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瑞龙吟·德清清明竞渡 赏析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大溪面”三句,点龙舟赛的地点及远观赛场。“大溪”,即指苕溪。言在清明时节的德清苕溪水面上,有人组织了一次龙舟竞赛。远远望去,水中、岸上彩旗飘扬,香烟缭绕,条条打扮得五彩缤纷的龙舟像飞梭般地穿过了白练似的溪面。“桃花”三句,述竞渡时的声威。“三十六陂”,“陂”,本指池岸、湖岸,这里指宽阔的苕溪,曲折漫长如一个连一个的大小湖泊。

瑞龙吟·德清清明竞渡

宋代:吴文英

大溪面。遥望绣羽冲烟,锦梭飞练。桃花三十六陂,鲛宫睡起,娇雷乍转。 

去如箭。催趁戏旗游鼓,素澜雪溅。东风冷湿蛟腥,澹阴送昼。轻霏弄晚。 

洲上青苹生处,斗春不管,怀沙人远。残日半开一川,花影零乱。山屏醉缬,连棹东西岸。阑干倒、千红妆靥,铅香不断。傍暝疏帘卷。翠涟皱净,笙歌未散。簪柳门归懒。犹自有、玉龙黄昏吹怨。重云暗阁,春霖一片。

注释

德清:县名,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南,苕溪傍。竞渡:即龙舟竞赛,为江南一带风俗。

簪柳门归懒:一本作“算柳娇桃嫩”,一本作“簪柳门犹嫩”。

霖:一本作“霏”。

创作背景

此词应作于公元1224年(宋宁宗嘉定十七年)左右。根据夏承焘《吴梦窗系年》,是时,吴文英约二十五岁,重游德清(今属浙江)。

鉴赏

“大溪面”三句,点龙舟赛的地点及远观赛场。“大溪”,即指苕溪。言在清明时节的德清苕溪水面上,有人组织了一次龙舟竞赛。远远望去,水中、岸上彩旗飘扬,香烟缭绕,条条打扮得五彩缤纷的龙舟像飞梭般地穿过了白练似的溪面。“桃花”三句,述竞渡时的声威。“三十六陂”,“陂”,本指池岸、湖岸,这里指宽阔的苕溪,曲折漫长如一个连一个的大小湖泊。此言在曲折漫长的溪岸两傍遍植桃树,桃花映水,更增喜庆气氛。龙舟像水晶宫中刚睡醒的神龙般威风,并且龙舟上的赛手们还齐声呐喊和发出雷鸣似的锣鼓声壮阵、指挥;岸上、舟中的看客也发出了嘈杂的助威声,各种声响汇聚成了炸雷般的轰鸣声。上片遥观龙舟竞渡。

“去如箭”三句,言龙舟竞渡需要争出高低名次,因此每条舟中的划桨手都是齐心协力,使龙舟驶得如离弦之箭般的快速。船首上有人拿着号旗上下翻飞地指挥、协调,舟中锣鼓声声催急,众舟齐发在溪面上劈波斩浪激起条条白练和雪花似的白沫。“东风”三句,转述清明天气。言温润的春风拂面而来,夹带着龙舟上新漆的桐油味,时间已经不早,天上逐渐聚起了灰云,遮阴了阳光,微风中开始飘起了毛毛雨,使看客们也渐渐感到了寒冷意。中片是近观龙舟竞渡的细节描写和印象。

“洲上”三句,言溪中的小沙洲边飘浮着青青的绿萍,来这儿参加清明竞渡而互争高低的赛手们的热烈气氛和看客们营造出来的节庆氛围,早已冲淡了为悼念屈大夫的死,而流传下来的划龙舟的记念意义。“怀沙人”,即指屈原怀沙投水而亡的传说。“残日”四句,转述赛场情景。言时近黄昏,夕阳西坠,一眼望去两岸的桃花林已成朦胧一片。远处屏障般的群山也被夕阳烧成了酡红色;近观溪中,竞渡结束后停着的龙舟以及看客们的乘船几乎把整条溪面都塞满了。“阑干倒”六句,述观赛的看客。言因为了要观看这次竞渡比赛,四处赶来的乘舟纵横交错地放倒阑干停靠在两岸边,船舱敞开着以利观赛。舟中的女眷们又在开始敷粉施脂整理观赛时弄乱的脸部、头发,以致溪面上弥漫起一股浓郁的脂粉香。更何况天色虽是近晚,比赛也已经结束,但主人的余兴却未尽,所以通过高卷舱篷的船舱,还可以见到舱内管弦齐奏,娇娘莺唱的寻欢场面。“阑干倒”句紧接“连棹”句而来。“千红妆靥”是为了要取悦于夫婿或主人们也,即所谓“女为悦己者容”。“簪柳门”三句,状歌妓,也是紧接“笙歌”句而有感而发。此言在乘舟中的歌妓,因为白天抽空上岸尽兴游玩,临晚头簪柳枝姗姗来迟,已是疲劳不堪了。但是主人有令重开歌宴,她不敢不遵。所以从勉强吹奏出来的玉笛声中,传递出一种哀怨的氛围,笼罩着黄昏中的水面,以示其身不由己的苦衷。“重云”两句,兴尽归家。一“阁”字,可释为赛手和看客们居住的楼阁、庭阁,家中之阁也。此言大家回家后,已是乌云四合,室内一片昏暗,顷刻之间大雨就跟着下来了。结句与中片“澹阴送昼”,“轻霏弄晚”的天气遥相呼应,并点题“清明”,突出了一天之中忽晴、忽雨、忽阴、忽霖的“春天天气孩儿脸”的气候特色。下片写看客们(包括词人)观赛后兴尽而归,又无淋漓之苦的结局。

