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命子 陶渊明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我子降生我占卜,皆曰吉日兼良时。为你取名叫做俨,为你取字叫求思。温和恭敬朝夕处,名字含义须牢记。孔子贤孙名孔伋,愿你效法能企及。

命子

魏晋:陶渊明

悠悠我祖,爰自陶唐。

邈焉虞宾,历世重光。

御龙勤夏,豕韦翼商。

穆穆司徒,厥族以昌。

纷纷战国,漠漠衰周。

凤隐于林,幽人在丘。

逸虬绕云,奔鲸骇流。

天集有汉,眷予愍侯。

於赫愍侯,运当攀龙。

抚剑风迈,显兹武功。

书誓河山,启土开封。

亹亹丞相,允迪前踪。

浑浑长源,蔚蔚洪柯。

群川载导,众条载罗。

时有语默,运因隆寙。

在我中晋,业融长沙。

桓桓长沙,伊勋伊德。

天子畴我,专征南国。

功遂辞归,临宠不忒。

孰谓斯心,而近可得。

肃矣我祖,慎终如始。

直方二台,惠和千里。

於皇仁考,淡焉虚止。

寄迹风云,冥兹愠喜。

嗟余寡陋,瞻望弗及。

顾惭华鬓,负影只立。

三千之罪,无後为急。

我诚念哉,呱闻尔泣。

卜云嘉日,占亦良时。

名汝曰俨,字汝求思。

温恭朝夕,念兹在兹。

尚想孔伋,庶其企而!

厉夜生子,遽而求火。

凡百有心,奚特于我!

既见其生,实欲其可。

人亦有言,斯情无假。

日居月诸,渐免子孩。

福不虚至,祸亦易来。

夙兴夜寐,愿尔斯才。

尔之不才,亦已焉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家祖先甚遥远,帝尧之世称陶唐。其后为臣宾于虞,历世不绝显荣光。御龙效力于夏世,豕韦亦曾辅佐商。周世陶叔甚端庄,我祖由此得盛昌。

乱世纷纷属战国,衰颓冷落彼东周。凤凰隐没在林中,隐士幽居在山丘。虬龙奔腾绕乌云,鲸鱼奔窜掀激流。上天成全立汉代,顾念我祖封愍侯。

赫赫愍侯声威扬,命中注定辅帝王。英勇威武仗剑行,屡立战功在疆场。汉帝盟誓泽子孙,我祖受封甚荣光。陶青勤勉任丞相,先人功业得弘扬。

涛涛大河源头长,茂盛大树干粗壮。群川支流共来源,众枝虽繁依树长。时运有显有隐没,起伏盛衰岂有常?在我东晋鼎盛日,长沙郡公业辉煌。

威武英姿长沙公,功勋卓著道德崇。天子赐爵永世袭,分掌军权司南征。功成不居愿辞归,心明无须恃荣宠。谁说如此高尚心,近世能得再遭逢?

我祖严肃且稳重。谨慎善始亦善终。正直严明树楷模,恩惠遍郡似春风。可赞先父仁慈心,恬淡无为不求名。暂时托身于仕途,不喜不怒得失同。

叹我寡闻学识浅,仰望前辈难企及。自顾华发心惭愧,孤身一人负影立。刑罚罪过有三千,身后无儿数第一。我心为此甚忧虑,欣然听你叭叭啼。

我子降生我占卜,皆曰吉日兼良时。为你取名叫做俨,为你取字叫求思。温和恭敬朝夕处,名字含义须牢记。孔子贤孙名孔伋,愿你效法能企及。

癫病患者夜生子,急取灯火瞧仔细。凡百君子皆有心,并非唯独我自己。既见我儿喜降生,实愿将来有出息。人们经常这样讲,此情真诚无假意。

日月如梭去匆匆,我儿渐渐会成长。幸福不会凭空至,灾祸容易身边降。早起晚睡须勤奋。愿你未来成栋梁。如你竟然不成才,休矣休矣我心枉。

注释

爰(yuán):乃。陶唐:指帝尧。尧初居于陶丘(今山东定陶县),后迁居于唐(今河北唐县),因称陶唐氏。

虞(yú)宾:指尧的后代。相传尧禅位给舜,尧的后代为宾于虞,因称虞宾。

重光:谓家族的光荣相传不绝。

“御龙”二句:传说陶唐氏的后代,在夏朝时为御龙氏,在商朝时为豸(shǐ)韦氏。勤:服务,效劳。翼:辅佐。

穆穆:仪表美好,容止端庄恭敬。司徒:指周时陶叔。《左传定公四年》记周灭商以后,周公把殷余民七族分给周武王的弟弟康叔,陶氏为七族之一,陶叔为司徒。以上是叙述唐尧、虞舜、夏、商、周时,陶氏的光荣历史。

纷纷:骚乱的样子。

漠漠:寂寞的样子。衰周:周朝的衰落时期,指东周末年。

幽人:隐士。这两句是说,在战国和周朝未年,陶氏人才像凤凰隐蔽在山林一样,隐居山丘而不仕。

逸虬(qiú)绕云:奔腾的虬龙环绕着乌云。虬:传说中无角的龙。

奔鲸骇流:惊奔的鲸鱼掀起巨浪激流。这两句形容战国、周末群雄战乱、狂暴纵横的乱世。

天集:上天成全。有汉:即汉朝。有:名词词头。

眷(juàn):顾念,关心。愍(mǐn)侯:汉高祖时右司马愍侯陶舍。

於(wū)赫:赞叹词。

运:时运。攀龙:指追随帝王建功立业。旧时以龙喻天子。

抚剑:持剑。风迈:乘风迈进,形容英勇威武。

显兹武功:显扬了如此的武功。陶舍曾追随汉高祖刘邦击燕代,建立了武功。

书誓河山:指封爵盛典。《汉书》记汉高祖与功臣盟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如砺,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启土开封:陶舍封地在开封(今属河南),称开封侯。启土:指分封土地。

斖(wěi)斖:勤勉不倦的样子。丞相:指陶舍之子陶青。《汉书·百官公卿表》记:孝景二年八月,御史大夫陶青为丞相,七年六月免。允:诚然,确实。迪:追踪。这两句说陶青确实能继承父亲的功业。

浑浑:大水流动的样子。蔚蔚:草木茂盛的样子。洪柯:大树。这两句用涛涛的大河和茂盛的大树比喻陶氏祖先的兴盛。

载:开始。罗:罗列,布列。这两句用群川始导于长源、众枝条皆布列于洪柯,比喻陶氏家族的后代虽枝派分散,但都导源于鼻祖。

时:指时运。语默:代指出仕与隐逸。《周易·系辞》:“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语或默。”语,显露;默,隐没。

