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庄子·列御寇》云:庄子临死时,嘱咐门人们待他死后把他的尸体丢在旷野上,不必埋葬。门人说,怕让乌鸢啄食。庄子说,埋下去叫蝼蚁食,抛在上面叫乌鸢食,为什么要偏待乌鸢呢?以上四句是说,庄子虽然达观,但也不能长生不死;死后抛于旷野,也不能逃避乌鸢的啄食。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魏晋: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夜里睡不着觉,起床坐着弹琴。

月光照在薄帷上,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天鹅)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注释

炎光:日光。

湍濑(tuúnlài团赖):水流沙石之上叫作湍,也叫濑。这句话的实际意思即指大水在沙石的河滩上流着。

扶桑:传说中的神树名,据说太阳每早就从这棵树上升起。说法详见《山海经》、《十洲记》。

长剑句:宋玉《大言赋》:“长剑梗邰伲葩倚天外。”以上二句是用弓挂扶桑,剑倚天外来衬托此篇所写的“雄杰士”的形象高大。

砥砺,磨刀石。二句是说,和“雄杰士”的形象比较起来,泰山小得如同一块磨刀石,黄河窄得象一条带子。《史记·高祖功臣侯者表》:“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这里袭用其句。

庄周:战国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虚无随化,是没落阶级的代言人。著有《庄子》。

荣枯:本意是开花和枯萎,一般引申为生死、兴衰等含义。

《庄子·列御寇》云:庄子临死时,嘱咐门人们待他死后把他的尸体丢在旷野上,不必埋葬。门人说,怕让乌鸢啄食。庄子说,埋下去叫蝼蚁食,抛在上面叫乌鸢食,为什么要偏待乌鸢呢?以上四句是说,庄子虽然达观,但也不能长生不死;死后抛于旷野,也不能逃避乌鸢的啄食。

雄杰士:阮籍所幻想的能摆脱人世,超然于天地之外的人物。他的《大人先生传》就是描绘的这样一个形象。

功名:这里指道德名声。从此大:指一直响亮地传下去。

鉴赏

阮籍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这是第一首。阮籍《咏怀》诗(包括四言《咏怀》诗十三首),是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总汇。《晋书·阮籍传》说:“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这是指他的五言《咏怀》诗,可见他的五言《咏怀》诗无散失。这八十二首诗是诗人随感随写,最后加以辑录的,皆有感而作,而非一时之作。虽然如此,第一首仍有序诗的作用,所以清人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昭昧詹言》卷三)这是有道理的。

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他有雄心壮志。《晋书·阮籍传》说:“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由于当时政治黑暗,壮志难酬,所以陶醉酒中。其实酒并不能浇愁,他的忧愁和苦闷,终于发而为《咏怀》诗。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忧思。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弹琴,也是为了抒发忧思,而他的忧思比王粲深刻得多。王粲的忧思不过是怀乡引起的,阮籍的忧思却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南朝宋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文选》李善注引)李善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这是说,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忧谗畏祸,所以发出这种“忧生之嗟”。清人何焯认为:“籍之忧思所谓有甚于生者,注家何足以知之。”(《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以为阮籍的“忧思”比“忧生之嗟”更为深刻,注家并不了解这一点。一般读者当然更是无法弄清究竟是何种“忧思”。不过,《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由此或可得其仿佛。史载诗人“善弹琴”,他正是以琴声来排泄心中的苦闷。这里以“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着意写诗人的苦闷和忧思。

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所以,可以说写景正是为了写人。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是继续写景。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鸿号、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但是,《文选六臣注》中,吕延济说:“夜中,喻昏乱。”吕向说:“孤鸿,喻贤臣孤独在外。翔鸟,鸷鸟,以比权臣在近,谓晋文王。”好像诗中景物皆有所指,如此刻意深求,不免有些牵强附会。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它)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所以“忧思独伤心”。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愁闷和痛苦的心情,也为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定下了基调。

