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人日寄杜二拾遗 赏析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这首诗,没有华丽夺目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有的只是浑朴自然的语言,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那抑扬变换的音调,很好地传达了起伏跌宕的感情。像这种“直举胸情,匪傍书史”的佳作,可算是汉魏风骨的嗣响。

人日寄杜二拾遗

唐代: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人日这天,我给杜甫写一首诗寄到成都草堂,我在这儿怀念你,怀念我们共同的故乡。

春天到来,柳叶萌芽,梅花盛开,本该令人愉悦,但飘泊异地的游子却被撩动了乡愁。

当时国家多难,干戈未息,以高适的文才武略,本应参与朝廷大政,建树功业,可是偏偏远离京国,身在南蕃。

正承百忧千虑而来,身当乱世,作客他乡,今年此时,已是相思不见,明年又在何处,难以预料。

生活虽困顿,却也闲散自适,不可能知道此时竟辜负了随身的书剑,老于宦途风尘之中。

这是说自己老迈疲癃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国家多事而无所作为,内心有愧于到处飘泊流离的友人。

注释

杜二拾遗:即大诗人杜甫。

人日:汉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正月初七。农历正月初七。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南蕃:蜀

书剑:喻文武。《史记》“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二千石:汉太守官俸二千石

东西南北人:丘曾称“今丘也,东南西北之人也”,指四方奔走。

参考资料: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87页2、《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86-387页

创作背景

高适晚年诗作中最动人的一篇。杜甫看到这首诗时,竟至“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怀友思乡的诗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它饱含着特定的历史内容,把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连结起来了。

鉴赏

此诗是高适在蜀州刺史任上寄怀杜甫之作。人日,是农历正月初七日。杜二,即杜甫。杜甫居成都时,高适与之过从甚密,此诗慰故人思乡之情,发世事难料之叹,抒无所作为之憾。

全诗每四句一段,共分三段。每段换韵,开头是平声阳韵,中间是仄声御韵,末段是平声真韵。“人日题诗寄草堂”,起句便单刀直入点题。人日:农历正月初七。古人相信天人感应,以岁后第七日为人日。汉魏以后,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到了唐代,民间仍相当重视人日节。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此节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遥怜故人思故乡”,“遥怜”的“怜”,正是表示二人感情的字眼,通篇都围绕这“怜”字生发展开。“思故乡”,既是从自己说,也是从杜甫说,满目疮痍的中原,同是他们的故乡。紧接着“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便是这思乡情绪的具体形容。春天到时,柳叶萌芽,梅花盛开,应该是令人愉悦的,但在飘泊异地的游子心中,总是容易撩动乡愁,而使人“不忍见”,一见就“断肠”,感情不能自已了。

中间四句是诗意的拓展和深化,有不平,有忧郁,又有如大海行舟、随波飘转、不能自主的渺茫与怅惘,感情是复杂的。换用仄声韵,正与内容十分协调。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预”是参与朝政之意。尽管如此,诗人的爱国热忱却未衰减,面对动荡不已的时局,自然是“心怀百忧复千虑”了。当时,不仅安史叛军在中原还很猖獗,即就蜀中局势而言,也并不平静,此诗写后的两三个月,便发生了梓州刺史段子璋的叛乱。这“百忧千虑”,也正是时局艰难的反映。杜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叹我凄凄求友篇,感君郁郁匡时略”,是很深刻地领会到高适这种复杂情思的。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此忧之深,虑之远,更说明国步艰难,有志莫申。深沉的感喟中,隐藏了内心无限的哀痛。

瞻望未来,深感渺茫,回顾往昔,事难前定。这就自然地逗出了末段。“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诗人早年曾隐身“渔樵”《封丘作》,“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这“愧”的内涵是丰富的,它蕴含着自己匡时无计的孤愤,和对友人处境深挚的关切。这种“愧”,更见得两人交谊之厚,相知之深。

这首诗,没有华丽夺目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有的只是浑朴自然的语言,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那抑扬变换的音调,很好地传达了起伏跌宕的感情。像这种“直举胸情,匪傍书史”的佳作,可算是汉魏风骨的嗣响。

高适:我的人生开了挂,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演

提起高适我们都知道他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上学的时候都背过他的诗。《别董大》诗中那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更是让人过目不忘。

盛唐诗人李白、王之涣等人因处于盛世,诗风大气开明,经常是游览各处名胜,且每到一处便题诗一处,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颇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之意。但是高适与同时期诗人不同,既不歌咏大唐盛世,也不题诗名楼秀峰,反倒常写边塞的困苦。为什么呢?从他的人生经历中就可以看出原因。

高适年轻时期一直居住在宋城(今河南商丘),曾游历关中、燕赵及荆楚之地。期间还曾进入过当地节度使幕府当谋士,后返回宋地务农。天宝八年(749年),为睢阳(记住这个地方)太守张九皋所荐举,任封丘尉一职。在任期间多次送病员至边塞地区。其著名的边塞诗人身份就是开始于这个时候。

后辞官前往长安居住,结识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并任职于军中,从此开始迎来大运。但此时的高适已经49岁了。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高适随同哥舒翰防守潼关。潼关被破之后高适趁乱逃离并追寻唐玄宗至成都。由于此时正是朝廷急于用人之际,高适在两年内连升数级,擢升为谏议大夫。同年十一月,永王璘谋反。十二月,以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璘。