隆:高起、兴盛。窊(wā):低洼。隆窊:谓地势隆起和洼下,引申为起伏、高下,或盛衰、兴替。

中晋:晋世之中,指东晋。

融:光明昭著。长沙:指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陶侃在晋明帝时因功封长沙郡公。

桓(huán)桓:威武的样子。

伊:语助词。

畴(chóu):使相等。《后汉书·祭遵传》:“死则畴其爵邑,世无绝嗣。”李贤注:“畴,等也;言功臣死后子孙袭封,世世与先人等。”

专:主掌。南国:南方诸侯之国。陶侃曾镇武昌;都督荆、湘、江等州军事;平定湘州刺史杜弢、广州刺史王机、交州梁硕的叛乱,进号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遂:成。辞归:《晋书》本传载,陶侃逝世的前一年,曾上表逊位。

临宠不忒(tè):在荣宠面前不迷惑。忒:差错。

斯心:指“功遂辞归,临宠不忒”的思想境界。近:近世。这两句是说,像陶侃那样的思想境界,在近世是难以得到的。

肃:庄重,严肃。

慎终如始:谓谨慎从事,善始善终。

直:正直。方:法则。二台:指内台外台。据《汉官仪》:御史台内掌兰台秘书,外督诸州刺史,故以御史台为内台,刺史治所为外台。千里:为郡守所管辖的区域。陶渊明的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这两句说,陶茂的正直严明是朝廷内外官员的楷模,他的恩惠使全郡百姓和悦。

於(wū)皇:赞叹词。皇:美,正。仁考:仁慈的先父。考,是对已死的父亲的称谓。

淡焉虚止:即恬淡无为的意思。焉、止,皆语助词。

寄迹风云:暂时托身于仕途。古人常把做官叫作风云际会。

冥兹温喜:没有欢喜和恼怒的界限。即得官没有欢喜之情,失官亦无恼怒之色。《论语·公冶长》:“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温色。”

嗟:感叹。寡陋:见闻狭窄,学识浅薄。

瞻望弗及:谓不如前辈。

华鬓:花白的头发。

负影只立:只身单影,孤独一人。

三千之罪:《尚书》:“五刑之属三千。”意谓犯五刑罪的有三千种之多。

无后为急:《孟子·离娄》:“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即无子。急,指最重要的。

呱(gū):婴儿啼哭声。

卜(bǔ):占卜,古人用火的龟甲,视其裂纹作为吉凶的预兆。这两句是说,儿子的出生时日,为吉日良辰。

俨(yǎn):恭敬、庄重。古人的名与字多取相近的意义。陶渊明给长子起名与字取义于《礼记·曲礼》:“毋不敬,俨若思。”

温恭:温和恭敬。

念兹在兹: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夏书》曰:‘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原指念念不忘于某一件事情,这里是诗人希望儿子要念念不忘自己名字的含义。

孔伋(jí):字子思,孔子之孙。相传孔伋忠实地继承了孔子的儒学思想。陶俨字求思,含有向孔伋学习的意思。

庶:庶几,表示希望之词。企:企及,赶上。而:语助词。

厉:同“疠”,患癞病的人。遽(jù):急,骤然。此二句本《庄子·天地篇》:“厉之人夜半生其子,这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这两句的意思是作者唯恐儿子像自己一样寡陋。

凡百:概括之辞。《诗经·小雅·雨无正》:“凡百君子,各敬尔身。”凡百是“凡百君子”的简语。心:指对儿子的希冀之心。

奚:古疑问词,何。特:独。

可:合宜,好。

斯:此,这。

日居月诸:语出《诗经·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意思是说时光一天天地过去。居、诸,皆语助词。

孩:幼儿。

“福不”二句:这是诗人告诫儿子应小心谨慎地处世,懂得幸福不会凭空而来,灾祸却容易招来。

夙(sù)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奋不懈。

愿尔斯才:希望你成才。

亦已:也就罢了。焉哉:感叹词。

参考资料:

1、蔡文锦.陶渊明《命子》诗校正与注解[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4.

创作背景

此首诗作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年),此时陶渊明四十二岁,其长子陶俨已经十四岁。诗人在陶俨即将步入“成童”时期,写了这首以“命子”为题的诗,勉励他继承祖辈家风,努力成才。

参考资料:

1、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31-39

赏析

命子者,训子也。然而,从头到尾读者却没有感受到被“训”的压力,反而心中时时会涌起一股暖流,这就是诗人对其子的慈善和宽容。

此诗讲述陶氏远祖始于尧,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且累世盛德,辉光相承。因时运而有盛有衰,有高有低。在中晋之时,长沙公陶侃功业昭著。祖父一生谨慎、正直义方、仁爱和顺;先父性情淡泊,不因仕宦与否而愠喜;在感叹自己的无成以及两鬓花白而仍无子嗣时,儿子陶俨出生了。从诗人对陶俨生辰的占卜、命名取字中,表现了他对儿子寄予的无限希望。他告诫儿子说,祸福不会无缘无故到来,都是由人自己生成。望儿子能早起晚睡,勤奋刻苦,努力成才。这些无不是一个慈善父亲的殷殷希望。最后,诗人宽容地对其子陶俨说,如果按照以上所说的去做了,你还不能成才,亦无可奈何了。

另外,先祖的“功遂辞归,临宠不忒”、“慎终如始。直方三台,惠和千里”以及“淡焉虚止”盛德风范,也深深影响着淡泊名利的陶渊明。诗人的远祖始自尧。尧之子丹朱,虞舜待之以宾礼,称为虞宾,累世盛德,辉光相承。先祖御龙氏任职于夏,而豕韦氏又辅佐于商。陶叔又使陶祖得以昌盛。战国纷争杂乱,周王室衰微寂寞。在乱世中,贤人若凤隐于林一样隐居不仕,陶氏亦不显;纵逸之虬龙蟠绕于云间,奔逸之鲸鱼惊起于水中,群雄竞起。皇天使汉成功,并眷顾愍侯陶舍。愍侯得到追随帝王建功立业的机缘。持剑如风超越,显示了愍侯武功的高强。高祖书写誓言分封诸侯,陶舍得以分土于开封。陶青果能蹈袭父踪,而为丞相。