吴文英 (南宋词人)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

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吴文英——词史地位很高,却又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词人

吴文英的词难懂,是后来人诟病他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喜欢、理解、热爱西方现代主义尤其是后现代主义的人们也许看法变了。一个文学读本,可以读得懂,也可以读不懂,至少没必要非让人读懂不可,也不见得非有确定的人物、事件与情感。他能够确定,就确定了;不确定,也就不确定了。尤其是一个人的心理感受,你能讲说明白,固然也不错,就是讲不明白,又打什么紧要?正如对艺术的审美追求一样,你能自圆其说,很好,不能自圆其说,感受到了,也不错。即便连感觉也没有,只要心有所悟,也可以的。哪怕连心有所悟都没有,只要你喜欢,就给加十分,非追问为什么?没必要,或回答不为什么。艺术又不是一道数学题,非有个结果不可。

吴文英不但擅长写“密”词,而且擅长写“慢”词。密而能慢,更显出那词的幽深曲折之意韵,水复山重之姿态。他有一首《莺啼序》,全词240字,为词中长调之冠。词是太长了,但并非不好,虽长而有密意,既密犹有长风。这样的词调确实难普及,但作为词坛高手的尝试,未尝没有道理在的。吴文英也有写得疏疏朗朗的词。这也没什么错。总不能说,你既写密词,好吧,就永世密下去吧。吴梦窗偶有疏笔,也生奇效。毫无疑问,史达祖是一位十分重要的词人。他的词风独特,词艺卓异,几可以平视姜白石,伯仲吴梦窗。他在词史上与姜夔或高观国并称,称为“姜史”或“高史”,可以知道他词作的地位与分量。

然而,他又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词人,虽然这争议似乎重在其人而不在其词。但梁令娴女士认定宋代八大词人,有陈允平,周密,王沂孙,而将他排除在外,想必亦有其因。在这一时期另一位词人史达祖,生卒年已无可考,他字邦卿,号梅溪。原籍开封,长期在杭州居住。他功名心热,屡屡参加科考,不中。大半生在扬州、湖北一带漂流,也是一位布衣名士。遗憾的是,他后来被韩侂胄看中,成了韩的堂吏,这对他的方方面面,均产生很大影响,而且主要是负面影响。

史达祖一生资料极少,可以确知的,只有三件要事。一是他做过韩侂胄的堂吏;二是他的词集曾送给张镃,张镃有很高的评价;三是他曾作为李壁的随员出使过金邦,而且在出使期间留下了不少词作。据说史达祖做韩的堂吏,颇受宠信。否则李壁出使金邦时,韩侂胄不会派他作随员,还交给他窥测金人虚实的任务。韩倒台后,他也不会被牵连,以至受黥面之刑,流放远方。

纵观史达祖一生,他与韩侂胄的关系,不值得大论特论。吴文英也曾为贾似道作过贺词,朱敦儒也曾为秦桧作过媚语,朱熹甚至夸奖秦桧为正人君子,但他们毕竟是书生。书生无节也是耻辱,但书生容易受骗,自古而然,加上他们没有权利和条件进入权力中心,也不明白那核心层人物的葫芦到底卖的是哪味药。至于追随权门,无法自立,也多少有些无可奈何的意思在内。

史达祖作为词家,确实是南宋词坛重镇。从时序上讲,他也可以说是追随白石词风的第一人。但他的词风又绝非白石词风的模仿者史梅溪岂是模仿之人?认真考究,史达祖的词风与周邦彦的词风最为相似。或者说,他的词与宋代第二代婉约词人的风格更为近似些。这一点与当时各位重要词家都有些区别。他受周邦彦,又受姜夔的影响,他的《湘江静》一词,评家认为“居然美成复生”,太像周邦彦了。他的《八归秋风带雨》等词,评家认为“笔力直是白石,不但貌似,骨律神理亦无不似。”

他远承清真,近似白石,但不失自己本来面目。他的风格,评家多有论述,依我的看法,如果用一个字表示,那就是“秀”。姜白石的风格属于“疏”,吴梦窗的风格属于“密”,史梅溪处在二人之间,占得一个秀字。他既不像白石词那样深具瘦硬刚疏之气,从而不能划入“疏”派范围;也不像梦窗词那样幽深秾丽,从而又不能入“密”派范围。不疏不密,属于中和之音。中和之音最适于言情,最讲究辞情并茂,情景交融。而他的词风恰恰就有这特点。张镃为他的词集作序,说他的词“辞情俱到”,评说十分中肯。他这种风格,若在东坡时代,就是秦少游;若在渡江前后,就是李清照;若在大晟府时,就是周邦彦。总体而言,则与秦观最近。然而,都不是的。毕竟时代不同了。秦观式的言情已经成为历史,你硬去重归旧路,顶多不过是秦观二世。这个时期,在他前面,既有“疏”派词风作“范”,在他后面,又有“密”派词风称奇。在他的时代与他的艺术追求中,最有影响的前期人物乃是周邦彦,最有影响的近期人物则是姜夔,史达祖禀习周、姜,确立了自己的独特地位。

疏词风格的妙处在于“刚”,外柔而内刚,这个说过了;密词风格的妙处在于“秾”,中密而外秾,这个也说过了。秀词风格的妙处在于“韵”,不紧不慢,不疏不密,独以韵胜。史达祖词的内容也比较丰富,他不仅善于言情,尤其善于咏物,加上对世事的评说,对人生的感喟,皆成一家之言。综上所述,史梅溪在词史中的地位,虽不若周、姜之显赫,也是一位具有独特贡献的杰出词人。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8/10982.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