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文学赏读 临终诗 唐寅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临终诗

明代:唐寅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相关阅读

才子唐伯虎的爱情故事

才子唐伯虎的爱情故事。唐伯虎出生于一个商人之家,生于成化6年2月初四。年少时的唐寅家中十分富裕,小时候也十分贪玩。父亲将他的画挂在自己的店子中。小孩子贪玩也没什么不好的。这样的行为使唐寅遇到了他人生中的贵人,祝枝山。祝枝山的字写得十分好。看到了唐伯虎的画之后心生欢喜。于是将唐伯虎带上了画画之路。唐伯虎综日游山玩水,喝酒,作诗。生活过得十分潇洒。但是,美好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弘志七年,唐伯虎的父亲去世,家里的顶梁柱一下倒了。而就在这一两年之内,唐伯虎的母亲,妻子,儿子,妹妹都相继去世,家境也逐渐衰弱了。唐伯虎,喝酒消愁,想要逃避这残酷的事实,想到不要醒来,醒来之后没有家,内心十分悲苦。在好友祝枝山的劝解下,想到要潜心读书准备科考,以完成父亲没有实现的愿望。

弘治八年,唐伯虎时年26岁,已有白发。生活的困苦与悲伤全部化作为科考的动力。因为唐伯虎在生活上十分浪荡,形骸放浪。科考拒绝唐伯虎的参加。但是,苏州知府曹凤爱惜人才。苏州明世文徽明的父亲,文玲,沈周,吴宽等为唐伯虎求情,唐伯虎才好不容易参加了补考的乡试,补考十分顺利,唐伯虎成功得了第一名解元,而文徽明却落榜。想到做了解元。唐伯虎想连中三元最后做状元。可是唐伯虎的性格并不适合做什么大官。文徽明,叶晨劝解过唐伯虎不要太过张扬放肆。一切都还未定,还说不准,可是唐演自认为自己能过,自己能当成状元。于是就先去拜会达官显贵,想到先走走关系。后来,弘治12年,唐伯虎去参加会试。唐伯虎与江阴徐经一起入京参加会试。可是徐经为了高中状元,便买通了主考官。然后,主考官看到了两份答得十分好的卷子。

便意识到这是唐伯虎与徐经的答卷,徐经的答卷,是因为事先知道了考题,才答得十分好,而唐伯虎是真正的有才,然而就是这一句话,让人以为唐伯虎参与了贿赂主考官的事件,于是与徐经一起被处罚,唐伯虎被罢黜为小吏。弘治13年,唐伯虎已经被罢黜为小吏。觉得十分耻辱,坚决不去就职。唐伯虎归家后,妻子想让唐伯虎飞黄腾达,但是现在没有了希望,于是离开了唐伯虎,唐伯虎也不在留恋。失去科考机会,并且被诬陷的唐伯虎整日纵情于酒色,想要逃避这残酷的事实。后来唐伯虎为了自己的前途,想到为了父母的愿望,内心十分悲痛。这时宁王对皇位已经虎视眈眈,唐伯虎想到如果能在宁王的手下干出一份事业,以后跟着宁王干也算为了父母尽到了自己的一份心意。

自己的前途也有了保证,但是这回,文徽明立马就给唐伯虎写了一封信,让他赶紧离开宁王府,否则可能会有杀身之祸。唐伯虎就是没有听文徽明的话。后来才参与到科考案当中,导致了现在的这副局面,于是他相信我文徽明。但是怎样才能离开宁王府呢?他想到当时的祝枝山每在画画时装疯卖傻。于是想到了自己如果装疯卖傻也有可能逃脱。所以就每日纵情深色在街上大喊大叫,他鞋子穿得歪歪扭扭,衣服穿的不正经,披头散发在集市上乱跑,他一边跑一边唱道:“你问我是谁,你原来是我,我本不认你,你却要认我,我少不得你你却少的我,你我百年后,有你没了我。”

宁王知道了这些事之后立刻把这个行为艺术家赶出了府。就在他离开了宁王府没多久后,宁王便发生叛变。可是叛变失败,宁王被杀。唐伯虎听到这个消息,忍不住叹息与感谢文徽明。这年唐伯虎已将近40岁,写下了《警示》这首诗彻底断了功名利禄之心。每天游戏人生,混于秦楼楚馆之中。这时,唐伯虎遇到了一生中的爱人,沈九娘。沈九娘本是官妓,沈九娘内心十分钦佩唐伯虎这样的才子,可是当时了唐伯虎已经十分落魄了。一次,唐伯虎在街边卖画,身无分文,十分落魄。想到自己无亲无靠,泪水流了下来。沈九娘经过看到如此落魄的唐伯虎,心中十分悲伤。于是将自己的细软拿出来接济唐伯虎,唐伯虎突然感触地来自人世间的温暖,猛的抱住沈九娘。