陶氏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后代指派分散。时运有盛有衰,有高有低。中晋之时,长沙公陶侃功业昭着,不仅有功勋,而且有德行。天子酬陶侃,受命都督南国。祖父一生谨慎,其正直义方之德闻于朝中,而仁爱和顺之风广被千里。诗人先父性情淡泊,不因仕宦与否而愠喜。嗟叹自己孤陋寡闻,望祖先之项背而不可及。看到自己两鬓已经花白,而仍无子嗣,只有影子相伴,心感惭愧。在各种罪过中已无后为最大。诗人给他儿子起名为“陶俨”,希望他牢记为人要时时文和恭敬,并希望他能追慕孔汲。日月流逝,陶俨已渐长大。作者望陶俨早起晚睡,勤奋刻苦,努力成才。

这首诗共十章,前六章历述陶氏先祖功德,以激励儿子继承祖辈光荣的家风;后四章旨在表达对儿子的殷切 希望和谆谆诫勉,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全诗言辞恳切,感情厚重,表现出诗人对儿子的希冀之切。

陶渊明——独居南山下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是他的《归去来兮辞》,是他辞官初隐时所作,可以说直抒胸臆,满是对自己选择的肯定,是一身轻松的愉悦;事实证明,他做了对自己来说满意的决定,从此以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生活的写照……

他的名字叫做陶渊明,陶渊明,字潜,他称自己为五柳先生。后人说他是“隐逸之宗”,他的存在刷新了后世对隐士的定义,他的诗词也自成流派,即我们现在所谓的“田园派”。

陶渊明的家族,并非名门世家,亦无后台助他平步青云,据说他从小多才,但他也从小表现出性格寡淡,沉静少言 不慕荣利的性子,所以不难看出,他居然不求虚名富贵,所以他应该也不愿意被约束,他的内心必然向往自由洒脱。尽管在他成年之后,他为了养家糊口,也出任官职,而且他工作的地方离他的家庭很近,但是他上任不过八十三天便离职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不痛快,为什么不痛快?因为感觉到了约束,比如上级来巡视,应该“束带见之”这小小的细节,他也不想忍耐,再加上当时东晋朝廷的昏庸懦弱,让他更无法在那黑暗官场中自居。

那时候,陶渊明二十一岁,历精图治的谢安病逝,朝权落入骄奢淫逸的司马道子之手,醉眼朦胧的司马道子嗜酒向佛,“日夕与帝以酣酒为事”,因此,左右近习得以争弄权势。“交通请托,贿赂公行,官赏滥杂,刑狱谬乱”,这就是朝堂的黑暗。

到陶渊明32岁的时候,是东晋太元二十一年,耽于酒色的孝武帝司马曜因为醉后戏言,被冠宠后宫的张贵人指使侍从杀死,从此东晋政权更加紊乱不堪,而朝堂上他们选出的继承人是谁呢?即将登基的东晋第十位皇帝安帝司马德宗是一个年幼的白痴,“口不能言,至于寒暑饥饱亦不能辨,饮食寝兴皆非己出”,是啊,没有分辨能力,没有治国之能,甚至没有自理能力的痴人才最好操控,不是吗?傀儡皇帝在位共二十二年,在母弟司马德文的操控之下,朝纲不振,国运衰弱,可想而知,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内,东晋政权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从此一蹶不振。那么不难想,朝堂如此,那么百姓也必然民不聊生,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陶渊明在这样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下,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挥一挥衣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从此以后他的书房在山野之间,他过着“晴耕雨读”的传统生活,天晴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也许结果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但是他的内心是满足的,生活上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不用理会,红尘纷扰,去看世间百态,品尝人世间冷暖,他的物质生活保障之后,他的精神世界呢?干活归来,或者是天气不好的时候,他可以读书,写诗词文章。他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入仕或者为了国家,有很多中国文人标榜自己隐逸不仕,结果却是为了沽名钓誉,而陶渊明不是。他读书是为了丰富自己,写文章也是为了表达自己,他的眼光在自然之中,从山野到书房,可以从南山绵延到天空。

据说他有一把无弦琴,名字叫做素琴,喝醉后他独自抚琴自娱,没有琴弦的琴会发声吗,不会,但是山川湖海在他眼中,天籁之音在他的心中,何必需要弦?

后人说陶渊明不重礼数,不讲究,但也可以看他的隐逸是真的隐逸,不以世俗约束自己,也不以世俗约束别人。苏东坡说“万人如海一身藏”,意思是一个人身处万人之中,却心静如止水,这真是形容陶渊明的境界。物欲横流却不追求,一步退到南山,一个人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他写自己想写的,做自己想要的。

陶渊明:世俗越粗糙,越要真性情地生活 

陶渊明是谁?

所有人都认识他,所有人又都不认识他。

是乡村田园派头号歌手,是不折不扣的酒徒。

是不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的县令。

是隐逸诗人之宗,是王维、苏东坡、王安石…….的偶像;

鲁迅先生评价陶渊明:

“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鲁迅欣赏的,正是一个真性情的陶渊明,

在门阀等级森严的东晋时期,陶渊明的真性情尤为可贵。

公元(365)年,陶渊明生于浔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一个叫上京里的小地方。

地方虽小,居住的老宅却颇具规模,散发着祖上的荣光。曾祖陶侃曾做到大司马这样的官职。究竟是多大的官呢?相当于现在的军委主席。

外公孟嘉是文化届网红。祖父陶茂官居太守,其权重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父亲陶逸也做过太守。

作为不折不扣的官四代陶渊明,按照当时的“九品中正制度”(评定士人品级只论其门第而不论才能)怎么着也能以名士之后的身份评个“中上品”。

但陶渊明命苦,八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道就此中落。“家无仆妾,藜菽不给。” 藜菽指的是粮食。母亲孟氏不是普通农家妇女,她是大名士孟嘉的小女儿,陶渊明常年寄食外祖父家中时,读了很多书,其中他最爱看的一本书:《山海经》。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

一个人的气质里隐藏着他所读过的书和见过得人,外祖父孟嘉好酒任性,有竹林七贤之风,“孟嘉落帽”的典故说的就是他。曾祖陶侃一生戎马立下了赫赫战功,是他脑海中要挥之不去的家族偶像,潇洒淡泊与激昂斗志在陶渊明身上兼容。

二十九岁,陶渊明初入官场,为江州祭酒,属于州府的办事员,东晋门阀等级森严,没多少经济支撑与强大的政治背景,需从基层做起。做小吏,看人脸色,仰人鼻息。第一次当官体验可以用两个字可以概括——不爽:世界那么多,老子种田去。

这一年,长子陶俨出生,次年,妻子去世。可能死于营养不良,没考证,我猜的。

三十一岁,继娶翟氏,翟氏是个勤劳健壮的女人,为陶渊明生下四个孩子,加上长子陶俨,一共五个孩子。

四年后,陶渊明又萌生做官念头,心想,也许上次是运气不好呢,再试试。

这次投入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正统文人出生的陶渊明,不愿意淌造反这浑水,这年冬天,恰逢母亲去世,他借机开溜。

