襄阳来做客。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却因这次纵情宴饮,食鲜疾发,不幸逝世。

朋友闻讯均泪流,王维作诗:“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孟浩然一生求官不得,一世布衣百姓。

越是寻觅,越是不可得,只有这“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的家乡,才是他的乐土。

山水塑造了孟浩然的感性,也最终召回了这个失意落魄的游子。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走过那些路,才知道哪里是归途,顺其自然,便是自然教会我们的真理。

走过那些路,才知道哪里是归途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7/9158.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