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武帝求茂才异等诏 赏析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要建立不同一般的事业,必须依靠特殊的人才。有的马奔跑踢人,却能行千里;有的人受到世俗讥讽,却能建立功名。这些不受驾驭的马和放纵不羁的人,也在于如何驾驭他们罢了。我命令:各州各郡要发现官吏和百姓中那些有优秀才能,超群出众,可担任将相及出使远方的人才。

武帝求茂才异等诏

两汉:刘彻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要建立不同一般的事业,必须依靠特殊的人才。有的马奔跑踢人,却能行千里;有的人受到世俗讥讽,却能建立功名。这些不受驾驭的马和放纵不羁的人,也在于如何驾驭他们罢了。我命令:各州各郡要发现官吏和百姓中那些有优秀才能,超群出众,可担任将相及出使远方的人才。

注释

茂才西汉称秀才,东汉避汉光武帝刘秀之讳改称茂才,又常称作“茂才异等”。在西汉属特举科目,汉光武帝时改为岁举。茂才的选拔之是对于有特异才能和有非常之功的低级官吏的提拔。被举为茂才的人多授以县令或相当于县令的官衔。而孝廉选拔的对象多是布衣平民,被举为孝廉的人初次给予的官职多是郎,然后再由郎擢升为县令。因此,茂才的起家官要比孝廉高。茂才,指优秀的人才。异等:才能出类拔萃的人。

奔踶(dì):奔驰,踢人。意谓不驯服。

泛(fěng)驾:把车子弄翻,指不受驾驭。

跅(tuo)弛:放纵不羁。

绝国:极为辽远的邦国。

解析

《武帝求茂才异等诏》是汉武帝选拔社会人才而颁布的诏书。茂才西汉称秀才,东汉避汉光武帝刘秀之讳改称茂才,又常称作“茂才异等”。在西汉属特举科目,汉光武帝时改为岁举。茂才的选拔之是对于有特异才能和有非常之功的低级官吏的提拔。

凡要建立不寻常的功业,必须依靠不寻常的人才。所以有些狂奔踢人的马,却是日行千里的良马;有些时常被世俗讥讽议论的人,却是能建功立业的奇才。那可能翻车的马,以及放荡不羁的人,关键在如何使用而已。现特责成全国各州县地方官,要留心考察推荐官民中有特殊才干,能做将相和出使外国的人。

这篇文章是汉武帝为建功立业发出的征求贤才的号召书。文章强调了建设国家与发掘人才的密切关系,提出了大行不避细节的选拔原则。这篇诏书文字精炼,表现了大汉恢宏的风范和招揽贤良之急切,其爱才的胸襟令人景仰。此外,对人才也不求全责备,只要是千里马,偶尔踢人也无妨。这都是符合“人才学”原理的。

当代之人应学习汉武帝恢宏的风范、爱才的胸襟,为了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不拘一格选人才,只要是“千里马”,就不要求全责备。这样才会使人才脱颖而出,并有用武之地,为社会献计、献策和出力。

汉武帝刘彻四大用人之道 

汉武帝统治的五十余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其统治具有“外儒内法,杂而用之”的特点,他在文治和武功方面皆有卓著的建树,其雄才大略非一般帝王可比,尽管武帝敬畏鬼神,好求仙学道,并严厉刻薄,常诛戮大臣,但在用人上,他力行“为政之要在于选贤”,其用人之道蕴含了很丰富的领导艺术,对今人仍有着极大的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从《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和《中国通史》,可以把汉武帝的用人之道归结为四点。

一、 广开渠道,礼贤下士。

武帝用人不抱门第观念,对来自中下层的人才格外垂青。卫青虽出身奴仆,但他善于骑马射箭,勇敢力气胜过常人,对官吏士大夫以礼相待,对士兵有恩,众人都愿意为他效力,他有作军事统帅的才能,所以每次率兵出征,都能立下战功,天下人都佩服武帝了解人才,善于用人。

淄川人公孙弘,宽厚谨慎,在参加对策考试时提出治理国家的八项根本措施,当时参加考试的有一百多人,太常公布考试成绩后,公孙弘被列为下等,对策上呈武帝,武帝把公孙弘的对策定为一等,随任命他担任博士,不久官居丞相。

临淄人主父偃,家中贫困,借贷没有地方,主父偃就向西进入关中,到皇宫的宫阙下上书,早晨把奏书呈上,晚上就被召入宫中拜见武帝,他谈了律令方面的问题八项,谏止征伐匈奴的事情一项,得到武帝的赞赏。此后,由于他在内消诸侯和外御匈奴方面提出了“推恩令”和营建朔方郡的策略,都被汉武帝采纳,多次受封,官至中大夫。