归家居丧的两三年多,生活得还是不错的:喝酒,赏花,耕田,写诗,著名的《和郭主簿二首》写于此时: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陶渊明优哉游哉的形象呼之欲出,堂前有林子,屋后有菜园,没事斜倚着柳树望望停云,摸摸儿子的小脑袋。果蔬粮食尚且够吃,酒尚且够喝。日子流水似的缓缓的向前。

转眼居丧结束了,渊明又出去做官了,说到做官,这里不得不插一笔:历史教课书告诉我们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是出了名乱世,留下了桓玄、刘裕、司马道子、司马德宗这些名字。本文不打算为他们花费太长篇幅,记三个知识点就好。

1、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那时靠篡(cuàn)位得天下的西晋已灭,几乎遭遇民族灭绝的汉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东晋,统治着江东的大部分地区,而北方经过“五胡乱华”之后,也进入了十六国混战时期。

2、 到了东晋末期,政局混乱,权贵互相屠戮,皇帝的宝座朝不保夕。公元402年桓玄于建康篡帝位,逼走东晋安帝。

3、公元403年,刘裕打着晋室旗号的带兵攻打桓玄。。

闲居在家的陶渊明,听闻在刘裕大败桓玄时,欢欣鼓舞的像个孩子。他一杯一杯的喝下心中的狂喜,脸颊的红晕伴着滚烫的内心:一个宏大的计划在脑海中闪闪发光。

这时候桓玄同学被刘裕同学打得屁滚尿流,一败涂地,就带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这可是个护身符),一溜烟跑到江陵。

陶渊明为了救黎民于水火,为了救安帝,也为了自家出口气。

第二天,星光还未褪尽,他骑上一匹高大的白马上路了,饿了就喝腰挂水葫芦的水,饿了就吃怀揣的大饼,一路风餐露宿,几历生死:穿过敌人一道道封锁线,躲过敌军一次次盘查,到达建康,找到刘裕,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报告给刘裕。

“快去救万岁爷啊,桓玄那个王八蛋把主子抓到江陵去了,囚在那儿了,我这里还有地图,你看你看……”刘裕自然大喜,和陶渊明一起做了个营救计划。

于是……把可怜的皇帝给救出来了。

自觉为刘裕征伐大业立下一件大功劳,他高兴得很,也颇有些得意,写诗明志: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心里觉得:我这匹千里马终于可以在驰骋沙场,一展身手了!

论功行赏,陶渊明得到一个参谋的职务!

什么,真的?没想到啊,有点小啊!陶渊明心头一懵,他默默地回到住处,坐在暗影里,半天没有声响……

这个差事,着实给了心头火热的陶渊明当头一棒,于此陶渊明变得沉默了……

次年三月,向上级递交了辞职报告。

马上被批准,再次回家种地。

辞职回到家中,发现家中没米下锅了,五个孩子张大嘴巴齐声喊:饿饿饿!愁得实在没办法,急的转圈。

本家的一个叔父看不下去了:“渊明,你再转圈也转不出粮食啊!彭州有个县长的活,去否?”

陶兄低头不语,脸上布着一层阴云。

叔父又说:“当县令有30亩公田可自由支配,你好好想想。”

陶兄果断回答:“去去去!明天就去!”

官不官的什么无所谓,有饭吃,有酒喝,这买卖很划算。

可有,另外一个重大的问题着实令他纠结:30亩公田种黍米好呢,还是种粳稻好呢,他沿田埂路绕了好几圈边走边思忖着。

八月的田野一望无际………想象着来年开春的农事,他脸上露出了满足的微笑。回到家,早早的备下了坛坛罐罐。

干到第八十一天,这一天上级领导来视察,人未到,规矩先来了。手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 听完旨意后,陶渊明立即采取了行动:把官帽一扔,扬长而去:

“去他妈的!老子不干了!为了几粒粮食,让我跪你?”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他这一走,“走”出旷世佳作,“走”出千古名篇《归去来兮》: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十三年憋气,终于出了一口大气,脱下官服,连招呼都没打就上路了。“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一路上“载欣载奔”,欢乐之情溢于言表。

他可不再是个愣头青年。不惑之年,一切都想通了,看明白了:“冻饿岁切,违已交病”吃不饱穿不暖,无非哭了肌体,一味违心向官场,身心交病。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引壶觞以自酌,………...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十三年的时间里,他曾四次“学仕”,四次“学习成绩”都上不去。他一昧的奔赴官场,正是他的可爱之处。他有侠客梦,有在乱世大济苍生的理想,也有维持家人小康局面生活的愿望,责任与个性,是一对矛盾。

所以鲁迅说:

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欣赏的,正是一个活生生的陶渊明,而非一个石膏模子、没有情感的圣人蛋。

做不了官爷,当不了孙子,不归是不行了。“田园将芜胡不归?”他归到园田居。

幸甚啊,幸甚!

次年,四十二岁的陶渊明写下《归园田居》五首:

归园田居(其一)

少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杂陈,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渊明写鸡写狗,写草屋写炊烟,简单的事物,唤起美感和心情舒畅。

《归园田居》五首太有名了,我们再来看看其三: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天晴朗的时候,就下做干活,傍晚,就扛着锄头回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个人虽然种豆南山下,种得草盛豆苗稀,但是内心是欢乐的。

两年后的一个夏天,家中小孩玩火,致园田居失火。“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消防队来的太慢,全烧光了,陶渊明一家老小望着烧成灰烬的草屋,那个心疼呀。

没办法,房子没了,器具没了,只好搬到船上过,一时粮食无着落,五个儿子,大的十五六岁,小的才几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每天搜肠刮肚地找吃的……亲友们接济,村民们帮忙,入秋重新盖房,整理庭院,日子横竖不如以前了,“果蔬始复生,惊鸟始未还”。

惊鸟未还也罢,倒是来了一群打打杀杀的人,为了避战乱,他移居至南村。有诗云:

《移居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文学俱乐部热火朝天的开张了,不在别处,正在陶渊明的家中。简陋狭小的居室人气爆棚:一群布衣正眉飞色舞的赏奇文,谈文学。什么门第观念,什么等级意识,在这里没有市场。

我们再看其二:

《移居二首》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春秋佳日,登高赋诗。南村多好友,穷巷子里充满着欢声笑语,哪家有酒就去哪家喝一通。只要粗茶淡饭,几杯酒下肚,幸福就前来照面。

但是回来他是要读书的,他读的书不是为了求功名,如他自己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一个人读书,不求考据,不评职称,不发文章,也更不换五斗米,无非就是“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

