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诗解 望荆山 江淹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奉义至江汉,始知楚塞长。南关绕桐柏,西岳出鲁阳。

望荆山

南北朝:江淹

奉义至江汉,始知楚塞长。

南关绕桐柏,西岳出鲁阳。

寒郊无留影,秋日悬清光。

悲风桡重林,云霞肃川涨。

岁宴君如何,零泪沾衣裳。

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

一闻苦寒奏,再使艳歌伤。

创作背景

据李善《文选注》记载,它是江淹将近三十岁时随宋建平王刘景素赴荆州时所作。曹道衡先生也指出:“江淹在景素(刘景素)任荆州刺史前,久已在他幕下,不得称‘奉义(慕义)’,且景素系由湘州赴任,江淹随行,似乎亦不会提到鄂北的桐柏、鲁阳等地名。”

赏析

这首诗展示了楚地的萧瑟秋景和诗人的旅途感伤。首二句交代了他到江、汉一带任职,才首次看到荆山,而感叹于它的广袤、绵远。奉义即慕义,对巴陵王表示敬慕,这是一种谦逊的说法。楚塞,指荆山,因其为古代楚国郢都的北边屏障,故称。这两句开篇记游,点明到荆山的因由,从而引出下文,笔法干净利落。

“南关”以下六句,全是写景,切题“望”字。“南关”指荆山南端的关隘。“桐柏”,山名,界于信阳以西的河南湖北两省之间。“西岳”,言荆山西端的峰岭。“鲁阳”,关名,在今河南省鲁山县西南。这二句说,荆山的南关要绕到桐柏山,其西端的峰岭将伸出到鲁阳关。这里紧接着上文“楚塞长”,加以夸张形容,极力写出荆山伸展的地域之遥远。其实,荆山距桐柏山和鲁阳关都很远,并不连接。诗人这样写,是以一种宏观的眼光,总揽荆山大的形势,也是为了表示旅途的漫长,从而创设一个与下文所抒发的深广愁思相适应的空间境界。从艺术效果来看,也使诗的画面气象显得壮阔。江淹写景,时以“警遒”取胜,和谢朓有类似之处。这两句,便使人感到有一种雄浑的气势,笼罩全诗。“寒郊”以下四句,展现出一幅荒凉清旷的深秋景色:郊野一片荒寒,木叶尽脱,见不到什么阴影;悬在空中的一轮秋日,发出的光辉也是惨淡清冷。这两句绘光设色,语言精练,表现出诗人对于深秋独特的感受和印象,令人感到一股凛冽寒气从纸上扑面而来。“桡”,通“挠”,屈曲。秋风掠过,重重密林中的树木竟然被吹刮得弯曲、俯伏,可以感到它们在挣扎、呻吟,由此可见风势之猛烈。“风”上着一“悲”字,更给秋风涂染上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也令人竦然如闻秋风凄厉肃杀之声。“云霞”句,写江景,表现河水暴涨。在深秋,河流一般是不会涨水的,可是沮漳二水汇流,却往往洪水迸发。诗人目睹其景,如实描绘。深秋洪水滔滔,已使人惊警异常,再加上云霞照映,更显出水势浩大,波涛惨白、浑黄。一个“肃”字传达出其内心的强烈感受。这四句是全篇最精采之处。前两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态,动静相生,有声有色。“寒”、“悬”、“清”、“桡”、“悲”、“重”、“肃”、“涨”这一连串动词和形容词,都下得生动、精警、传神,见出诗人写景状物、锤炼语言的功力。陈祚明评江淹诗长于“刻画”,“苍秀之句,颇亦邃诣”(《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十四),信然。

“岁晏”以下六句,集中抒写由深秋肃杀之气引出的悲愁之情。诗人先以“岁晏”二字总束上四句所写时节景物,并带起下面的抒情,章法严谨。“岁晏君如何”句中的“君”,是作者自叹自问,意谓:时至深秋,一年将尽,我究竟打算怎么样呢?“零泪染衣裳”是自答。一问一答,婉转地传达出内心悲愁。古代迁客骚人逢秋生悲,本是常事。但江淹如此悲不自胜,泪下之多,以至于衣湿如染,那就不是一句寻常的“羁旅之愁”可以了得的了。早些时候,他在建平王刘景素幕下,曾被人借端诬陷入狱。后来他在狱中写了《诣建平王上书》,血泪交迸,自陈冤屈,这才得释。陷身囹圄之冤,加上沉沦下僚的仕途失意,这一切郁积于心中的悲怨,此刻都因眼前的秋景而激发出来了。所以“零泪”一语,实在包含无限,沉痛莫比。“玉柱”以下四句,又借酒乐而进一步抒写这番沉痛之情。柱,瑟的安弦部件,这里代指瑟;尊,酒器;“金”、“玉”皆形容其华贵。诗人此时或许正在荆山下某处的宴席上吧。玉柱金尊,这宴席亦不可谓不盛矣。但诗人心绪迷茫,使这一切豪华都成了徒然之设,琴瑟被弃置一旁,蒙上了夜晚的露水,连杯中美酒,也含着严霜,令人纵然不饮也生出凛然寒意。空、坐二字同义,都是“徒然”的意思。最后两句,又写在寒夜寂静中,忽然有人奏起了描写行役途中艰难景况的《苦寒行》乐曲,这曲悲歌尚未了,又有人唱起了《艳歌行》中的“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古语云:“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而今这愁悲之音却“一”之“再”之,真教人情何以堪。全诗就在这感伤的音乐声中缓缓拉上帷幕,情调悲恻哀婉,使读者为之低回不已,黯然神伤。陈祚明评云:“末六句词气萧瑟”。(《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四)足见这后六句抒情,也回荡着悲凉秋气,整首诗是情景融一的。

