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征妇怨 赏析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在古典诗词中,良人从军、征妇哀怨是一大习见题材。张籍《征妇怨》却翻出新意,以其摧心呕血、深至沉痛而卓然不群,享誉后世。此诗虽是小诗,但谋篇布局转折多变。由群哭场面转至独哀镜头,以大衬小。又以向往转至现实,以乐衬哀。大小相形、哀乐相辅、正衬反衬、盘旋作势。结构之针线绵密、起伏曲折,对哀情的表达起了烘托渲染作用。

征妇怨

唐代:张籍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秋风萧瑟的凄寒九月,匈奴兵再次侵扰边塞,屠杀边地将领。汉军伤亡惨重,全部丧生在辽水边境。由于万里之外白骨无人收,所以家家只能都在城下招魂安葬他们。征妇曾经设想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即使贫贱却舒心。如今丈夫死在战场上,今后谁才是她的依靠?肚子里的遗孤生下来怎样哺育?虽然还活着但就像白天的蜡烛那样暗淡无光,生活毫无希望。

注释

殁(mò):覆没、被消灭。

招魂葬:民间为死于他乡的亲人举行的招魂仪式。用死者生前的衣冠代替死者入葬。

依倚:依赖、依靠。

同居: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在一起。

昼烛:白天的蜡烛,意为暗淡无光,没用处。

简析

在古典诗词中,良人从军、征妇哀怨是一大习见题材。张籍《征妇怨》却翻出新意,以其摧心呕血、深至沉痛而卓然不群,享誉后世。此诗虽是小诗,但谋篇布局转折多变。由群哭场面转至独哀镜头,以大衬小。又以向往转至现实,以乐衬哀。大小相形、哀乐相辅、正衬反衬、盘旋作势。结构之针线绵密、起伏曲折,对哀情的表达起了烘托渲染作用。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唐代著名诗人张籍

张籍早有诗名,年轻时与诗人王建一起学习过诗歌创作,张籍结识了韩愈。正是由于韩愈的推荐提携三十二岁的张籍金榜题名、进士及第。小编了解到考试进去之后,张籍先是被任命为秘书郎。几年后,调任太常寺太祝。太祝,基本上算是太常寺最低级的官员,品极为正九品上。官职那么低,薪水自然也就低,因而张籍的日子过得很贫困。在此期间,张籍又患了眼疾,有段时间几近于双目失明。于是,人们都称他为:“穷瞎张太祝”。

在太常寺太祝的位置上一干就是十年。这期间,张籍结识了大诗人白居易,两人诗歌唱酬,时常交流切磋。这段交往经历,对于张籍、白居易二人诗作创作,都产生了比较积极的影响。小编了解到离开太常寺之后,张籍又到国子监做过低中级教师。在古代,国子监博士是个教职 ,而不像如今这样的学位。在国子监工作时期,张籍的眼疾得以初步治愈张籍也是一个进步缓慢的官场典型,在国子监又干了好几年之后,他才被提拔为水部员外郎。

张籍的岳父,是本书前面曾简略介绍过胡珦。曾经做过大理少卿胡珦,能把女儿嫁给这样一个“穷瞎张太祝”,无疑是看中了他的才华。张籍也很尊重自己的老泰山,胡珦去世后,张籍专门请恩师韩愈为他撰写了墓志铭。比较巧合的是,胡珦跟女婿一样,也是三十二岁中的进士。小编经查阅张籍六十三岁去世,官终国子监司业。司业是国子监的副职,品级为从四品下。张籍虽然为官不显,但诗歌创作成就颇高。张籍长于乐府诗创作,与王建被后世并称为“张王”,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张籍是个比较多产的诗人,存世作品多达四百八十余首。在张籍的诗作中,不乏佳品名句。比如《塞下曲》《征妇怨》《行路难》等。爱情名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便出自张籍手笔。

唐代大诗人张籍最突出的文学成就是什么?

张籍在唐德宗贞元初年的时候,和王建一起在魏州学习诗歌方面的知识,之后又返回了家乡和州。在贞元十二年即796年的时候,当时的另一位诗人孟郊来到和州拜访科隆张籍。过了两年,张籍在向北方游走的时候,经过孟郊的牵线搭桥,在汴州认识了当时已经名声大振的韩愈。于是张籍便拜韩愈为师向他学习诗歌。在贞元十五年的时候,通过韩愈的推荐和自己的努力,考中了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在元和元年即806年的时候,在担任了太常寺太祝的职位,在担任此职位的过程中还认识了诗人白居易,此后两人经常互相交流和切磋,这对日后两人的诗歌创作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张籍在太祝的职位上一干就是十年,还因为患了眼疾,几乎导致双眼失明,明朝时期的人因此称呼他为“穷瞎张太祝”。一直到元和十一年的时候,他才升迁,担任了国子监助教的官职,眼疾也慢慢愈合了。此后他还做过秘书郎、国子博士等官职。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8/10312.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