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归田赋 赏析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寥寥几笔,即勾勒出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一派欣欣向荣的自然风貌,既表达了对归田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寓对官场龌龊的厌恶。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语言清新,优美生动,历来深受人们爱赏。《归田赋》作为迄今最成功的抒情小赋,在赋体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代表了自西汉末叶以来赋体革新转变的最高成就,基本结束了大赋为主流的创作时代,而开辟了灵巧自如的小赋的新时期,使赋这种文学形式得以继续活跃发展。

归田赋

两汉:张衡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鸧鹒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魦鰡。

于时曜灵俄景,继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京都作官时间已长久,没有高明的谋略去辅佐君王。只在河旁称赞鱼肥味美,要等到黄河水清还不知是哪年。想到蔡泽的壮志不能如愿,要找唐举去相面来解决疑题。知道天道是微妙不可捉摸,要跟随渔夫去同乐于山川。丢开那污浊的社会远远离去,与世间的杂务长期分离。

正是美好的仲春时节,气候温和,天气晴朗。高原与低地,树木枝叶茂密,杂草滋长。鱼鹰在水面张翼低飞,黄莺在枝头婉转歌唱。河面鸳鸯交颈,空中群鸟飞翔。鸣声吱喳,美妙动听。逍遥在这原野的春光之中,令我心情欢畅。

于是我就在大湖旁龙鸣般唱,在小丘上虎啸般吟诗。向云间射上箭矢,往河里撒下钓丝;飞鸟被射中毙命,鱼儿因贪吃上钩,天空落下了鸿雁,水中钓起了鱼。

不多时夕阳西下,皓月升空。嬉游已经极乐,虽然夜来还不知疲劳。想到老子的告诫,就该驾车回草庐。弹奏五弦琴指法美妙,读圣贤书滋味无穷。提笔作文,发挥文采,述说那古代圣王的教范。只要我置身于世人之外,哪管它荣耀与耻辱的所在?

注释

都邑:指东汉京都洛阳。永:长。久:滞。言久滞留于京都。

明略:明智的谋略。这句意思说自己无明略以匡佐君主。

徒临川以羡鱼:《淮南子·说林训》曰:“临川流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用词典表明自己空有佐时的愿望。徒:空,徒然。羡:愿。

俟:等待。河清:黄河水清,古人认为这是政治清明的标志。此句意思为等待政治清明未可预期。

蔡子:指战国时燕人蔡泽。《史记》卷七九有传。慷慨:壮士不得志于心。

唐生:即唐举,战国时梁人。决疑:请人看相以绝对前途命运的疑惑。蔡泽游学诸侯,未发迹时,曾请唐举看相,后入秦,代范睢为秦相。

谅:确实。微昧:幽隐。

渔父: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引王逸《渔父章句序》:“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而乐。”嬉:乐。此句表明自己将于渔父通于川泽。

超尘埃:即游于尘埃之外。尘埃,比喻纷浊的事务。遐逝:远去。

长辞:永别。由于政治昏乱,世路艰难,自己与时代不合,产生了归田隐居的念头。

仲春令月: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令月:美好的月份。

原:宽阔平坦之地。隰(xí):低湿之地。郁茂:草木繁盛。

王雎:鸟名。即雎鸠。

鸧鹒(cānggēng):鸟名。即黄鹂。

颉颃(xiéháng):鸟飞上下貌。

于焉:于是乎。逍遥:安闲自得。

而乃:于是。方泽:大泽。这两句言自己从容吟啸于山泽间,类乎龙虎。

纤缴(zhuó):指箭。纤:细。缴:射鸟时系在箭上的丝绳。

逸禽:云间高飞的鸟。

魦鰡(shāliú):一种小鱼,常伏在水底沙上。

曜灵:日。俄:斜。景:同“影”。

系:继。望舒:神话传说中为月亮驾车的仙人,这里代指月亮。

般(pán)游:游乐。般:乐。

虽:虽然。劬:劳苦。

感老氏之遗诫:指《老子》十二章:“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五弦:五弦琴。指:通“旨”。