武帝所用之才来源于两条渠道,一是建立太学培养人才,二是实行察举制度挖掘人才,建立太学和实行察举,以往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得到改变,一般地主子弟入仕的门径比过去宽广多了,少数出自社会下层的人,也得到了入仕的机会,在这种新的制度下,武帝通过策问和考试,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按自己的意志选择称职的官吏。

元封五年,武帝颁发纳贤诏:“只要是可以建功立业的大事,必须等待非同寻常的人才去完成。所以有的马虽然凶暴不驯,却能一口气奔跑千里,有的世人虽然遭到世俗的拖累,却能有所作为。

其实,那些容易翻车之马,还是放荡不羁之士,重要的是怎样引导、使用罢了。”这段话既含有武帝的人才价值观,也涵盖了武帝的用人观念。广开渠道,礼贤下士,部分来自中下层的人才得以加入统治集团,他们出将为相,参与决策和执行,往往会打上自己原阶层的烙印,这不仅扩大了武帝朝的统治范围,也进一步强化了武帝朝的统治基础。

二、兼谋众人,集思决断。

汉武帝时期官制方面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中外朝的形成,即在最高统治者皇帝之下的官僚机构中出现二个系统,一个是由大将军等官组成的中朝,成为帮助皇帝决策的高级“参谋部”,另一个是以丞相为主的外朝,则是执行一般政务的行政机关。

元朔三年,公孙弘担任御史大夫,这时,朝廷正开通西南夷,在东方设置苍海郡,在北方修筑朔方郡。公孙弘多次进谏,认为以使中原疲惫不堪为代价,去供养那些没用的蛮荒之地,得不偿失,请求停止这些举动,武帝让朱买臣等人就设置朔方郡的好处对公孙弘进行辩驳,出的十个问题中,公孙弘一个也未回答上来,公孙弘请罪说:“我是崤山以东粗鄙之人,不知道建朔方郡有这么多的益处,但我请求停止西南夷和苍海地区的掌管,集中力量经营朔方郡。”

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冬季,停止了苍海郡的建置。由于当时,汉朝的主要威胁是来自北方的匈奴,而朔方郡是抵御匈奴的主要屏障,所以集中有限的财力人力经营朔方郡是完全正确的。由此可见,武帝善于维护决策层、执行层内部的思想统一,以提高执行力,并能够借鉴反面意见中的合理成分,对时政进行修补和完善,以确立更实事求是的策略。

元朔五年,武帝踌躇满志建功立业。丞相公孙弘打开相府东门作为延揽人才的场所,与他们一道商讨国家大事。每当上朝奏事,把对国家有好处的建议上书朝廷,武帝常常命身边的大臣同公孙弘进行辩论,详陈利害得失,权衡利弊,制定决策。由此可见,武帝善于利用中下层文人策士的谋略,并在朝堂上,能够集中群臣的智慧,让大家畅所欲言,反复论证一件设想的可行性,以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实效性。

元狩四年,武帝与各位军事将领商讨说:“赵信给匈奴单于出谋划策,常认为汉兵不能够轻装穿过大沙漠,即使到了哪里也不能久留,这次我们发动大军,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随后,卫青和霍去病各领五万骑兵,度过西河,横穿大漠,攻破颜山,袭击单于王庭,跑遍匈奴的全境,追击奔逃的单于和匈奴的残兵败将,在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扬大汉国威于瀚海,使匈奴震惧。由此可见,武帝既能兼谋众人,群策群力,军国大事,又能独领众议,集思决断,果敢拍板。

三、赏罚分明,不徇偏私。

武帝年间,因功受封的人不计其数。其中,主父偃一年内曾升过四次官,元朔五年,公孙弘担任丞相并被封侯。同年,汉军给匈奴右贤王以重创,卫青因战功被封为大将军,位居群臣之首,连他的三个幼子也被封为列侯,此战,公孙敖、韩说、公孙贺、李蔡、李朔、赵不虞、公孙戎、李沮、李息都被封侯。

元狩二年,霍去病北击匈奴获胜,武帝增封冠军侯霍去病食邑五千户,其部将赵破奴、高不识、仆多为皆被封侯。但是,武帝年间因败绩被贬、被杀的将军也很多。在军法处置上,武帝采取“多贬少杀”的方法,像公孙敖等,先因功被封侯,又因过被贬为平民,启用后,再次因功被封侯。“飞将军”李广,也是多次被贬被起用。正是因为武帝赏罚分明,治军严谨,所以汉军军容整肃,在茫茫大漠中与匈奴作战,各路人马能够协调一致,上下同心,屡次建功。