在文字里抒发一把胸臆,让自己的真人格真胸襟活在文字中。

他穿短衣,打赤脚,常年躬耕,——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那无边无际的新绿,萌动着收获的喜悦。太阳下山,就结伴回家,炊烟袅袅升起。

邻里有好酒就邀请他去喝一通,他也常常邀请好友来家喝,每每喝得酩酊大醉就开始抚弄素琴,涕泗滂沲,周边的朋友只见他狷狂,不明就里,弹完了以后就跟朋友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我喝高了你们走吧。

几百年后,他的知音李太白有诗云: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这就是李太白所说的,陶令去彭泽,茫然太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

天籁都在他心中,他还要琴弦作何用?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物我两忘,诗人与自然浑然一体。而陶渊明堪称“无我”之境的第一人。”

公元420年,刘裕弑君篡位,建立南宋,东晋就此灭亡。陶渊明知道后,遂将名字改为“陶潜”,以“潜”表达“永不出仕”的决心。然后,他回到草屋里,提笔写下了一首,文学史上著名的《桃花源记》: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内别有洞天,在这里,没有争权夺利,没有纷扰战争,有的是只是老少相安的怡然自乐。

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桃花源记》呢?正如学者费勇所说,陶渊明就是想表达:

“你们去闹吧,去争吧,去斗吧,去折腾吧,我就在这里,在秋天的阳光里,

一个人静静地喝喝酒,听风踩过树梢的声音,听泉水与山石的激荡声,就这样看着你们得势了,又失势了。看着那些繁华忽然来了,又突然倒了。而我在自己人生的莽原上开疆拓土,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不亦乐乎。”

渊明五十岁这天,他在酒肆宾客,举止如少年,上蹿下跳,动作蛮利索,他善于杀鸡,刀法快准稳,酿酒技术也是一流。“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他用葛巾滤酒,将酒槽倒去,再把帽子戴上。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葛巾漉酒”。

当然,有肉有酒的日子不是每天都有,靠天吃饭,荒年粮食歉收,老婆孩子一脸菜色,酒就更没戏了,他想酒想的厉害,喝不着,全写到诗里了…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晚上饿得睡不着,起来喝瓢水,蒙上被子睡觉去。

陶渊明不写李白写给韩荆州的那种求职信,他想了一个能填饱肚子的办法——乞食。

尽管这不是什么高大上的行为,却是一种少见的真率之美。清人方东树说陶诗 “ 一味本色真味,直书胸臆 ”即使是一般土大夫讳莫如深的事,他也总是如实写出。

敲门乞食拙言辞,好在亲友们不弃,来给陶渊明送钱送物的也有些大人物,太守颜延之是来的最多的一个,前前后后给他赠送过两万贯铜钱,除了有人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

有一次,好友王弘请陶渊明去府里喝酒。渊明走到刺史府时,草鞋坏了一只,他干脆将另一只也扔了,光着脚就入了府。喝酒之时,王弘发现渊明没穿鞋,要为他做几双鞋,他坐地抬脚,让对方量尺寸。

座上客皆有身份,衣冠整齐,表情严肃,唯有陶渊明,赤脚,短衣,谈吐随意,笑声朗朗。酒喝完了,王弘问:“你坐什么交通工具回去?”渊明也不客气:“我脚有病,坐竹轿就行了。”

于是,王弘便命人将他抬了回去。他一悠一闪的, 丝毫没有受宠若惊之意。他活得就是这般真率。

这其中也有讨厌人物,江州刺史檀道济就是一个。这天檀刺史亲自到他家,劝他出山:“说坏世道是可以归隐的,但当今圣主英明,天下一统,就该出来做事啊,在这样猫在乡下,是什么意思?”

陶渊明心中暗骂,却说:“我,老朽了,没有本事了。”

檀道济要送他猪肉和大米,他说自己吃惯了五谷杂粮,享受不了,檀道济很生气,放下东西就走了。陶渊明也很生气,把那些东西都扔到门外。围观的乡亲都很纳罕。

渊明的选择,乃是勇士所为。他所坚守的不是狼性虎性,是人性。如他在小传中所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做好了贫穷的准备,就得甘于贫穷,不能拿个性、拿良知去换取。

对此,苏轼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想做官了就出去做官,不会因追求仕途就感到不好意思。想归隐了就爽快归隐,也不把归隐看做多清高的事儿。挨饿了就去乡邻家敲门讨口饭吃,有吃的就以鸡肉、米饭招待客人。

陶渊明最最难得的就是他的“真性情”。

想想当时陶渊明的生存背景,特别是晋代愈演愈烈的门第观念、面子思想,东坡这句话说到家了,说他树起了中国文化一道自由精神的丰碑,一点都不过分。

在陶渊明众多粉丝中,名僧慧远算一位。这位名僧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跟皇帝都有书信往来,想跟渊明交朋友,派人去请他,请不动。又委托渊明的朋友请,去喝酒。

去了,聊得不怎么欢畅,酒后,陶渊明“攒眉而去”。他拒绝加入和尚的什么协会。

因为他与慧远对人生对死亡,有着截然不同的见解。慧远大师说:“形尽神不灭。”身体死亡了,但是灵魂不会死。所以我们要持戒清修,追求万世轮回。

渊明不相信“人死魂不灭”,对死亡,他抱着平常心的,他给自己写挽诗,极其豁达平淡。

千秋万岁後,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第一句,写一生遗憾是酒没喝够;

第二句,概括自己一生高堂为官之苦,草乡隐居之乐;

第三句,是诗家一生经历,以及所明悟的庄、道、佛思想的大成精解。

公元427年,陶渊明去世。临死之前,他神情平静,嘴里喃喃念着: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陶渊明去世的年龄,一直被后人争论不休。无论是五十多岁、六十多岁、还是七十多岁,有什么关系吗?

