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牧童词 赏析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人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因为陂中“草多”,所以牛群时常走散,在芦苇丛中的白色牛犊还不时地抬头朝空中长鸣。这说明牧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儿童眼里,这艰苦的劳动里倒也有不少乐趣。正因为牛群走散,牧童们必须分开寻牛。为了彼此联络,告知对方自己所在的位置,他们“隔堤吹叶应同伴”;为了管束牛群,牧童还要不时地“还鼓长鞭三三四声”。这两句把寻牛、赶牛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富有立体感与生活感。

牧童词

唐代:张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村外草地去放牛,我看见村庄四面庄稼绿油油。

山坡上乌鸦饥饿啄牛背,害得我不敢游戏和翻跟头。

山坡上草多牛儿不抬头,白牛犊儿向着芦苇丛中叫个不停。

吹一声芦叶回应堤那边的同伴,甩几下长鞭浑身乐悠悠。

牛啊牛,你只管吃草可千万不要斗,你头上的角啊,皇帝有用要征收。

注释

牧童词:犹牧童歌。

稠:茂盛。

陂(bēi):池泽边的坡岸。

啄牛背:牛背上寄生有虮虱,鸟落在牛背上啄食之。

戏:玩耍。

垄(lǒng)头:田埂。

犊:小牛。

吹叶:用叶子自制的小哨,吹以取乐。

应同伴:和其他牧童遥相呼应。

鼓:甩响鞭。

触:抵触,两牛抵角争斗。

截:截割。

参考资料:

1、郑庆笃.唐诗选 名家导读版: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07:2322、钱仓水.丑牛耕春: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01:86

创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时代,唐朝已经由兴盛逐渐走向衰落。中原广大地区内战频繁,人畜都要担负空前沉重的徭役负担;送粮运草,长途跋涉,牛瘦人饥,再加上官家逼催紧迫,许多瘦牛都会磨得领背出血、化脓。乌鸦喜欢啄食腥秽的腐肉,嗅味而来,所以才会有“饥乌啄牛背”的情况发生。作者为反映这一现实状况,巧妙地借助孩提未尽的牧童说出,作下了该诗。

参考资料:

1、傅经顺.唐宋文学欣赏: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11:56-57

赏析

诗的前两句,作者先交待了牧童到远处放牛的原因。“绕村四面禾黍稠”,村子周围都是庄稼地,禾苗长势正好,为了避免牛群祸害庄稼,牧童只好到远处放牛,这两句在逻辑上采用了倒置的手法,先写果后写因,突出了“远牧牛”这个结果,后文也正是围绕牧牛展开。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牧童把牛赶到了水草丰美的河边陂岸,本来是想让牛专心吃草,不用担心它们会糟蹋庄稼,这样他就能和伙伴们一起嬉戏玩耍了。结果,陂中有很多饥饿的水鸟,它们不停地落在牛背上啄食虫虱,牧童不得不留下来看顾牛群,不停地驱赶鸟雀,其郁闷的心情可想而知。这两句写出了牧童抱怨的情绪。

“人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因为陂中“草多”,所以牛群时常走散,在芦苇丛中的白色牛犊还不时地抬头朝空中长鸣。这说明牧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儿童眼里,这艰苦的劳动里倒也有不少乐趣。正因为牛群走散,牧童们必须分开寻牛。为了彼此联络,告知对方自己所在的位置,他们“隔堤吹叶应同伴”;为了管束牛群,牧童还要不时地“还鼓长鞭三三四声”。这两句把寻牛、赶牛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富有立体感与生活感。

诗到这里,还只是单纯的叙事写景,除了生活情趣的盎然和儿童的天真娇憨之态令人印象深刻,似乎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张籍的乐府诗往往会在有限的篇幅中叙写情事,只在篇尾以二句话作结,正符合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对新乐府诗歌的创作要求:“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牧童一边挥鞭,一边警告牛群:“你们不要再继续打斗了,否则一旦被官府发现,就会有官兵来截断你们头上的角。”以官兵来恐吓牛群,足见牧童心性的天真、单纯。

全诗自然清新,构思新颖,以儿童天真的口吻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达到了更强烈的讽刺效果。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唐代著名诗人张籍

张籍早有诗名,年轻时与诗人王建一起学习过诗歌创作,张籍结识了韩愈。正是由于韩愈的推荐提携三十二岁的张籍金榜题名、进士及第。小编了解到考试进去之后,张籍先是被任命为秘书郎。几年后,调任太常寺太祝。太祝,基本上算是太常寺最低级的官员,品极为正九品上。官职那么低,薪水自然也就低,因而张籍的日子过得很贫困。在此期间,张籍又患了眼疾,有段时间几近于双目失明。于是,人们都称他为:“穷瞎张太祝”。

在太常寺太祝的位置上一干就是十年。这期间,张籍结识了大诗人白居易,两人诗歌唱酬,时常交流切磋。这段交往经历,对于张籍、白居易二人诗作创作,都产生了比较积极的影响。小编了解到离开太常寺之后,张籍又到国子监做过低中级教师。在古代,国子监博士是个教职 ,而不像如今这样的学位。在国子监工作时期,张籍的眼疾得以初步治愈张籍也是一个进步缓慢的官场典型,在国子监又干了好几年之后,他才被提拔为水部员外郎。

张籍的岳父,是本书前面曾简略介绍过胡珦。曾经做过大理少卿胡珦,能把女儿嫁给这样一个“穷瞎张太祝”,无疑是看中了他的才华。张籍也很尊重自己的老泰山,胡珦去世后,张籍专门请恩师韩愈为他撰写了墓志铭。比较巧合的是,胡珦跟女婿一样,也是三十二岁中的进士。小编经查阅张籍六十三岁去世,官终国子监司业。司业是国子监的副职,品级为从四品下。张籍虽然为官不显,但诗歌创作成就颇高。张籍长于乐府诗创作,与王建被后世并称为“张王”,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张籍是个比较多产的诗人,存世作品多达四百八十余首。在张籍的诗作中,不乏佳品名句。比如《塞下曲》《征妇怨》《行路难》等。爱情名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便出自张籍手笔。

唐代大诗人张籍最突出的文学成就是什么?

张籍在唐德宗贞元初年的时候,和王建一起在魏州学习诗歌方面的知识,之后又返回了家乡和州。在贞元十二年即796年的时候,当时的另一位诗人孟郊来到和州拜访科隆张籍。过了两年,张籍在向北方游走的时候,经过孟郊的牵线搭桥,在汴州认识了当时已经名声大振的韩愈。于是张籍便拜韩愈为师向他学习诗歌。在贞元十五年的时候,通过韩愈的推荐和自己的努力,考中了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在元和元年即806年的时候,在担任了太常寺太祝的职位,在担任此职位的过程中还认识了诗人白居易,此后两人经常互相交流和切磋,这对日后两人的诗歌创作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张籍在太祝的职位上一干就是十年,还因为患了眼疾,几乎导致双眼失明,明朝时期的人因此称呼他为“穷瞎张太祝”。一直到元和十一年的时候,他才升迁,担任了国子监助教的官职,眼疾也慢慢愈合了。此后他还做过秘书郎、国子博士等官职。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8/10316.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