阮籍五言《咏怀八十二首》,是千古杰作,对中国古代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刘勰说:“阮旨遥深。”(《文心雕龙·明诗》)钟嵘说:“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诗品》上)李善说:“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文选》卷二十三)都说明阮籍诗隐晦难解。阮诗隐晦难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多用比兴手法。而这是特定的时代和险恶的政治环境及诗人独特的遭遇造成的。

阮籍

阮籍(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阮籍,一个穷途之哭的殉道者,却是自由潇洒的真风流

说起三国时期的各种历史事件和各种英雄名人,我们这些后人总是会有说不完的话题和说不尽的争论。因为那样一个时代,发生了那么多那么多有意思的事情,又出现了那么多那么多才华非凡的英雄人物和文人将士。后代的人们,总是对于一个很特别的历史时期有着特别深刻的追思与怀念。因为这些人们向往那个时期那些人们的生活的方式和生活方式体现出来的智慧,因为那是几千年前的老祖先的智慧和有趣,那是我们这个民族所拥有的独特的才华和故事。所以,历史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总是有着一种不能说清楚的吸引力。

我想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三国时期的时候,也就是魏晋时期的时候,有七个人的小组织特别的有名,而且他们组织的名字里面有竹林的“竹”和贤能的“贤”两个字。我觉得,这个名字的意义应该是寄托了这七个人对自己和对彼此特别美好的期许吧,希望他们自己都可以像古代的那些有名的贤士一样可以为自己国家的政治贡献出一份力量,他们也希望自己可以像柱子一样挺拔,可以拥有特别高尚的品格。他们希望,在这个特别混乱的时代里,他们都可以不用染上这些乱世的肮脏和灰尘,这是名士的想法。

而在这七个人之中,有一个人,我们应该会有很多人喜欢他,因为他的生活的方式和处理事情的形式都特别的有意思,这个人的名字叫阮籍。阮籍有一个特别悲惨,特别可怜的童年,因为在他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离开他了,这个离开是指去世,所以阮籍是母亲特别辛苦的带大的。不过,阮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因为他从小的时候就显露出了一种和别的小孩子都不一样的天赋和才华,特别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阮籍八岁的那一年,就已经开始能写一些文章了。我想,不是任何一个小孩子都会有这种特别厉害的能力的。

阮籍因为有着一个很悲伤地童年经历,再加上自己也是一个十分有才华的人,所以,他在读书这个方面就特别的用功和努力,因此,因为他的用功和认真努力,他在特别年轻的时候就在当时的朝廷当了一个还不算太小的官。所以,其实可以说阮籍是一个特别争气的孩子,虽然自己的出身和家境都特别的不好,但是他最终还是通过自己的付出和努力,获得了和当时那些所谓的特别有钱特别有权势的人的一样的地位。我想,阮籍的这种敢于拼搏的努力精神也是特别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学习和借鉴的。

说起阮籍,这毕竟也是魏晋时候的一个特别有名特别有意思的名士,所以一定会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故事。我记得有这样一个关于阮籍的有意思的事情,说是当时的朝廷的主子司马家族的人想要和阮籍成为亲家关系,就是为了把阮籍这个有用的人拉到自己这边来。阮籍虽然自己在这个朝廷做事情,但是对于这个朝廷的处理事情的方式,还是十分不满意的,所以他就不想答应这个亲事。因此,他把自己灌醉,这一醉,就醉了六十多天,当然,这一门亲事也只好说不成了,虽然不知道阮籍是真的醉了这么多天还是假的醉了这么多天,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他对于自己的底线的把握的度还是可以的。

阮籍因为喜欢读的书都是一些比较潇洒,自由的,再加上,当时的政治环境特别的复杂和黑暗,所以他就特别的想摆脱掉这种乱世里面的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是同时他又有一些无法摆脱的理由,所以他就特别的难受。

