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 赏析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诗的开头两句:“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表明别后几年,经常思念自己的友人,回首前尘,当年聚首的云关,还频频萦现在梦寐之间,那里的东峰,正是溥公栖息之所。而这次重逢,恰好还在云峰,重逢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虽说时光流逝,自己的双鬓已经斑白,但能会见故人,也就是莫大的安慰了。接着申足前意:“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检点梁间的燕子,它们自去自来,已经经历了不少新的岁月,燕巢犹在,已是新筑的了。

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

宋代:朱熹

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

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

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

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几年来一直梦中回首这令人难忘的东峰,今天重游故地却已花白了双鬓。

查看梁间的燕子,它们飞去飞来,不知经历了多少新的岁月,台上所见的旧时溪山仍然像往日一样喜迎故人。

佛家所说的“三生”毕竟是没有什么实据的,佛教所持的“万法”实则本于闲静。

相逢一笑之后你可能又对我的见解不满,可是,为表达重逢喜悦的诗篇恰恰不在这语言之中。

注释

道人:此指佛教僧人。溥公:事迹未详,当为九日山僧,朱熹故人,东峰道人当为其别号。

三生:佛教语,指前生、今生、来生,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万法:佛教语,通称一切事物和道理。闲:空洞、空虚,即佛家所谓寂静、寂灭。

支郎:即支谦,又名支越,字恭明。三国时月支国僧。曾仕吴为博士,后隐居穹窿山。身细长黑瘦,博览经籍,莫不精究。这里代指溥公,交郎本是三国时期高僧支谦的称号,后世因尊称僧人为支郎。

参考资料:

1、陶文鹏. 宋诗精华[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80页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的泉州。诗人和溥公久别重逢,正值重阳,溥公有诗为赠,诗人酬答了这首律诗。

参考资料:

1、张海鸥.宋名家诗导读[M]: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第323页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表明别后几年,经常思念自己的友人,回首前尘,当年聚首的云关,还频频萦现在梦寐之间,那里的东峰,正是溥公栖息之所。而这次重逢,恰好还在云峰,重逢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虽说时光流逝,自己的双鬓已经斑白,但能会见故人,也就是莫大的安慰了。接着申足前意:“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检点梁间的燕子,它们自去自来,已经经历了不少新的岁月,燕巢犹在,已是新筑的了。那台上所见的溪山,还像旧时一样,妩媚迎人,似乎和老友招呼:“你们旧日的游踪,还存留在这儿哩!”这两句进一步写重逢的喜悦,溪山依然如画,燕语如迎敌人,岁月是消失了,却喜旧情还在。

五六两句,转进一层,写重逢以后谈论的内容:“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尽管佛家爱说三生(前生、今生、来生),溥公也不例外,但作者看来“三生”毕竟是无据的。所谓万法归根,实皆本于寂静。佛家主张寂灭,追求不生不灭的涅粲境界。道家则主张清静无为。而儒家主张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主张居敬镇独。但归根结蒂,佛家、道家的宗旨,其由来只在于一个“闲”字。闲则静,静则百念皆空,神完志适。这和儒家重视人事,主张格物致知、居仁由义,在观点上也是迥然不同的。这两句说明作者和溥公,尽管是知交,但对哲学上的观点不妨各有见解。

结尾两句:“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作者知道上面“三生”、“万法”的说法,支郎必定不会同意,甚至还要相恼。诗句中以“又相恼”表示和溥公的解说,早有不同。又以“不落语言间”表示,之奉酬新诗的本意,只是表白自我的情志,真情所在,原是不落于语言之间的。这最后一句意思是说:新诗在语言之外,寓有深情。相逢一笑,溥公于“相恼”之外,当亦为重逢的喜悦,而欣然相谅吧。

伟大的思想家朱熹,到底是怎样一个存在?