沈九娘很久之前就表达过自己的心意,可是唐伯虎觉得自己没有那个能力来保护沈九娘,放弃了这段姻缘。现在唐伯虎越发爱沈九娘,发誓要好好学画。要将沈九娘赎出来与他结为夫妻,而唐伯虎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他努力想当时的名师学画。由于自己天分极高,不久后,来买唐伯虎画的人络绎不绝。不久便攒够了银子将沈九娘赎了出来。并在郊外建了一所桃花坞,自己和沈九娘在桃花坞中过着神仙日子。这一年,唐伯虎36岁,沈九娘31岁。唐伯虎再也不是孤苦伶仃的一个人了,他有了沈九娘,有了牵挂。桃花庵中写道:“桃花屋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第二年。沈九娘便为唐伯虎生下一个女儿。唐伯虎为她取名“桃笙”。这是唐伯虎与沈九娘一生中最快乐的生活,虽然生活贫苦,但内心十分满足。可是后来沈九娘病了。唐伯虎将沈九娘送去医馆救治,可是沈九娘已经病入膏肓。明武宗正德七年,即公元1512年。神九娘在贫困交加中离唐伯虎而去。唐伯虎做在沈九娘的病床前,回想起当初的美好生活,落下了眼泪。唐伯虎把他的妻子和那些桃花瓣埋葬在一起,也埋葬了他的余生。从此以后,人们经常看见桃花屋里有一个男人喝了酒,在地上挖好坑把眼泪与落下的桃花埋葬进去。唐伯虎就这样终此了一生。

相关阅读

明代文学风气的变化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形式,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反映的是时代风貌。

“台阁体”书法

明前期的文学艺术创造主要体现的是程朱理学的思想主旨,台阁体文风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 “台阁体”的诗文皆平和安闲,雍容雅正,诗文反映的都是上层生活,迎合帝王的喜好,对社会生活很少关注,更谈不上艺术创造了。 弘治年间,一种新的文学流派渐成文坛主流,它就是“前七子”的复古文风。 前七子是指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当时内阁首辅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他们是鉴于文坛台阁之气、八股文风严重脱离现实社会,欲通过文风的改变挑战唐宋以来的“道统”文学风气,以达到揭示社会问题、谋求新的发展途径的目的。

李梦阳 他们的复古主张因切中时弊,很快风行天下,成为文学思想之主流,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 这在明代文学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这一方面说明了他们对现实的不满,二是他们对改变现实所做的努力,三是他们的哲学思想对理学思想的反思与挑战。 需要指出的是,“前七子”思想大行其道之际,也正是阳明心学广泛传播之际,主旨思想并不统一的两派在当时的社会都能大行其道,恰恰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对现实的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共同的努力和追求。 “前七子”流派之后,又有“后七子”之称,他们的并称是因为都有“复古”的旗号。 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成员还有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后七子时代,时值嘉隆万社会大变革时期,这些文坛领袖继承“前七子”之遗风,继续提倡复古,他们相互呼应,彼此标榜,声势更为浩大,成为新时代文学的主流。

像前七子中一些人过分强调了在格调方面刻意模拟汉魏、盛唐诗歌,甚至将一些结构、修辞、音调上的问题视为不可变动的法式一样,“后七子学派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他们都受到公安派和竞陵派的抨击。 公安派和竟陵派是出现在明后期的重要文学流派,他们都深受阳明心学及其余裔的影响,呈现鲜明的晚明时代特色。

公安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因三人是公安(今属湖北)人而得名。 公安派以“性灵说”对抗前后七子的复古观点,执“世道既变,文亦因之”的文学发展观,主张文学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才能做到直抒胸臆,不事雕琢。

竟陵派的代表人物钟惺和谭元春因同为竟陵(今湖北天门)人而得名,著名学者尚有蔡复一、张泽、华淑和刘侗等人。 竟陵派和公安派一样,主张“性灵说”,倡导“幽深孤峭”风格,反对拟古之风。 不过,他们所宣扬的“性灵”与公安派不同之处在于“幽深孤峭”风格的不同,文风求新求奇,不同凡响,追求字意深奥。 这实际上使竟陵派文风因过于求新求奇,反而出现“艰涩隐晦”的弊病。

在思想文化解放的大前提之下,与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发展相适应,相伴而来的是“市民阶层”这一新兴阶层的兴起和真正意义上城市的产生,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市民文化的勃然兴起。 后者典型的标志即该时期通俗小说的大量涌现,话本是基层市民生活的真实反映,加之民间私人印刷业繁盛,促使白话小说达到高峰,这反映了当时人们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商业化。 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大批以神仙故事、历史公案、言情咏物和日常生活为题材的话本和小说,代表作品有《三宝太监下西洋》《封神演义》《列国志传》《英烈传》《石点头》《醉醒石》等,其中以《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和《金瓶梅》等最具代表。 短篇小说的创造极为丰富,出现了一批短篇小说集,代表作品有明末著名书商、文人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和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等。

明朝的艺术创作也反映了当时学风与文风的变迁。 艺术创作的形式包括戏曲、绘画和书法等。 虽然明初中央对戏剧、曲艺有所限制,但明代的戏曲在元杂剧的基础之上仍有所发展,像明初封藩在开封的周宪王就长于戏曲创造,著有杂剧数十种之多。 明代的绘画继承了宋元画风,内容以山水和人物居多。 明初的宫廷绘画占据画坛主流,代表者有赵原的山水和边文的花鸟画。 明宣宗热衷书法和绘画,时有浙江画家戴进,仿南宋院派画法,形成“浙派”风格,作品雄浑大气。

明中叶以后的江南,吴派风格领先画坛,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等人吸取了五代、元朝文人画传统,把画、诗和书法融为一体,山水画意境幽远,颇赋文采。 明末画坛的巨匠有董其昌、陈洪绶和仇英等人,他们的人物画作是中华艺术的珍品。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9/15596.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