所有能发光的生命都在于你对生活的态度。

你想想如今周边人们的日常所言所为,除了叹气,你真是无话可说。

房子涨价搞得我们睡马路了,

工作加班搞得我们生无可恋,

肚子的赘肉搞得我们不敢提起食欲

信用卡欠款搞得我们吃土了

孩子的作业搞得我们住院了

升职加官涨薪水又泡汤了

……

针对所有这一切,陶渊明的诗是一服良药,清热解毒醒脑。

读陶渊明的诗,那些生动透顶的行止言语,真是活灵活现如在眼前。他不虚伪,不掩饰,走在街巷间,或者人来人往间,一切与常人无异,好性情,柔软宽博,既有一股蓬勃生长的元气,同时又有一种闲静悠长的气息,像个真正的人那种样子。

在当下,陶渊明的意义,怎么说都不过分。

你无力改变这个世界,你还不活了,人都活在当下,或许我们不能选择时代,也不能学陶渊明逃离这个正在运作的社会,我们学陶渊明,学的是一种快意,一种洒脱,一种真性情的固守。

倘若一个人的真性情退场,那必定不是一个可爱的人。

陶渊明——独居南山下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是他的《归去来兮辞》,是他辞官初隐时所作,可以说直抒胸臆,满是对自己选择的肯定,是一身轻松的愉悦;事实证明,他做了对自己来说满意的决定,从此以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生活的写照……

他的名字叫做陶渊明,陶渊明,字潜,他称自己为五柳先生。后人说他是“隐逸之宗”,他的存在刷新了后世对隐士的定义,他的诗词也自成流派,即我们现在所谓的“田园派”。

陶渊明的家族,并非名门世家,亦无后台助他平步青云,据说他从小多才,但他也从小表现出性格寡淡,沉静少言 不慕荣利的性子,所以不难看出,他居然不求虚名富贵,所以他应该也不愿意被约束,他的内心必然向往自由洒脱。尽管在他成年之后,他为了养家糊口,也出任官职,而且他工作的地方离他的家庭很近,但是他上任不过八十三天便离职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不痛快,为什么不痛快?因为感觉到了约束,比如上级来巡视,应该“束带见之”这小小的细节,他也不想忍耐,再加上当时东晋朝廷的昏庸懦弱,让他更无法在那黑暗官场中自居。

那时候,陶渊明二十一岁,历精图治的谢安病逝,朝权落入骄奢淫逸的司马道子之手,醉眼朦胧的司马道子嗜酒向佛,“日夕与帝以酣酒为事”,因此,左右近习得以争弄权势。“交通请托,贿赂公行,官赏滥杂,刑狱谬乱”,这就是朝堂的黑暗。

到陶渊明32岁的时候,是东晋太元二十一年,耽于酒色的孝武帝司马曜因为醉后戏言,被冠宠后宫的张贵人指使侍从杀死,从此东晋政权更加紊乱不堪,而朝堂上他们选出的继承人是谁呢?即将登基的东晋第十位皇帝安帝司马德宗是一个年幼的白痴,“口不能言,至于寒暑饥饱亦不能辨,饮食寝兴皆非己出”,是啊,没有分辨能力,没有治国之能,甚至没有自理能力的痴人才最好操控,不是吗?傀儡皇帝在位共二十二年,在母弟司马德文的操控之下,朝纲不振,国运衰弱,可想而知,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内,东晋政权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从此一蹶不振。那么不难想,朝堂如此,那么百姓也必然民不聊生,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陶渊明在这样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下,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挥一挥衣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从此以后他的书房在山野之间,他过着“晴耕雨读”的传统生活,天晴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也许结果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但是他的内心是满足的,生活上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不用理会,红尘纷扰,去看世间百态,品尝人世间冷暖,他的物质生活保障之后,他的精神世界呢?干活归来,或者是天气不好的时候,他可以读书,写诗词文章。他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入仕或者为了国家,有很多中国文人标榜自己隐逸不仕,结果却是为了沽名钓誉,而陶渊明不是。他读书是为了丰富自己,写文章也是为了表达自己,他的眼光在自然之中,从山野到书房,可以从南山绵延到天空。

据说他有一把无弦琴,名字叫做素琴,喝醉后他独自抚琴自娱,没有琴弦的琴会发声吗,不会,但是山川湖海在他眼中,天籁之音在他的心中,何必需要弦?

后人说陶渊明不重礼数,不讲究,但也可以看他的隐逸是真的隐逸,不以世俗约束自己,也不以世俗约束别人。苏东坡说“万人如海一身藏”,意思是一个人身处万人之中,却心静如止水,这真是形容陶渊明的境界。物欲横流却不追求,一步退到南山,一个人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他写自己想写的,做自己想要的。

陶渊明:世俗越粗糙,越要真性情地生活 

陶渊明是谁?

所有人都认识他,所有人又都不认识他。

是乡村田园派头号歌手,是不折不扣的酒徒。

是不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的县令。

是隐逸诗人之宗,是王维、苏东坡、王安石…….的偶像;

鲁迅先生评价陶渊明:

“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鲁迅欣赏的,正是一个真性情的陶渊明,

在门阀等级森严的东晋时期,陶渊明的真性情尤为可贵。

公元(365)年,陶渊明生于浔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一个叫上京里的小地方。

地方虽小,居住的老宅却颇具规模,散发着祖上的荣光。曾祖陶侃曾做到大司马这样的官职。究竟是多大的官呢?相当于现在的军委主席。

外公孟嘉是文化届网红。祖父陶茂官居太守,其权重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父亲陶逸也做过太守。

作为不折不扣的官四代陶渊明,按照当时的“九品中正制度”(评定士人品级只论其门第而不论才能)怎么着也能以名士之后的身份评个“中上品”。

但陶渊明命苦,八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道就此中落。“家无仆妾,藜菽不给。” 藜菽指的是粮食。母亲孟氏不是普通农家妇女,她是大名士孟嘉的小女儿,陶渊明常年寄食外祖父家中时,读了很多书,其中他最爱看的一本书:《山海经》。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

一个人的气质里隐藏着他所读过的书和见过得人,外祖父孟嘉好酒任性,有竹林七贤之风,“孟嘉落帽”的典故说的就是他。曾祖陶侃一生戎马立下了赫赫战功,是他脑海中要挥之不去的家族偶像,潇洒淡泊与激昂斗志在陶渊明身上兼容。

二十九岁,陶渊明初入官场,为江州祭酒,属于州府的办事员,东晋门阀等级森严,没多少经济支撑与强大的政治背景,需从基层做起。做小吏,看人脸色,仰人鼻息。第一次当官体验可以用两个字可以概括——不爽:世界那么多,老子种田去。

这一年,长子陶俨出生,次年,妻子去世。可能死于营养不良,没考证,我猜的。

三十一岁,继娶翟氏,翟氏是个勤劳健壮的女人,为陶渊明生下四个孩子,加上长子陶俨,一共五个孩子。

四年后,陶渊明又萌生做官念头,心想,也许上次是运气不好呢,再试试。

这次投入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正统文人出生的陶渊明,不愿意淌造反这浑水,这年冬天,恰逢母亲去世,他借机开溜。

归家居丧的两三年多,生活得还是不错的:喝酒,赏花,耕田,写诗,著名的《和郭主簿二首》写于此时: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陶渊明优哉游哉的形象呼之欲出,堂前有林子,屋后有菜园,没事斜倚着柳树望望停云,摸摸儿子的小脑袋。果蔬粮食尚且够吃,酒尚且够喝。日子流水似的缓缓的向前。