周孔之图书:周公、孔子著述的典籍。此句写其读书自娱。

翰:毛笔。藻:辞藻。此句写其挥翰遗情。

陈:陈述。轨模:法则。

如:往,到。以上两句说自己纵情物外,脱略形迹,不在乎荣辱得失所带来的结果。

分层解析

这篇赋虽然很短,但却凝聚了张衡仕宦一生的感慨与情志,《文选》将它纳入“志类是非常科学的。全文共二百十一字,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自己功业难就,决心抽身退隐。所谓“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是用《史记》蔡泽与唐举之典。蔡泽当年不遇于时,曾让唐举为他相面决疑。作者用此典意在以蔡泽自比,但通过卜相决疑后,他决心归隐,去追随象楚辞中所写的渔父,过那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在这一层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相当悲愤的,虽然语似旷达,但在旷达中掩盖不住他对江河日下的东汉末世的失望。他感慨自己再也遇不到黄河为之澄清的太平盛世了;自己虽有蔡泽那样的满腹经纶,却再也没有他那样建功立业的机遇了。他只好向着人间社会,慨叹一声,悄然而去。

第二层写自己归田后的欣喜心情。感情的曲线由低沉转向高昂。心情也从抑郁转向开朗。天气是那样的晴朗,百草是那样的丰茂,鸟儿是那样的欢跃。面对着这美好的大自然,他似乎真的要忘掉世事的一切烦恼,“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了。

第三层又顿作转折。感情的曲线又跌了深渊之中。作者在写渔猎时,并没有写其中的乐趣,而是大发了一顿“云间之逸禽”如何“触矢而毙”,“渊沉之魦鰡”如何“贪饵吞钩”,这不明明是语此而意彼,借以大发世事之险恶,官场之倾轧的感慨吗?话虽很短,但这里面显系包含了作者一生宦海浮沉的种种悲愤与心酸。

最后一段是真正的旷达语。所谓“老氏之遗诫”,乃指老子所云:“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意即应节制田猎,加强人生的自我修养。于是他徜徉徘徊于舜所制作的美妙的五弦音乐和周公孔子所遗传下的深奥的典籍之中,并奋发著述,阐明圣则。最终他以老庄的哲学——游于物外,意即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轻外物而自重的哲学来武装自己,于是达到了齐荣辱、忘得失的境界,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了。感情的曲线在这一层中又转向开朗昂扬,全篇也就在这旷达超脱的调子中戛然收束。

总观全篇,可以看出这确实是一篇言“志”之赋。其“志”就是对宦海浮沉、仕途坎坷的深沉悲哀,就是对人生怎样摆脱这种悲哀的深刻反省。而这种“志”又是他一生的总结,所以不但思想深刻,而且感情凝聚得也相当深厚和真实。话虽不多,但句句发自内心,且句句闪现着他生活遭遇的折光。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不断跳跃变化的感情曲线,更增加了表情的生动性和内心世界的丰富性。这一切都使这篇小品化的抒情小赋在言志抒情时获得了真实性和个性化的永恒价值,读起它不知要比读他所写的意在和班固争奇斗胜的笨拙滞重的《二京赋》要被感动得多多少!

鉴赏

寥寥几笔,即勾勒出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一派欣欣向荣的自然风貌,既表达了对归田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寓对官场龌龊的厌恶。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语言清新,优美生动,历来深受人们爱赏。《归田赋》作为迄今最成功的抒情小赋,在赋体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代表了自西汉末叶以来赋体革新转变的最高成就,基本结束了大赋为主流的创作时代,而开辟了灵巧自如的小赋的新时期,使赋这种文学形式得以继续活跃发展。从此以后,特别是经魏晋到唐宋,虽几经演化,但无论是散韵、骚韵、俳体、文体,有成就的作家大多循此路径抒情述志、咏物叙事,丰富了文苑。

文中多用典故是此赋的一大特色,如“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分别引用《淮南子·说林训》和《左传·襄公八年》的典故:“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事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也是从《楚辞·渔父》中“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及“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化来的。张衡充分利用了历史典故词句短小、内涵量大的优点,于文辞之外又平添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因而《归田赋》并未因为篇制短小而显干瘪。同时,《归田赋》所选用的多是为人们所熟悉的典故,并不晦涩难懂。所以这篇小赋以其雅致精炼、平易清新的语句,包容了内涵丰富的史实,并赋之以新意。

此外,《归田赋》还用了一些叠韵、重复、双关等修辞方法,如“关关嘤嘤”、“交颈颉颃”,形象地描绘了田园山林那种和谐欢快、神和气清的景色;而“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既反映了作者畅游山林,悠闲自得的心情,又颇含自戒之意。