大家应该是都听说过的吧,阮籍特别喜欢干的一件事情就是自己一个人拉着一匹马,到处走来走去,如果走着走着没有路了,他就把马栓起来,开始放声大哭,而且这件事情的频率还是挺高的。为什么阮籍要这样哭呢?那是因为他心里很难过,很难受,他想要找到一个可以发泄自己的这种特别苦闷的情绪的方式,而哭,放声大哭,应该就是最好的方式了。从阮籍的这些做过的事情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阮籍是一个特别特别向往自由的人,可是又被当时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条件给限制住,所以,他一直都过得特别不开心,所以他才会做出一些奇怪的行为去发泄自己的不开心。

阮籍:最后的倔强,就是大哭三场!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阮瑀在随曹操南征的途中染病死了,三岁的阮籍没了父亲。生活早早地向这个幼儿展示了悲苦的一面。后来,唐人写了《晋书·阮籍传》,通篇都是故事,却没有记载父亲去世那一次,他有没有哭。大概是没有的,他那时候还太小,不知道没了父亲的庇护,迎接他的会是怎样的人生。他后来知道了,于是大哭,哭了三次。

第一次是母亲去世时。当时,阮籍正和友人下棋,听到消息,他的朋友就要停止不下了,可阮籍却坚持要“请终此局”:一定要下完这盘棋。待到下完棋,他号哭一声,吐血数升。母子永别,从此他的人生没了去处,只剩归途。

阮籍没有留下文字描述自己当时有多悲伤,但是一千多年后,一位坐在轮椅上作家写出了这种情感,他在母亲去世之后开始回想在自己最绝望痛苦的时候,母亲的所思所想,然后发现母亲其实比他更绝望更痛苦。他转着轮椅留下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而他当时只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之后才意识到这些。

阮籍的哭里,大概也有这些内容吧,他不得志,愤懑,抑郁,殊不知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里总是加倍的。但他要在母亲去了之后才能想到这些,并意识到从此他在这世间的一切再也没有一个安心的容纳处了。所以只能像初来到世上时那样,痛哭。

不久,阮籍又哭了一次,这一次是为一个兵家女子。传言中这个女子才貌双全,不幸还未出嫁就香消玉殒。之所以说传言,是因为阮籍并不认识这家人,但听到消息后,他却跑到了兵家女的灵堂上大哭了一场。

余秋雨后来在《遥远的绝响》中写道:“这眼泪,不是为亲情而洒,不是为冤案而流,只是献给一具美好而又速逝的生命。荒唐在于此,高贵也在于此。有了阮籍那一天的哭声,中国数千年来其他许多死去活来的哭声就显得太具体、太实在、也太自私了。终于有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像模像样地哭过了,没有其他任何理由,只为美丽,只为青春,只为异性,只为生命。依我看,男人之哭,至此尽矣。”

阮籍哭的时候大概想到了很多,比如时光易逝,比如虚度的人生,比如未曾实现的初志,就像那个女子还没有来得及绽放的生命。人生路上,大家都是天涯沦落人,无以回应,就洒一淗泪吧,解脱的人已经解脱,余下的人还要继续往前走。

很久很久之后,史书上记载,阮籍又一次痛哭。那天,好友嵇康行刑,阮籍自己驾着车漫无目的地沿着一条路一直走,走到路的尽头,放声大哭。那一次他哭了很久,他是从无论怎么走都会行至尽头的路,想到了当下穷途末路的知己以及自己,所以悲从中来。

他那一天一定疲惫而悲伤,生命的无常、人生的短促、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让他觉得无力。他是一个不断被时代和自我拉扯的人,他做不到像嵇康那样彻底反抗然后惨烈死去,也没办法像山涛、王戎和向秀那样投靠司马氏做大官。他觉得自己也没有路了。人生实苦,所以只能痛哭。

阮籍一生都活在挣扎中,他遗传了父亲的才气和清高,却没有机会学习父亲的处世之道。但他却以划伤自己为代价,活出了一个人该有的模样,并留给世人一个清冷的身影。

一千多年过去了,山阳县的那片竹林,至今还燃烧着古老的翠色,却再也没有滋润出一个如阮籍般饱满、健全的生命。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8/11856.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