转眼居丧结束了,渊明又出去做官了,说到做官,这里不得不插一笔:历史教课书告诉我们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是出了名乱世,留下了桓玄、刘裕、司马道子、司马德宗这些名字。本文不打算为他们花费太长篇幅,记三个知识点就好。

1、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那时靠篡(cuàn)位得天下的西晋已灭,几乎遭遇民族灭绝的汉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东晋,统治着江东的大部分地区,而北方经过“五胡乱华”之后,也进入了十六国混战时期。

2、 到了东晋末期,政局混乱,权贵互相屠戮,皇帝的宝座朝不保夕。公元402年桓玄于建康篡帝位,逼走东晋安帝。

3、公元403年,刘裕打着晋室旗号的带兵攻打桓玄。。

闲居在家的陶渊明,听闻在刘裕大败桓玄时,欢欣鼓舞的像个孩子。他一杯一杯的喝下心中的狂喜,脸颊的红晕伴着滚烫的内心:一个宏大的计划在脑海中闪闪发光。

这时候桓玄同学被刘裕同学打得屁滚尿流,一败涂地,就带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这可是个护身符),一溜烟跑到江陵。

陶渊明为了救黎民于水火,为了救安帝,也为了自家出口气。

第二天,星光还未褪尽,他骑上一匹高大的白马上路了,饿了就喝腰挂水葫芦的水,饿了就吃怀揣的大饼,一路风餐露宿,几历生死:穿过敌人一道道封锁线,躲过敌军一次次盘查,到达建康,找到刘裕,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报告给刘裕。

“快去救万岁爷啊,桓玄那个王八蛋把主子抓到江陵去了,囚在那儿了,我这里还有地图,你看你看……”刘裕自然大喜,和陶渊明一起做了个营救计划。

于是……把可怜的皇帝给救出来了。

自觉为刘裕征伐大业立下一件大功劳,他高兴得很,也颇有些得意,写诗明志: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心里觉得:我这匹千里马终于可以在驰骋沙场,一展身手了!

论功行赏,陶渊明得到一个参谋的职务!

什么,真的?没想到啊,有点小啊!陶渊明心头一懵,他默默地回到住处,坐在暗影里,半天没有声响……

这个差事,着实给了心头火热的陶渊明当头一棒,于此陶渊明变得沉默了……

次年三月,向上级递交了辞职报告。

马上被批准,再次回家种地。

辞职回到家中,发现家中没米下锅了,五个孩子张大嘴巴齐声喊:饿饿饿!愁得实在没办法,急的转圈。

本家的一个叔父看不下去了:“渊明,你再转圈也转不出粮食啊!彭州有个县长的活,去否?”

陶兄低头不语,脸上布着一层阴云。

叔父又说:“当县令有30亩公田可自由支配,你好好想想。”

陶兄果断回答:“去去去!明天就去!”

官不官的什么无所谓,有饭吃,有酒喝,这买卖很划算。

可有,另外一个重大的问题着实令他纠结:30亩公田种黍米好呢,还是种粳稻好呢,他沿田埂路绕了好几圈边走边思忖着。

八月的田野一望无际………想象着来年开春的农事,他脸上露出了满足的微笑。回到家,早早的备下了坛坛罐罐。

干到第八十一天,这一天上级领导来视察,人未到,规矩先来了。手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 听完旨意后,陶渊明立即采取了行动:把官帽一扔,扬长而去:

“去他妈的!老子不干了!为了几粒粮食,让我跪你?”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他这一走,“走”出旷世佳作,“走”出千古名篇《归去来兮》: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十三年憋气,终于出了一口大气,脱下官服,连招呼都没打就上路了。“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一路上“载欣载奔”,欢乐之情溢于言表。

他可不再是个愣头青年。不惑之年,一切都想通了,看明白了:“冻饿岁切,违已交病”吃不饱穿不暖,无非哭了肌体,一味违心向官场,身心交病。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引壶觞以自酌,………...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十三年的时间里,他曾四次“学仕”,四次“学习成绩”都上不去。他一昧的奔赴官场,正是他的可爱之处。他有侠客梦,有在乱世大济苍生的理想,也有维持家人小康局面生活的愿望,责任与个性,是一对矛盾。

所以鲁迅说:

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欣赏的,正是一个活生生的陶渊明,而非一个石膏模子、没有情感的圣人蛋。

做不了官爷,当不了孙子,不归是不行了。“田园将芜胡不归?”他归到园田居。

幸甚啊,幸甚!

次年,四十二岁的陶渊明写下《归园田居》五首:

归园田居(其一)

少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杂陈,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渊明写鸡写狗,写草屋写炊烟,简单的事物,唤起美感和心情舒畅。

《归园田居》五首太有名了,我们再来看看其三: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天晴朗的时候,就下做干活,傍晚,就扛着锄头回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个人虽然种豆南山下,种得草盛豆苗稀,但是内心是欢乐的。

两年后的一个夏天,家中小孩玩火,致园田居失火。“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消防队来的太慢,全烧光了,陶渊明一家老小望着烧成灰烬的草屋,那个心疼呀。

没办法,房子没了,器具没了,只好搬到船上过,一时粮食无着落,五个儿子,大的十五六岁,小的才几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每天搜肠刮肚地找吃的……亲友们接济,村民们帮忙,入秋重新盖房,整理庭院,日子横竖不如以前了,“果蔬始复生,惊鸟始未还”。

惊鸟未还也罢,倒是来了一群打打杀杀的人,为了避战乱,他移居至南村。有诗云:

《移居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文学俱乐部热火朝天的开张了,不在别处,正在陶渊明的家中。简陋狭小的居室人气爆棚:一群布衣正眉飞色舞的赏奇文,谈文学。什么门第观念,什么等级意识,在这里没有市场。

我们再看其二:

《移居二首》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春秋佳日,登高赋诗。南村多好友,穷巷子里充满着欢声笑语,哪家有酒就去哪家喝一通。只要粗茶淡饭,几杯酒下肚,幸福就前来照面。

但是回来他是要读书的,他读的书不是为了求功名,如他自己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一个人读书,不求考据,不评职称,不发文章,也更不换五斗米,无非就是“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

在文字里抒发一把胸臆,让自己的真人格真胸襟活在文字中。

他穿短衣,打赤脚,常年躬耕,——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那无边无际的新绿,萌动着收获的喜悦。太阳下山,就结伴回家,炊烟袅袅升起。

