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度荆门望楚 赏析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此诗笔法细腻,结构完整,由于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由此读者可以比较全面地窥见诗人丰富的个性与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度荆门望楚

唐代:陈子昂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已经远远地离开了巫峡,一再瞻望着走下章华台。

过尽了巴国的山山水水,荆门在濛濛烟雾中敞开。

城邑分布在苍茫田野外,树林苍翠茂密,一望无际。

今天我这狂傲的行客,谁知竟会走进这楚天中来。

注释

荆门:山名。《水经·江水注》卷三十四说:“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山南;有门像虎牙在北;此二山,楚之西塞也。”《清统志》说:“湖北荆州府:荆门山在宜都县西北五十里,与虎牙山相对。”

遥遥:形容距离远。《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鸲鹆之巢,远哉遥遥。”巫峡:长江三峡之一。一称大峡。西起四川省巫山县大溪,东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因巫山得名。两岸绝壁,船行极险。

望望:瞻望貌;依恋貌。《礼记·问丧》:“其往送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郑玄注:“望望,瞻顾之貌也。”章台:即章华台。春秋时楚国离宫。《左传·昭公七年》:“及即位,为章台之宫,纳亡人以实之。”杜预注:“章台,南郡华容县。”

巴国:周姬姓国,子爵,封于巴,即今四川巴县。汉末刘璋又更永宁名巴郡,固陵名巴东,安汉名巴西,总称三巴。

烟雾:泛指烟、气、云、雾等。南朝宋鲍照《吴兴黄浦亭庾中郎别》诗:“连山眇烟雾,长波迥难依。”

隈(wēi):山水尽头或曲深处。“白云隈”,即天尽头。

狂歌客:春秋时期楚国人陆通,字接舆,是位隐士,平时“躬耕以食”,佯狂避世不仕。孔子来到楚国,他唱着“凤兮”之歌讥讽孔子,所以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后常用为典,亦用为狂士的通称。

参考资料:

1、王 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74-75

创作背景

这首《度荆门望楚》是陈子昂年轻时期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应当是公元679—公元680(调露)年间陈子昂初次出川应试途中入楚时所作。

参考资料:

1、王 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74-752、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6-67

赏析

这首《度荆门望楚》洋溢着年轻的诗人对楚地风光的新鲜感受。

荆门,由于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吴蜀彝陵之战就曾发生在这里,自古有“荆楚西门”、“荆门十二碚”之称,也是诗人出川,乘流而下的必经之地。这一带,水势湍急,山势险峻,郭景纯《江赋》说:“虎牙桀竖以屹卒,荆门阙竦而盘薄。圆渊九回以悬腾,湓流雷呴而电激。”由此可见荆门山景观之胜。

首联两句,是作者对自己行程的交代。诗首句“遥遥去巫峡”,“遥”远也,“遥遥”,远之又远。从梓州出发,已经远远地离开了巫峡,巫峡居三峡之中,西起四川巫山县大宁河口,东抵湖北巴东县渡口,全长九十里。过官渡口,至秭国,即“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多里也。”因此陈子昂诗中说:“望望下章台”,“望”,远看,“望望”,一再瞻看。诗人以两组叠字生动地表现他此时心情,巫峡已相去遥遥,家乡更远隔重山。初离故乡,乍入楚境,急切地要饱览楚国风光,因此望之又望。“下”,写出了长江水势,从李白诗句“千里江陵一日还”就不难理解“下”字的意义和力量。“章台”,《左传·昭公七年》:“楚子城章华之台。”楚之章华台在今湖北监利县西北离湖上,也是陈子昂必经之地。“章华台”表明已入楚境。