我想儒家这一学派除去孔子,最被大家熟知的应该就是朱熹了吧。朱熹在这一方面的造诣也是特别的高,他虽然生活在南宋时期,但是他的思想一直都影响着元明清三个朝代。朱熹的思想并没有比孔子差很远,虽然说觉悟不及孔子,但是在其他的思想家里,也还是数一数二的。我们对于孔子的评价,好像还没有什么不好的,一直以来都是他说什么我们都认为是对的。

但是历史上对于朱熹的评价就不是这样了,有人说他好,也有人说他不好。有人就认为朱熹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境界特别的高,但是也有人认为他无才无德。为什么差别会这么大呢?咱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历史上认为朱熹无才无德主要就是因为一直流传着四件事。首先第一件就是朱熹跟一个官员争一个青楼的女子。民间流传的是朱熹喜欢那个女子,但是那个女子并不喜欢他,而且还跟另外一个朝廷的官员混在一起。于是朱熹就伺机报复,就在朝廷上指责那个官员。但是真正的历史并不是这样子的,朱熹是一个特别正直的人。他在有一次查官员贪污的时候就发现那个官员不太正常。

于是他就把真实的情况上报给了皇上,这件事情把那个官员给逼急了。那个官员为了把他拉下去,就污蔑他跟那个青楼女子有关系,因为那个青楼女子喜欢的是自己而不是他,所以就用这件事情来报复自己。所以说事情的真相其实是这个样子的,很明显就算说朱熹这样一个大圣人喜欢青楼的一个女子,也是没有什么可信度的。

第二件事情就是朱熹对自己的母亲不好,舍不得给他母亲买吃的,给他母亲做饭的时候,用的都是不好的米。对于儒家来说,百善孝为先。肯定对自己的父亲母亲尽孝是应该的,如果自己作为儒家学派的一员,却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就真的太差劲了。但是也有历史书上面写的是他给他妈妈守陵守了六年。这个也不知道谁是真的,无从辨别,只是谣言一出,大众都被传言带偏了。

第三件就是朱熹爱上了武夷山的一个寡妇,但是小编觉得这种事情一听就特别的扯淡。没有什么可信度,难道人家的家乡在武夷山就会爱上武夷山的寡妇吗?当然不是这样子的,而且这件事情要真的跟传言说的一样,那他的名声早就坏了。

最后一件就更加的可笑了,在朱熹的儿子死了之后,他的儿媳妇又怀了孕,然后被人硬说是朱熹的。先不说是不是他的,就连他儿媳妇有没有怀孕都是个迷,更加别说是他的了,所以这些其实都是无稽之谈。

像朱熹这样的有名之士,肯定会有很多的流言蜚语,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择相信也可以选择不相信。但是如果有那种一看就特别荒谬的就没有必要相信了,而且像这种一直以来都是别人的榜样的宋代理学家,一般也不会做出什么出格过分的事情。

古人是如何读书的?朱熹给我们最佳读书方法,赶紧学起来

朱熹作为继孔子、孟子之后最杰出的儒学大师,其一生都在为教育事业奋斗。朱熹的弟子汇集朱熹关于读书的训导编订的“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为后世提供了诸多借鉴。

古人的读书之道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作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朱熹总结的《读书之要》,堪称读书方法之大成。其弟子根据《读书之要》,结合朱子平日有关读书的论述,整理汇集,终成著名的《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把读书法定为六条:曰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己体察,曰着紧用力,曰居敬持。

读书乃学者第二事。

读书是求学的第二件事,那么什么才是求学的第一件事呢?朱子随后提到我们读书是因为“未曾经历见许多”,圣人写书,是因为“经历见得许多”。这就告诉我们,求学最重要的是“经历”。从学习规律来看,学生最佳的学习方式是从生活中和经验中学习。但是个人的经历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所有知识都可以从自身的经历获得。此外,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越来越趋向于书本和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越来越像考试和背书的机器。面对这样的现实,对于不能改变整个社会评价标准的我们,可以改变对学生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去体验、去经历。

朱子说圣人能写出书来,主要就是因为“经历见得许多”。我们不能为了考试分数,剥夺了学生成为“圣人”的机会。

读书要吃透。

大凡看书,要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会,仍参诸解、传,说教通透,使道理与自家心相肯,方得。读书要自家道理浃洽透彻。