总之,《归田赋》已很不同于先前的汉大赋了,它已开始由叙事大赋转入抒情小赋,风格上也不再追求气势的铺排、辞藻的堆砌,而类似于四六句骈文,开了骈赋的先河。《归田赋》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篇章。

张衡的简历和品质

刻苦求学无坚不钻

科圣张衡62年的人生历程中,在南阳度过了34个年头。他从小就好学深思,聪明谦虚,勤于钻研。据史书记载,他在青少年时代就达到了“通五经,贯六艺”的境地。为了求索更渊博的知识,他不仅读前人写成的书,还读一些“活书”,以开阔自己的眼界。因此,在公元94年,当他16岁的时候,前往西汉时的都城长安三辅地区游学。张衡踏平原,登高山,涉渭水;访民情,问物产,寻古迹。饱览了名山大川、辉煌建筑和市井民情。不仅加深了对前人书本知识的体会,而且积累了大量的文学素材,为他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着他又前往东汉的都城洛阳——全国的学术中心,拜师访友,虚心求教,结识了许多学问大家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视野大开,求知欲更浓。当时,张衡的家境并不富裕,但无论是在北风呼啸、滴水成冰的冬季,还是在蚊虫叮咬、汗流浃背的夏天,他都“如川之逝,不舍昼夜”地沉浸在书山学海之中,度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由于张衡勤奋好学,品德优秀,才华出众,官府竞相召他做官。但张衡思想开阔,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举“孝廉”不就,官府召不行,他说:“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

学业有成报效家乡

张衡通过在外六年的艰苦求学,已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青年学者。当他学业有成之时,产生了想回家乡干点事业、报效家乡养育之恩的愿望。当时的南阳郡太守鲍德,是一个勤政为民、德高望重的官员。他非常仰慕张衡的才华,诚恳地邀请张衡出任南阳郡主簿,帮助自己办理郡政。公元100年,张衡接受了鲍德的邀请,出任南阳郡主簿。在任的九年间,他辅佐鲍德治理南阳,推广铁制农具,兴修水利,兴学办教,扩大教育,提高科技水平等,为南阳当时经济的繁荣和科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张衡担任南阳郡主簿期间,在帮助鲍德处理好郡政的同时,还利用工闲时间,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二京赋》和《南都赋》。《南都赋》以饱满的激情歌颂了南阳秀美的山川、清澈的淯水、便利的交通、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物产、珍贵的矿藏、华丽的宫殿、壮观的楼阁、名人的轶事、经济的繁荣和历史的渊源等,抒发了一个家乡赤子热爱南阳的拳拳之心。

鲍德在张衡的辅佐下功绩卓著,于公元108年被调入京城任大司农。张衡便辞去南阳郡主簿职务,回到西鄂家中,专心钻研学问,由对文学的爱好,开始转向天文、历法、数学等学科的研究,为他以后的诸多发明创造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天文科学贡献卓著

公元111年,张衡应召入京,先拜郎中,后曾两度担任掌管天文工作的太史令,前后计14年。在此期间和以后的仕宦生涯中,他的科研成果达到了一生的巅峰。

在古今中外的一切学科中,天文学是最为奥秘的一个门类。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类的智者就一直不断地对它进行探索,力求了解并掌握它的规律。张衡通过艰苦的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建立了当时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先进意义的最系统、最完备的浑天学说理论体系。他在浑天学说的形成、发展和宣传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公元117年,张衡根据浑天学说理论和对天象的实际观察,创造出了利用漏壶滴水推动的大型“漏水转浑天仪”。这是世界上第一台自动演示恒星和太阳周日运行的仪器,为铜质空心球体,轴贯球心,轴和球体相接的两点为北极和南极。球外套有地平圈和子午圈,立有黄道圈和赤道圈,二者成24度夹角,分列有24节气等。仪器全靠漏壶流出水的力量推动齿轮,齿轮带动浑象,一昼夜转动一周。仪器上星宿出没与天象完全吻合,形象而生动地揭示了日、月、星、辰的周日运行。浑天仪制造的成功和精确演示,轰动了整个京城,观看者络绎不绝,无不惊奇。?张衡?的这一发明创造既总结了古代天文学的成果和经验,又刻意创新,成功地运用了科学仪器,对以后天文学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浑天仪上的每一颗星斗,都是?张衡?辛勤汗水的结晶,永远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张衡不仅发明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浑天仪,而且还写出了世界史中不朽的天文学名著《灵宪》和《浑天仪图注》。书中全面阐述了天地的生成和结构,科学地解释了日、月、星、辰的本质和运动等。这两部书充分反映出?张衡?的天体演化认识、无限宇宙思想、浑天学说理论、行星运行规律、月食成因解释、恒星观测成果等。这两部探索自然奥秘的巨著,像两颗璀璨的明星,闪烁在我国古代天文科学的历史长河中。