颔联分承一、二两句。“巴国山川尽”,度过荆门,生活了二十年的故乡巴蜀的奇山秀水此告别。这句不仅是对地理分界的一种说明,更是概写此行所历的巴蜀山川,包括雄奇险峻三峡在内,“尽”字中同样透露出与巴蜀山川告别的依依之情。“荆门烟雾开”,船未到荆门,远望两山对峙,但见烟雾缭绕,看不清前路;船过荆门,则烟消雾散,眼前豁然开朗,展现一片广阔的新天地。“开”字正传神地表达出“度荆门”后心胸豁然的那份舒展感和兴奋感。而这种豁然开朗的舒展感又和此前舟行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崖叠嶂,隐天蔽日”的险峻逼仄感正形成鲜明对照,“开”字的精切不移于此可见。

颈联两句,诗人更具体地状写楚境胜地。“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两句,对“烟雾开”三字,作具体形象的描绘。城邑分畛域于苍野,可见人烟稠密,城邑不孤;树木断苍郁于白云,足见远树连天,碧野无际。诗人极目纵览,楚天辽阔,气象开阔舒展。

尾联是对“度荆门望楚”全部感受的集中表现:“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古有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今有狂歌入楚之客,歌而过荆门。但“今日狂歌客”却显非昔日对现实不满的楚狂,而是对前途充满了美好憧憬的“狂歌”之“客”。“狂”字是对初次离乡“入楚”,走向人生广阔新天地的诗人欣喜欲“狂”的感情的集中揭示。诗写到这里,感情发展到高潮,诗也在“谁知入楚来”的逸兴飞扬、顾盼自得中结束。一结可谓淋漓尽致,神情飞越,颇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味道。用楚狂接舆歌凤典,单取其字面,且将“狂”“歌”“楚”三字巧妙地分置两句,表达与原典完全不同的感情。

此诗笔法细腻,结构完整,由于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由此读者可以比较全面地窥见诗人丰富的个性与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陈子昂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度从军边塞,对边防事务颇有远见。38岁(圣历元年698)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罗织罪名,加以迫害,最终冤死狱中。

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著名诗人陈子昂仕途多舛的一生

在武则天把持朝政时期,出了一位比较有名的诗人,他就是作品有“诗骨”之称的著名诗人陈子昂。青少年时期,陈子昂就十分关心时事政治,学习刻苦努力。二十四岁时,陈子昂进士及第,亦属意气风发之年。踏入政坛后,有才的陈子昂颇受武则天赏识,做了中央政府机关公务员,先后担任过麟台正字、右拾遗等职务。麟台是武则天时期秘书省的名称。右拾遗则是中书省低级谏官的名称,级别为从八品上。谏官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政策法规和相关制度,认为不妥的,有权向皇帝规谏。总之,在从政初期,陈子昂是侍奉皇帝左右的人物,级別虽然不高,但地位比较显赫。

武则天主政时期,发生过一起震惊天下的血案。御史大夫赵师韫在外出视察时,被一个名叫徐元庆的政府招待所(驿站)服务员刺杀。这么高层的官员遇刺,自然是一件爆炸性新闻,引得朝野关注、街谈巷议。徐元庆之所以要杀赵师韫,是为了替父报仇。他的父亲当年犯了事,被时任副县级干部(县尉)的赵师韫抓捕入狱,最后判了死刑。在如何处置徐元庆的问题上,朝中官员发生了比较激烈的争论。匪夷所思的是,当时占上风的观点,居然是徐元庆卧薪尝胆、替父报仇,是个大孝子。在倡导以德治国的大环境下,朝廷应当赦免徐元庆的罪行。

就在此案即将以这样的口径了结之时,陈子昂力排众议,写下了名文《复仇议》。这篇文章的核心意思是徐元庆犯罪事实清楚,按照法律必须判处死刑,不然就会破坏法律的尊严。徐元庆费尽周折替父报仇,其孝心倒也感天动地。为了引领孝义的社会风气,政府在处死徐元庆之后,可以采取一定方式,对他的孝行进行表彰宣传。最终,案子按照陈子昂的意见处理了。事情过后,陈子昂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把他的《复仇议》编写成判例,“永为国典”。而他的意见,竟然就被采纳了。这件事说明,陈子昂是个自我感觉极好之人。

