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古诗知多少——雨中山行 于谦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湿云拖雨过前山,远树冥冥烟雾间。碎石乱流人不渡,晚来惟有一僧还。

雨中山行

明代:于谦

湿云拖雨过前山,远树冥冥烟雾间。碎石乱流人不渡,晚来惟有一僧还。

相关阅读

于谦: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明朝前期,居住在蒙古高原上的我国蒙古族瓦刺部逐渐强盛起来。瓦刺统治者梦想恢复元朝的统治,屡次率兵进犯明朝北方边境。十五世纪中期,瓦刺部首领也先率兵攻陷大同,进田北京,企图一举攻占明朝首部北京城。正当民族系于千钧一发之际,于谦毅然担当了捍卫国家的重任,在广大军民的积极支持下,击退了敌人,把明朝从亡国的边缘中挽救出来。

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人,出身于封建统治阶级的“仕宦之家”。永乐十九年中进士后,曾任明朝监察御史、河南及山西巡抚、兵部侍郎等职。正统十四年八月“土木之变”后,又从兵部侍郎提为兵部尚书。著有《于忠肃集》。抵抗蒙古瓦刺的进攻,保卫北京城,是他一生最大的历史功绩。

明朝自从宣德以后,蒙古的瓦刺部逐渐强大起来。它的势力范围,西到中亚细亚,东到朝鲜,北到西北利亚,南到长城。瓦刺统治者经常率兵越过长城,向南骚扰明朝边境,野蛮地掠夺人口和财物。他们常以进贡马匹为名,向明朝廷索取大量的金银、绢帛、棉布等财货。每年派到明朝廷的“贡使”人数愈来愈多,有时竞多到二、三千人。正统十四年春,瓦刺首领也先派遣“贡使”二千五百人到北京贡马,却虚报为三千五百人。后被明朝廷发觉,仍按其实际贡使人数供赏,同时又将他们所索求诸物减掉五分之四,这是完全应该的,但是,也先却以明朝廷侮辱瓦刺使臣和赐赏减少为借口,发兵进犯明朝。这年七月,也先亲自率领大军攻打明朝北方重镇—大同,来势十分汹猛。

当时,明朝宦官王振抱着侥幸取胜之心,不顾于谦等人的反对,挟英宗皇帝仓葬亲征。八月初,英宗帝和王振带领五十万大军来到大同,凑巧遇上了狂风暴雨,士兵们又饿又冷,军营里一片混乱,情况十分险恶。随征的户部尚书王佐看到形势不妙,劝英宗退兵,不料被王振大骂一顿,说他扰乱军心,罚他跪在地上。后来前方明军惨败的消息不断传来,王振惊慌失措,下令退兵,也先率兵紧迫。

八月十三日,明军退到离怀来卫还有二十里的土木堡时,被也先兵追上,明军不战而逃,瓦刺兵从四面八方冲杀过来,结果五十万明军死伤过半,英宗帝被俘,随行的大臣死亡的有几百人,损失的盔甲武器和财物,不计其数。在混乱中王振也被明朝一位将领用铁锤打死。这就是历史上的所谓“土木之变”。接着,也先率兵乘胜追击,妄图一举攻下北京。

英宗被俘的消息很快传到北京,明朝廷一片混乱。有儿百个大臣来到皇宫门前,放声相哭,有的痛骂王振,有的默默不语,有的浑身发抖,莫知所为。王振的党羽、大官僚徐理乘机捣乱,主张迁都南逃。他胡说什么“星象有变,当南迁”。这样一来,北京城内人心更加惶惶,军心更加动摇。当时守城明军不及十万,北京形势,危在旦夕。正是千钧一发之吐,以国家安危为己任的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愤怒地斥责徐理说:“主张南迁的应当杀头。京城是天下的根本,怎么可以随便放弃?如果撤离京师,国家必亡。北宋南渡的历史教训,切不可忘记!”于谦的主张,立即得到广大军民的拥护和支持,主战派战胜了逃跑派,于谦被皇太后任命为兵部尚书,负责保卫京城。

于谦当了兵部尚书之后,立即采取许多果断措施来保卫北京。首先请皇太后任命英宗弟为帝。起初那王有些害怕,不敢受命。于谦再三劝说:“皇上被俘,朝臣忧国无主。你出来当皇帝,完全是为国着想,而非为私计也”。于谦还表示,成下王当皇帝后,有关军队的事务,他愿承担,如果军事失误,愿受朝廷治罪。这样就更坚定了的信心和决心。决定受命,改元景泰,是为代宗。当时瓦刺首领也先,经常挟持英宗作为他攻城掠地的政治资本,现在明朝仃了新的皇帝,也先的阴谋被粉碎了。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又派人告诉也先说:“我们认为保卫国家重要,皇帝是次要的。现在我们已经有新皇帝了。”有力地戳穿了敌人的卑鄙阴谋。