值得一提的是,期间睢阳被围,高适因讨伐永王只得强忍悲愤掉头南进,待永王叛乱被平息后紧急救援睢阳。但是为时已晚,睢阳面对二十万大军的包围坚持奋战一年多,以付出城内八万军民性命的代价下歼灭叛军十二万之后还是被叛军攻陷。高适虽然是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但是常年居住在宋地,最初就是依靠睢阳太守的举荐才出仕的。所以睢阳就算是的家乡了,这次睢阳陷落对于高适来说一定冲击很大。我没有查到高适的家人下落,如果当时他们也住在城内恐怕对于高适又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在此之后战争局势迅速改变,朝廷迅速剿灭了这场终结了大唐盛世的巨大叛乱。高适之后历经宦海浮沉,先后任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后升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765年),六十二岁的高适安然结束了他这传奇的医生与世长辞。朝廷为表其功,赠其礼部尚书。

高适一生劳顿,年轻时就曾常年务农,后来从政也是任武职,常年奔波于边塞苦寒之地,因此甚至底层的苦。后来老来得运居然成了镇守一方的节度使,真可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样的人生简直开了挂。

高适与董大,最愁是离别

公元747年唐天宝六年,时任左拾遗兼监察御史的高适骑着军部专员配备的西域大宛马,在睢阳官道上一路狂奔,行人纷纷避让。

他在追逐什么?

如果唐朝有新媒体,高适的行为一定很快就上了头条。作为军旅作家又是边塞诗人,高适实在太出名了。

上一次他出风头是在公元741年,他和两位文坛巨星——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河南商丘的梁园举办了私人派对、诗歌专场,轰动了唐朝中期的文坛。

三大流派的巨头碰面,唐宋两代绝无仅有。

三人北涉燕赵,南去淮泗,往来齐鲁。畅快交流思想、切磋诗文、登临凭吊、挥毫赋诗。

时光挥霍后,高适迎来了离别:李白南下吴越,追寻古迹,再书灵感;杜甫北上洛阳。

两位大诗人问及高适的选择,后者笑着答:我参军了,随名将哥舒翰出兵西域。

三颗巨星就此分别。

长安有小报记者写了花边专栏,题目叫《高适心中的苦有谁知道》。明明是前方战事紧张,偏偏消息还传到军帐。有人递给高适,高适只是笑笑。

我心中苦?李杜为诗坛双子星,才华世间公认,望尘莫及,岂止我一人被遮盖。唯有苦练剑法,建功立业,方有机会追上。

高适选择了不同于一般诗人的歧路,丈量了自己与梦想的差距,审时度势,果断与文学挥泪而别。

在漫天的飞沙中,他沉下心来计算。自幼家贫,乞讨出生的他,赌不起更输不起。

他吟出了“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的诗句,微薄的能力改变不了唐朝中叶吏治腐败、藩镇割据的社会现实,某种意义上他在与理想主义话别。

十五场大小战役,高适披荆斩棘,唐朝边塞诗人斜杠青年还能带兵打仗,对手吐蕃人人侧目。

这段历史也蛮搞笑的,白天双方对骂、厮杀,晚上高层都在读诗。唐朝诗文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回程的路上,高适从左骁卫兵曹火线升职。

高适心中依然是空落落的。他的名望始终比不上李杜。

公元747年,是人生的第二次离别。

他又要送走一位友人,唐朝著名琴师董庭兰。

董者出身音乐世家,众兄弟中排名第一,也称董大。

擅七弦琴,是当时古乐派的代表。唐朝诗歌以音韵合辙,通诗歌者多通音律,一时为社会精英阶层流行。

皇室喜欢胡乐,而高适偏重古典音乐,与董先生交好。董先生一直要走,为了高适已经在淮南一再停留。到了深秋,无论如何要走了,留下一封信,还赠高适官钱,飘然而去。

高适早晨醒来,知悉消息,还是内疚,骑马追到睢阳界。

在驿站的门口,终于赶上了董先生。

高适深深作揖,先生,这就要走了?

董庭兰席地而坐,你我终有一别,在下为高御史再奏一曲。

高适一听,这首却是胡乐,正是西北各军流传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高适流泪了,人生的春风,何时渡我?

董庭兰最终还是走了,身影消失在淮水南岸。

太阳西下,最后一丝辉光消失在水平线。北风吹起,群雁鸣叫着南飞。

秋冬之际,天气易变,转眼下雪了。

部下递上大氅,高适披在身上,风卷战袍,猎猎有声。手握在剑柄上,高适才感受到安全感。

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

高适已经送走太多人。今天,又一个朋友离开了他。

鬓角已有白发,哥舒翰将军应该也上年岁了,将军百战死,我的路又在何方。

正要离去,他有了灵感,高喊着,董大,我再送你一程: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黄云遮蔽太阳,太阳光虽强烈,也不能维持许久。

雁鸣声声,漫天飞雪,雁群南飞,我只能孤单北望。

我的知己已失,下一个友人在哪里?

在这里,在那里,在全天下。

高适和董庭兰逐渐变成了天地间的一个小黑点,湮没于历史中。

痛苦的离别之意,让“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句话获得永久的生命。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8/10732.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