地震研究发明惊人

东汉时期,中国是发生地震次数较多的国家。为了测定地震方位,减轻人民的痛苦和损失,公元126年,张衡在第二次担任太史令之后,就注意收集掌握地震情报和记录,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在公元132年了明了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科学仪器——地动仪。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樽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樽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公元138年,张衡的地动仪向西北方向的龙吐出了铜球,测出西北方向发生了地震,当时京城的人们无有丝毫震感,一些官僚、学者议论纷纷,责怪仪器不灵。过了几天,陇西果然来报,那里发生了地震,时间正与龙吐铜球相应,于是众人同赞地动仪之神妙。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人类历史上的首创,开创了地震科学的新纪元,他是世界人类从事地震科学研究的先驱和世界公认的地震学的鼻祖。他的这一发明创造,比欧洲早1700多年。张衡以发明震惊世界的地动仪,又一次登上了科学的顶峰。

机械制造硕果累累

张衡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以他非凡的创造,向人们展示他的丰姿异彩。他以杰出的机械制造,再次显露出盖世奇才。

张衡制造的“指南车”,利用机械原理和齿轮的传动作用,由一辆双轮独辕车组成。车箱内用一种能自动离合的齿轮系统,车箱外壳上层置一木刻仙人,无论车子朝哪个方向转动,木人伸出的臂都指向南方。张衡关于齿轮系统的应用和相对运动的原理,被西方学者赞为“是一切控制论机械的祖先”。

张衡创造的“计里鼓车”,是用以计算里程的机械。据《古今注》记载:“记里车,车为二层,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层击鼓,行十里上层击镯”。“记里鼓车”和“指南车”的制造方法相同,所利用的差速齿轮原理,早于西方1800多年。

张衡制造的“瑞轮荚”(即活动日历),内装机关,在一个立轴上装15个拨板,依次分别作用于15个荚,按着应有的时刻升落,利用水力运动,从每月初一起,每天转出一片木叶,15日后每天再转入一片,到月落为止,循环旋转开合,使人们从而获得类似活动日历的效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

张衡创造的“独飞木雕”是机械飞行器。它是模仿鸟类高空翱翔的又宽又长的滑翔翼型设计,靠腹内施机,加以控制,能飞数里。这一发明制造,比国外的机械飞行器早1500多年。

张衡制造的“候风仪”(即候风铜鸟),是气象学中预测风力风向的仪器。它与西方的候风鸡类似。但西方的候风鸡到12世纪才始见于记载,要比张衡的候风铜鸟晚1000多年。

张衡在机械制造方面成果累累,贡献卓著,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又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德才崇高令人景仰

“盖闻前哲首务,务于下学上达,佐国理民”

“今公子苟好剿民以娱乐,忘民怨之为仇也;好殚物以穷宠,忽下叛而生忧也。”

“夫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坚冰作于履霜,寻木起于蘖栽。”

“捷径邪至,我不忍以投步;干进苟容,我不忍以歙肩。”

——张衡

张衡不仅在天文、地震、机械制造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在数学方面也卓有成就。他著有《算罔论》,并计算出圆周率的值为3.1466。这一成果比欧洲早1300多年。在地理学方面他绘制有地形图,并标画出全国主要山川的位置和各地风俗,具有较高的价值。他在历史学方面也多有研究,对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提出了十几条修改意见。在艺术方面他被称为东汉六大名画家之首。

张衡还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善写诗、赋、文、铭、赞、诰、书、疏等各种文体,留传下来的佳作30余篇。其作品不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且充分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政治思想。辞藻瑰丽、气势夺人的名著《二京赋》是他有感于“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而作,通过长篇的铺陈、讽谏之后,提出了“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的警句。张衡的政治思想还可以从他的《应间》、《思玄赋》、《四愁诗》等文学作品中充分表现出来。甚得后世评论家注目的《归田赋》则是他从政日久,不满朝政,寻求退隐心情的抒发。全文流畅明练,文辞清丽委婉,一洗传统大赋的华丽铺张,开辟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民性和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作品中精炼而富有文采的语言、美妙动人的想象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在思想性、政治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很高的水平。他的文学成就可与他的科学成就相媲美。