陈子昂是个直言敢谏的官员。在任上,他忠于职守,给武则天提了不少意见,比如不能过于信任酷吏、滥杀无辜,不能崇武好战多让民众休养生息等等。也许是有些话戳到了武则天的疼处,也许是方式方法不得要领,陈子昂不久就失宠了,一度还曾被以反对武则天的“逆党”罪名关进了大牢。之所以这样,大约也与陈子昂的性格有些关系。史书这样评价陈子昂:“褊躁无威仪。”意思是说,他的心胸比较狭隘,性格比较偏执。

出狱后,陈子昂曾两次随军出征边塞,征讨少数民族部落叛。其间,陈子昂写下了一些反映边地民众疾苦、抒发报国无门壮的诗篇。第二次出征回朝之后,陈子昂以父亲年老体弱、需要照顾为由,向上级请了长假。回家不久,陈子昂就遭了大难。陈家是个大土豪,比较有钱。他们家乡的父母官(射洪县令)段简,是个贪得无厌的家伙。陈子昂的老父亲去世之后,段简找茬向陈家索要巨额贿赂。无奈之下,陈家给段简送了一大笔钱。但欲壑难填的段县长依然不满足,随便找了个借口将陈子昂抓进了大牢。在狱中,陈子昂受尽折磨,最后被迫害致死,年仅四十二岁。“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苍凉悲壮的《登幽州台歌》,倒是很切合陈子昂令人唏嘘感叹的一生了。

唐代文学家陈子昂为何被誉为“诗骨”?

一个人的外号,大多反映一个人的个人性格,特别是诗人的外号,基本上是反映了他的风格和思想。

李白风流潇洒卓尔不群,诗歌想象力若天外飞仙,所以被称为诗仙,杜甫是儒家思想的忠实践行者,一生忧国忧民,写了大量感叹民众悲惨生活的诗歌,所以被称为诗史或诗圣,因为圣人总是忧国忧民的。而初唐晚期的著名诗人陈子昂,被称为诗骨,则一方面反映了他的做人的风格,另一方面也是他诗歌精神的体现。

在了解他为什么是诗骨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著名文学评论家元好问的诗,他是这样评价陈子昂的: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元好问给了陈子昂极高的评价,认为他扭转了唐初以来宋齐梁陈的奢靡文风,是为唐诗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简直可以用黄金为陈子昂铸像。

那么,我们可以知道,在初唐时期的诗歌,一般是柔若无骨的,而陈子昂在诗歌实践上,是强烈反对这种柔弱无骨的文风的,他主张诗歌要有风骨。什么是风骨呢?我的理解是,诗歌要直抒胸臆,不去无病呻吟,要刚劲挺直而不是柔若无物,要反映大时代的时代精神,要反映时代的波澜壮阔,而不是靡靡之音。因此,陈子昂是推崇魏晋以来的魏晋风骨的诗坛领袖。

我们看陈子昂的诗歌,从一系列感遇诗到他的登幽州古台歌,都反映了这一点,这是从他诗歌的风格上来看的。

而从陈子昂的个人性格上来看,也称得上是个铁骨铮铮的人。他来自四川,带着四川人的豪情和骨气,他在那些当权的人面前,从来都是不卑不亢,从来不去卑躬屈膝。这种硬骨头也得罪了不少人,。他曾经两次被贬,越来越惨,最后在家乡被县令害死,尽管有人说是夺他的家产,也有人说是当朝的武氏派人暗杀了他。不管怎么说,是陈子昂的铮铮铁骨,成就了他的诗文,也要了他的命。

陈子昂生前没有留下诗集,他的朋友卢藏用帮他整理出版了诗集,据说在当时影响很大,简直可以和左思洛阳纸贵相媲美,这也是对诗骨陈子昂的一种安慰吧!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8/10865.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