读书是一个从容不迫、自我求取和满足的过程,就好像江海浸泡,油膏滋润,经过一个缓慢的过程,心中的困难和疑惑都会冰雪消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学习道理,都是一个将外在的东西内化为个人思想的过程。“润物细无声”式的浸润会比“暴风骤雨”式的灌输好得多。学习知识,要有预习、学习、复习的过程,要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如果一味求快,那么不可能有好的效果。比如背唐诗,每天背5首、10首,不如每天背2首,剩下的时间复习巩固前一天所背诵的。这样学生才能记得牢,并且能获得成就感,学会坚持。

朱子认为:“圣贤之言,须常将来眼头过,口头转,心头运。”朱子的读书法,主要是针对儒家的经典所说的,因此他说如果看书看到和圣人的想法不一样的,就要对照自己反思改正,这就是假设书上总是对的,而自己总是错的。但是在知识爆炸,观念更新的时代,从书中读到和自己原有的知识、观念不同的内容,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应该鼓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大胆质疑书上的内容,通过探索和钻研,寻求真理。遇到问题时,既要反思,又要记得“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能单单盲从书本,也要有独立的思考,深入探索知识。

读书是一种休闲娱乐还是一种人生追求?

朱子说:“人言读书当从容玩味,此乃自怠之一说。若是读此书未晓道理,虽不可急迫,亦不放下,犹可也。”读书和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就要下工夫、出力气,这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每一个学生都有阅读偏好,有喜欢读小说的,有喜欢读散文的……从培养习惯的角度出发,要将学生的兴趣作为培养阅读习惯的动力,鼓励学生要么不读,读了就要认真读,不要让阅读过程变成一场走马观花的游戏。读小说,不要光看情节;读散文,不要只关注优美的语言。

读书一定要读到位。

人言读书当从容玩味,此乃自怠之一说。若是读此书未晓道理,虽不可急迫,亦不放下,犹可也。读书要下工夫、动脑子、弄得懂、记得住。但有些学生每天都有做不完的题、看不完的书,成绩却没有进步。这就是因为功夫没有做到位。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目标和计划,只是为了完成家长和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习的目的就是交作业和应付考试。如何才能做到位呢?要在学习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力求真正理解掌握。作业和考试只是检测学习的手段,而不是学习的目的。

读书太慢、看不懂时该如何呢?

读书看义理,须是胸次放开,磊落明快,恁地去。第一不可先责效。纔责效,便有忧愁底意。只管如此,胸中便结聚一饼子不散。今且放置闲事,不要闲思量。只专心去玩味义理,便会心精;心精,便会熟。

朱子说读书不要“责效”,不是说读书不要效果,而是说读书不能急功近利,要以理解和懂得道理为先。如果在开始读的时候就是奔着一个功利的目标读,就很难有成就。

读书就要一心一意地体会书中的道理,放下其他想法,让阅读和学习恢复本真的快乐,深入体会书中的道理,学到了道理,再用来指导自己的成长。一个多读好书、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才能真正学好知识,做好人。

诵读是一种重要的读书之法。

过去的私塾先生,教学生读书,不是先讲解,而是自己诵读几遍之后,让学生先跟着齐读,再各自读,反复读,直到学生熟读成诵。一般来说等到书能背下来,书上的意思就懂了一大半。学生不喜欢出声诵读,只习惯无声默读,而且往往是年级越高的学生,越不喜欢出声。就算在学校组织的早读课上,也常常看到学生不肯张口,不愿意出声。但是诵读具有一系列好处,比如说可以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可以锻炼发声,培养说话、表达、交流和演讲的能力;可以锻炼专注力,融入书本中。诵读时,要做到“口到、心到、眼到”,边看、边读、边听、边想,多种感官综合运用,就会增强记忆效果。

朱子认为,读书就是要踏实、深入地读到每本书的精髓,再主动融入自己的理解,才能真正有收获。如果只是死读书,被书上的内容束缚了理解,那么只会越读越糊涂,越读越茫然。

如何培养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呢?

首先,要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中只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才是关键,要积极动脑,主动参与讨论,力求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其次,要培养主动质疑的精神。大胆提出疑问,不要盲从权威,要主动思考。

再次,要能够主动把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和新学到的知识相融合,解决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问题。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8/11155.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