武帝执法严格,不循私情,不管宠臣还是皇亲,只要触犯刑律,他都能交付有司论其刑罚。元朔三年,主父偃私下接受诸侯贿赂,并在负责查处齐王问题时,携私报复,最终逼迫齐王自杀,武帝知道后,想不杀主父偃,但公孙弘进言:“主父偃做了灭绝人国的坏事,不杀他就无法向天下人交待”,武帝把主父偃灭族。武帝的女儿夷安公主嫁给了隆虑公主的儿子昭平君。

隆虑公主病危时,进献黄金千斤、钱千万,请求预先为儿子昭平君赎一次死罪,汉武帝答应了她的请求。隆虑公主死后,昭平君越来越放荡,居然在喝醉了酒后把公主的保姆杀死。

庭尉因昭平君是公主的儿子而请求武帝,武帝身边的人也都为昭平君求情,武帝说:“我妹妹年纪很大了才生下这个儿子,临终前又将他托付给我。”说罢,泪流满面,叹息不已,又说:“法令是先帝创立的,如果因妹妹的缘故破坏先帝之法,将来九泉之下我有何面目见高祖皇帝呢?同时也无法向天下人做个交待。”于是,批准了庭尉的请求,处死了昭平君,但却仍然伤感痛心,周围的人也一起跟着伤心难过。

武帝能够平明执法,凡事以天下为重,对臣子奖罚分明,不循偏私,内外同法,所以将帅用命,争相建功,文臣尽力,恪尽职守,皇亲国戚,检点言行,武帝“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四、礼敬诤臣,择善从之。

匈奴浑邪王归降时,汉朝征调车辆二万乘前往迎接,但因朝廷马匹不富裕,只得向民间赊购马匹,有的老百姓将马匹藏匿起来。汲黯请求汉武帝有空时在未央宫高门殿接见他,奏道:“不能因浑邪王几万人归降,就用尽国库来赏赐他们,征调百姓服侍奉养他们,如同奉养骄傲的儿子一般,……我认为陛下这样做是不对的。”

汉武帝许久没有说话,没有回答。后来说道:“我很久没有听到汲黯的声音了,现在又在这里胡说乱语了!”没过多久,武帝将浑邪王的部署全部迁徙到沿边五郡旧要塞之外,全部在黄河以南保持他们原有的风俗和习惯。

卫青得到的尊宠,没有一位朝臣可以相比,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吏都对卫青卑身奉承,只有汲黯用平等的礼节宽待卫青,有人劝汲黯说:“皇上相让群臣全都居于大将军之下,大将军地位显赫,您必须下拜。”汲黯说:“以大将军的身份而有长揖不拜的平辈客人,大将军难道就不尊贵了吗!”卫青得知,越发觉得汲黯贤能,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大事,反而使自己比平时更受人尊重。

卫青虽然地位尊贵,但有时入宫,汉武帝就坐在床边接见他,丞相公孙弘在汉武帝空闲时进见,汉武帝有时不戴帽子,至于汲黯进见时,汉武帝没戴帽子就不接见,有一次,汉武帝坐在陈列兵器的帐篷中,汲黯前来奏事,汉武帝没戴帽子,远远看见汲黯,急忙躲入后帐,派人传话,批准汲黯所奏之事。汲黯受到的尊重和礼敬就是如此。

元狩五年,汲黯因触犯法律被免官,后,武帝任命汲黯为淮阳太守,汲黯流着泪对汉武帝说,“我经常患病,不能担当重任,只愿当个郎中,为陛下弥补过失和提醒遗漏之事,这是我的心愿。”武帝说:“淮阳的官吏与老百姓不和,只是借重你的威望,躺在床上处理郡事就行了。”汲黯居守淮阳时,武帝给予他诸侯国相的待遇。

汲黯忠诚直率,他敢于犯颜直谏,严守臣节。类似汲黯的诤臣还有东方朔、司马相如等,前者是以滑稽幽默进谏,后者是以辞赋进谏,他们都能以不同的表达方式,指摘武帝的错误,纠正武帝的过失,导引武帝力行帝王之道。武帝对他们礼敬犹加,并善于采纳他们的谏言,使朝廷内外始终保持着清明向上的正气。

尾声:

纵观武帝所用之人,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名帅良将,以卫青、霍去病、霍光为代表,二是谋臣用臣,以主父偃、董仲舒、公孙弘为代表。三是严官酷吏,以张汤、赵禹为代表,四是谏臣诤臣,以汲黯、东方朔为代表,这些人无不富有才能,且大多志虑忠纯。