邻里有好酒就邀请他去喝一通,他也常常邀请好友来家喝,每每喝得酩酊大醉就开始抚弄素琴,涕泗滂沲,周边的朋友只见他狷狂,不明就里,弹完了以后就跟朋友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我喝高了你们走吧。

几百年后,他的知音李太白有诗云: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这就是李太白所说的,陶令去彭泽,茫然太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

天籁都在他心中,他还要琴弦作何用?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物我两忘,诗人与自然浑然一体。而陶渊明堪称“无我”之境的第一人。”

公元420年,刘裕弑君篡位,建立南宋,东晋就此灭亡。陶渊明知道后,遂将名字改为“陶潜”,以“潜”表达“永不出仕”的决心。然后,他回到草屋里,提笔写下了一首,文学史上著名的《桃花源记》: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内别有洞天,在这里,没有争权夺利,没有纷扰战争,有的是只是老少相安的怡然自乐。

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桃花源记》呢?正如学者费勇所说,陶渊明就是想表达:

“你们去闹吧,去争吧,去斗吧,去折腾吧,我就在这里,在秋天的阳光里,

一个人静静地喝喝酒,听风踩过树梢的声音,听泉水与山石的激荡声,就这样看着你们得势了,又失势了。看着那些繁华忽然来了,又突然倒了。而我在自己人生的莽原上开疆拓土,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不亦乐乎。”

渊明五十岁这天,他在酒肆宾客,举止如少年,上蹿下跳,动作蛮利索,他善于杀鸡,刀法快准稳,酿酒技术也是一流。“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他用葛巾滤酒,将酒槽倒去,再把帽子戴上。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葛巾漉酒”。

当然,有肉有酒的日子不是每天都有,靠天吃饭,荒年粮食歉收,老婆孩子一脸菜色,酒就更没戏了,他想酒想的厉害,喝不着,全写到诗里了…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晚上饿得睡不着,起来喝瓢水,蒙上被子睡觉去。

陶渊明不写李白写给韩荆州的那种求职信,他想了一个能填饱肚子的办法——乞食。

尽管这不是什么高大上的行为,却是一种少见的真率之美。清人方东树说陶诗 “ 一味本色真味,直书胸臆 ”即使是一般土大夫讳莫如深的事,他也总是如实写出。

敲门乞食拙言辞,好在亲友们不弃,来给陶渊明送钱送物的也有些大人物,太守颜延之是来的最多的一个,前前后后给他赠送过两万贯铜钱,除了有人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

有一次,好友王弘请陶渊明去府里喝酒。渊明走到刺史府时,草鞋坏了一只,他干脆将另一只也扔了,光着脚就入了府。喝酒之时,王弘发现渊明没穿鞋,要为他做几双鞋,他坐地抬脚,让对方量尺寸。

座上客皆有身份,衣冠整齐,表情严肃,唯有陶渊明,赤脚,短衣,谈吐随意,笑声朗朗。酒喝完了,王弘问:“你坐什么交通工具回去?”渊明也不客气:“我脚有病,坐竹轿就行了。”

于是,王弘便命人将他抬了回去。他一悠一闪的, 丝毫没有受宠若惊之意。他活得就是这般真率。

这其中也有讨厌人物,江州刺史檀道济就是一个。这天檀刺史亲自到他家,劝他出山:“说坏世道是可以归隐的,但当今圣主英明,天下一统,就该出来做事啊,在这样猫在乡下,是什么意思?”

陶渊明心中暗骂,却说:“我,老朽了,没有本事了。”

檀道济要送他猪肉和大米,他说自己吃惯了五谷杂粮,享受不了,檀道济很生气,放下东西就走了。陶渊明也很生气,把那些东西都扔到门外。围观的乡亲都很纳罕。

渊明的选择,乃是勇士所为。他所坚守的不是狼性虎性,是人性。如他在小传中所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做好了贫穷的准备,就得甘于贫穷,不能拿个性、拿良知去换取。

对此,苏轼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想做官了就出去做官,不会因追求仕途就感到不好意思。想归隐了就爽快归隐,也不把归隐看做多清高的事儿。挨饿了就去乡邻家敲门讨口饭吃,有吃的就以鸡肉、米饭招待客人。

陶渊明最最难得的就是他的“真性情”。

想想当时陶渊明的生存背景,特别是晋代愈演愈烈的门第观念、面子思想,东坡这句话说到家了,说他树起了中国文化一道自由精神的丰碑,一点都不过分。

在陶渊明众多粉丝中,名僧慧远算一位。这位名僧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跟皇帝都有书信往来,想跟渊明交朋友,派人去请他,请不动。又委托渊明的朋友请,去喝酒。

去了,聊得不怎么欢畅,酒后,陶渊明“攒眉而去”。他拒绝加入和尚的什么协会。

因为他与慧远对人生对死亡,有着截然不同的见解。慧远大师说:“形尽神不灭。”身体死亡了,但是灵魂不会死。所以我们要持戒清修,追求万世轮回。

渊明不相信“人死魂不灭”,对死亡,他抱着平常心的,他给自己写挽诗,极其豁达平淡。

千秋万岁後,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第一句,写一生遗憾是酒没喝够;

第二句,概括自己一生高堂为官之苦,草乡隐居之乐;

第三句,是诗家一生经历,以及所明悟的庄、道、佛思想的大成精解。

公元427年,陶渊明去世。临死之前,他神情平静,嘴里喃喃念着: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陶渊明去世的年龄,一直被后人争论不休。无论是五十多岁、六十多岁、还是七十多岁,有什么关系吗?

所有能发光的生命都在于你对生活的态度。

你想想如今周边人们的日常所言所为,除了叹气,你真是无话可说。

房子涨价搞得我们睡马路了,

工作加班搞得我们生无可恋,

肚子的赘肉搞得我们不敢提起食欲

信用卡欠款搞得我们吃土了

孩子的作业搞得我们住院了

升职加官涨薪水又泡汤了

……

针对所有这一切,陶渊明的诗是一服良药,清热解毒醒脑。

读陶渊明的诗,那些生动透顶的行止言语,真是活灵活现如在眼前。他不虚伪,不掩饰,走在街巷间,或者人来人往间,一切与常人无异,好性情,柔软宽博,既有一股蓬勃生长的元气,同时又有一种闲静悠长的气息,像个真正的人那种样子。

在当下,陶渊明的意义,怎么说都不过分。

你无力改变这个世界,你还不活了,人都活在当下,或许我们不能选择时代,也不能学陶渊明逃离这个正在运作的社会,我们学陶渊明,学的是一种快意,一种洒脱,一种真性情的固守。

倘若一个人的真性情退场,那必定不是一个可爱的人。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8/11794.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