张衡并非一味沉浸在科学和文学的天地里。他在实际政治活动中表现出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风度。他对宦官的争权夺利、竞相奢华、贪污贿赂等丑恶现象深恶痛绝。他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冒着生命危险上书皇帝《请禁绝图谶疏》。由于张衡不畏权贵,嫉恶如仇,德才崇高,受到宦官排挤。顺帝听信谗言,于公元136年调张衡出任河间相。他上任后,深入民间,调查豪强奸徒,擒拿惩办,清理冤狱,使“郡内大治,称为政理”,受到百姓的称颂。由于当时政治日趋黑暗,一方之治,如杯水车薪。?张衡?忧国忧民的思想越加沉重,愁而生厌,厌而思归。于是61岁的张衡上书顺帝辞官回乡,但未获批准。公元138年又被调入京城任职尚书,张衡?终因忧劳成疾,于公元139年与世长辞,终年62年。按照他生前的愿望,他被安葬于家乡南阳。

张衡发奋进取,自强不息的高贵品质和他“约己博艺,无坚不钻”的科研精神,同他的各种发明创造一样,是人类历史上的宝贵财富。张衡受到世界人民的景仰。联合国将月球上的环形山命名为“张衡山”;将太阳系的1802行星命名为“张衡星”。这是当今文明世界对建造世界文明的科学巨匠表达出的一种最崇高的敬意。

比西方早一千七百年 张衡的地动仪是否真实存在?

(原标题:比西方早一千七百年 张衡的地动仪是否真实存在?)

东汉,阳嘉三年,农历十一月十一日。

本是平平无奇的一天,但是位于都城洛阳的那件奇怪的机器突然发出了异动。只见机器上朝向西北方向的铜球落了下来,掉入了下面用铜打造的蟾蜍口中。当时身处洛阳的人们并没有感觉到丝毫的异常,便纷纷责怪起这台机器无用。

但是没过几天,陇西(今甘肃地区)的驿者快马加鞭来到京师洛阳,呈报陇西地震,二郡山崩。陇西正好位于洛阳的西北方向,一时之间,洛阳城中无不震动,人们奔走相告,并称那台机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比西方早一千七百年 张衡的地动仪是否真实存在?张衡

以上,就是《后汉书·张衡列传》中,对于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的记载。这段古文表示,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科学家张衡就已经发明出了可以准确检测地震的仪器。相较于意大利人路吉·帕米里在1856年制造的西方第一台地震仪,张衡的候风地动仪,足足早了一千七百多年。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对于张衡和他所制作的候风地动仪,想必国人一定不会陌生。因为早在中学时期,人们就在历史教材上学习瞻仰了这段故事,并为古人的智慧自豪不已。

比西方早一千七百年 张衡的地动仪是否真实存在?教材中的张衡地动仪

东汉时期,地震频繁多发。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所带来的后果必然是惨痛的,当时地震的范围有的扩大到几十个郡,地裂山崩之间,不仅江河泛滥、房屋倒塌,更是死伤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

张衡身处于这个时代,亲眼目睹了地震给人们留下的创伤。于是,他潜心研究数年,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台地动仪。据史料记载,地动仪上有八个方位,且每个方位上均有口含龙珠的龙头,在每条龙头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龙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

《后汉书·张衡列传》中原文的记载如下:“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失传已久,质疑不断

张衡的这台候风地动仪之所以在东汉能够引起上下瞩目,也是因为起检测出了阳嘉三年的陇西地震。彼时东汉京师洛阳与陇西相隔一千多里,地动仪竟测出了那场地震,于是人们开始对张衡的高超技术极为信服。

也许是因为这候风地动仪,在当时看来的确太“神乎其神”了,所以这段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到了现在仍为人们津津乐道,而这台仪器,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古代科技文明的结晶。只是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时过境迁之后,候风地动仪的原物早已在公元200年左右,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据传是毁于战火之中。留给后人的,只有《后汉书》中那短短196字的记载,其模样和工作原理成为千古谜团。

在没有任何实物的佐证之下,“张衡发明地动仪”一事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越来越受到质疑。所以,如果能够复原出张衡所造的候风地动仪,并且可以印证其确如历史记载的那番准确检测地震,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成果而言,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探索。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8/11584.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