相关阅读

明朝文化的影响意义

明朝推翻了元朝残暴的民族压迫统治,恢复了中华衣冠制度,典章文物,审美情趣,把中华文化发扬到一个新的高度,是明朝第一次向西方世界全面展示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程度。 明朝文化保留和激扬了中国人的骨气,刚劲之气。明遗民王余佑(号五公山人) 和顾梦游 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对明朝深厚的感情。冯梦龙在明亡后迅速编印的《甲申纪事》中记载了许多上至朝臣,下至普通平民的忠烈之士殉国的事迹。明朝的遗民林古度说:“儿时一万历钱,佩之终身”,他有诗说“登高空忆梅花岭,买醉都无万历钱”明朝的遗民傅山有诗说:“苦楚四十年,矢作崇祯人”。明末农民军将领李自成的义子乃至义孙,最后成了拥护明朝最坚定,抵抗清军最顽强的力量,他们在南明时期,不再打自己的旗号了,而完全成了忠于明朝的力量。 到明朝中央政府已经消失,最后弹尽粮绝,重重围困,山穷水尽的时候,任何其他功利的想法实际上都已经不存在。而此时李来亨在茅麓山和整个大陆都已经沦陷的时候,仍旧打着明朝旗号抗清的明军将领,农民军已经变成了“明军”。 甚至姚雪垠的《李自成》的结尾,写到这最后的时候,反复强调的也不是他们的闯王李自成余部的身份,而是强调他们的明军身份。 

明朝文化灿烂繁荣,不仅在中国国内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也深受明朝文化的影响。 

明朝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是继元朝之后继续深入吸取中国文化,其中起突出作用的,与宋、元代一样,仍是是日本的僧侣们。他们请求明朝赐予书籍,或自己觅购或接受他人赠送书籍。而他们索要或自己搜集的,大部分是宋、元的,少数是明初的书。总之,遣明使时期,那些在日本人中受中国文化浸润最深的以五山禅僧为代表的人们,利用入明的机会,继续表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渴望、追求与吸收,但又显出与过去时期不同的特点。当然,不仅日本僧人入明,也有明朝僧人去日本,为传播中国文化而努力。 明朝的时候,日本还派过遣明使,朝鲜在李朝时代的初年也向明朝派遣使节,据统计有300多次。 到了17世纪,日本的江户时代,中国儒家的朱子学,就是朱熹的理学,已经成为日本的官学,日本民间盛行的是阳明学。 在明朝灭亡之后,朝鲜认为清朝统治是蛮夷的统治,而朝鲜人自己的君王是明朝皇帝册封的,与清朝相比,自己国家的社稷则是正统。正是这样的对明朝的向往和对清朝的蔑视,使得朝鲜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自己已经模仿复制了明朝的文化。 琉球建国采纳明朝体制,从吏制、礼仪到教育制度与中国大陆并无二致,这样的好处是迅速将蒙昧时期的琉球一步带进发达的封建时代。21世纪的冲绳文化,还保留着浓郁的闽南风情。妈祖庙和孔庙依然是显眼的建筑。与日本本岛的民居喜欢雕上鱼形装饰不同,冲绳民居门前都蹲着一对“风狮爷”(当地人称嘻莎),这是久米村人从福建带来的华夏遗韵。击鼓、舞狮一直是琉球人的酷爱,琉球人还留有过春节的气息,在没有正月庆典的日本算是独树一帜。 明代是中越两国关系史上的重要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较之宋、元各代均有重大的发展。而越南末代皇帝保大帝到20世纪时期还身着明朝服饰。 西方 明朝时期,欧洲天主教士的东来,将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同时他们也将部分的中国学术传到西方,形成一种文化交流,不过他们传入中国的西学多,而传往西方的中学则较少。 中国经学的西传,利玛窦之来到中国广东,首将四书译为拉丁文,寄回义大利,此为四书西译之始,时为公元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继之在公元1626年(天启六年),比利时传教士金尼阁又将五经译为拉丁 文,并在中国杭州出版。后来到清代初年,一般西洋传教士纷纷大量的翻译中国经书,寄往欧洲,并盛称中国伦理哲单与政治思想的深湛,因而激起欧洲思想界的波澜,曾一度非常向往中国。 中国医药的西传,为永历王太后致送国书给教皇的波兰籍教士卜弥格,曾以拉丁文著中医示例一书,内容述有中国人看舌治病法,与医名二百八十九条,此为最早具体向西方介绍中国医学的一本书。 中国的美术工艺如丝织品与磁器,很早便由商人传入欧洲,唯中国式的庭园建筑则在明清之际才传入欧洲,且一度成为风气,这其间也多少受传教士的影响。 公元1750年英王的建筑师詹培士(W. Chambers)为肯特公爵(Kent)建筑了一所完全中国式的建筑,有雕栏、玉砌,有假山、浮屠。转瞬间这种风气流传到法国与德国,为一部分德法人所喜好。德国的卡赛尔伯爵特别建造了一座中国村。其一切布置都仿中国,甚至村中的女子都穿著中国服装。又有德国园艺家温赤(Ludwig A. Unyer)著书盛称中国的园亭建筑,小桥流水、楼台亭榭,极尽变化曲折之美,能引人人胜:非若欧洲建筑之徒事整齐崇峻,而全无合蓄者所能比。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9/15750.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