刘彻作为千古一帝,陵墓里却没有皇后陪葬,其中隐藏一个残忍真相

提起汉武帝刘彻,大家想必都不会感到陌生。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16岁即位,71岁去世,在位时间长达55年,使大汉威名远播。除此之外,刘彻也颇爱美人,后宫妃嫔众多。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刘彻葬入茂陵后却没有一位皇后陪伴左右,这在古代帝王墓葬中是比较罕见的。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难言之隐。

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乃是大名鼎鼎的陈阿娇,典故“金屋藏娇”的女主角。陈阿娇出身高贵,父亲是堂邑侯陈午,母亲是汉景帝之姊馆陶长公主刘嫖,即汉武帝刘彻的姑母。说起来刘彻最初是没有机会当皇帝的,因为此时汉景帝已经立了太子刘荣。靠着与阿娇的联姻,馆陶长公主帮助未来女婿扳倒太子,这才有了刘彻的上位。汉武帝当上皇帝后,按照诺言册封阿娇为皇后。

然而由于妒忌汉武帝宠爱其他妃嫔,陈阿娇开始争风吃醋,让汉武帝感到很不耐烦,再加上她本来就比汉武帝年长,又始终没有生育,于是渐渐失宠。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陈阿娇为挽回刘彻心意而迷信巫术,结果事情不幸泄露,汉武帝一气之下废了阿娇的后位,赶到长门宫幽静,从此再不过问。十余年的冷宫生涯让陈阿娇最终在寂寞中死去,由于早已失去后位,陈阿娇没有资格与刘彻合葬,只能“葬霸陵郎官亭东。”

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是卫子夫。对于这位芳华绝代的女子,汉武帝可谓是一见倾心,再见钟情。卫子夫入宫后盛宠不衰几十载,并得以在陈阿娇被废后顺利接位。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美貌渐渐不再,但是她行为端庄、举止合规,又为刘彻诞下三女一子,汉武帝晚期虽然对其不再宠爱如旧,但起码的相敬如宾还是能够做到。

然而如此完美的皇后,最后依旧没能善终,这一切源于卫子夫和汉武帝的儿子刘据。刘据作为汉武帝长子,又是卫子夫所生,很小就被立为太子。刘彻本人对这个太子也非常重视,专门请名臣悉心教导,对其爱护有加。可是随着卫青、霍去病舅甥俩相继去世,朝廷中一些小人开始诋毁太子,挑拨汉武帝与其的关系。

恰逢当时汉武帝身体出现了不适,有个叫江充的奸臣就对汉武帝进言,说是太子刘据对其施展了巫术。太子刘据一时冲动杀了江充,结果致使和父皇的矛盾彻底激化。太子迫于无奈只得起兵反抗,却不料这下彻底坐实了“谋反之心”,于是朝廷派出重兵镇压。眼见无力抵抗,刘据只得自杀。作为母亲的卫子夫得知儿子谋反,娘家此时又没了靠山,为避免受辱也选择自我了断。就这样,汉武帝的第二位皇后死于非命,也失去了葬入茂陵的资格,仅仅是“黄门苏文、姚定汉舆置公车令空舍,盛以小棺,瘗之城南桐柏”。

汉武帝晚年时,格外宠爱钩弋夫人,后者在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生下了刘弗陵(即汉昭帝)。老来得子的汉武帝很是兴奋,但又担心自己去世时儿子年幼,其母会像高后吕雉那样垂帘听政。为避免后患,汉武帝在下令册封刘弗陵为太子的同时,又下诏赐死了钩弋夫人。由于赐死钩弋夫人的原因并未公开,因此她作为“戴罪之身”只能被草草安葬,直到刘弗陵即位后追尊其为皇太后,钩弋夫人的安葬之地才被扩建为陵园,史称云陵。

由于此后未再册立皇后,汉武帝刘彻临终前最终选择宠妃李夫人与自己合葬。李夫人曾诞下昌邑哀王刘髆,得宠之时其兄弟李延年、李广利也都受到了汉武帝的宠信。可惜红颜薄命,李夫人在汉武帝对她恩爱未减的时候就身患重病不治而亡,刘彻遂以王太后的规格将她安葬。然而等到汉武帝去世后,其牌位要被放入太庙之中,若无皇后陪祀显然不成体统。为能够让李夫人的身份能够配得上汉武帝,汉昭帝刘弗陵即位后,只得追尊李夫人为刘彻皇后。如此伟大的一代帝王身后却如此凄凉,这一切显然与他的薄情寡恩、冷酷残忍不无关系。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8/11598.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