这首行旅诗的章法结构,仍大致沿袭谢灵运山水诗记游——写景——抒情——悟理的模式,层次分明,只是已经去掉了玄理的尾巴。诗中用了大量的对句,其风气也始于谢灵运,但遣词造句已不像灵运那样巉削、藻饰,而是显得比较清秀自然。诗押“阳江”韵,音调清越明亮,也有助于悲伤感情的抒发。诗人善于抒写悲愁的特点,在这首早期作品中,已经初步显示了出来。

江淹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人。南朝政治家、文学家,历仕宋、齐、梁三朝。

江淹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虽家境贫穷,但很好学。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宋泰始四年(468年),被任命为巴陵王国左常侍。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闻其才,召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齐建元(479年)初,改任骠骑豫章王记室,兼东武县令,参与草拟诏书册令,并撰写国史。延兴(494年)初,为御史中丞,先后弹劾中书令谢朏等人。中兴元年(501年),迁任吏部尚书。梁天监元年(502年),任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封为临沮县开国伯。不久又改封为醴陵侯。

天监四年(505年),江淹去世,终年六十二岁,梁武帝为他穿素服致哀,并赠钱三万、布五十匹。谥号宪伯。

江淹与“江郎才尽”,他是真的才尽了吗?

通常我们形容一个人之前有很才,后来文采思情衰退,会说这个人“江郎才尽”。

最近创作没有灵感了?江郎才尽了。

等等,江郎才尽,那么江郎是谁?

这个江郎说的就是江淹。

江淹,字文通,是南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

南朝的赋家如果排座次的话,江淹绝对可以坐上头把交椅。但是他留给后人的,却不是一个风流倜傥的才子形象,贡献给文学史上两个词“江郎才尽”和“妙笔生花”,从这两个词中也能看穿他的人生的坎坷。

江淹幼时家中清贫,但不影响他好学,六岁时就可以赋诗,十三岁时丧父,只留下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曾经砍柴养活自己和母亲。

二十岁时开始步入仕途,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当时正是刘宋末年,江淹被人诬告贪污受贿,关入大牢,在牢中为表自己的冤屈上书陈情,终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江淹被贬期间,看不到升迁之路,郁郁不得志,闲来无事只能写写诗赋,他的许多代表作品都写于这段时间。

江淹为官清正,不避权贵,直言敢谏,齐明帝曾当面称赞江淹:“从宋代以来,不曾有严明的御史中丞,君今天可说近代独一无二了。”

传说在他政治失意的时候,有一天漫步郊外,在一园中凉亭中休息之时,迷蒙中梦见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这里己经很久了,是不是应该归还给我了。”江淹一摸怀中,果然有枝笔,拿出一看,竟是枝五彩笔。于是,他就把这支五彩笔还给了郭璞。谁知一觉醒来,这位曾写出过不少峭拔苍劲诗文的才子竟文思全无,再也写不出精彩的文章了。这就是那个无论如何也让人难以置信的江郎梦中还笔的故事,自此就有了“江郎才尽”。

但现在看来,他并不是真正的才尽,只是想找个由头就此罢笔。如果说江淹的《恨赋》、《别赋》是千古绝唱,那么他的托梦还笔便是旷世奇谋。他深悟帝王心海底针,宁可“江郎才尽”被后人讥笑,也不愿因文引火烧身。

“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吾功名即立,正欲归草莱耳。”这或许就是他罢笔的真正原因吧。江淹生于宋末,死在梁初,享年62岁。他的一生经历了人世沧桑,经历了大起大落。他的前半生尝尽人间疾苦,后半生不愿意在重蹈覆辙,他放弃了才华,换来了后半生的平安度世。“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别人越是嘲讽他,他就越安全,身居高位,锦衣玉食,不得不说,这也是在乱世中生活的一种智慧啊。

“江郎才尽”后的江淹过着怎样的生活?

说起江郎才尽,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这个词来自哪?对,就是最初用来形容南北朝的大才子江淹的。

古往今来的无数大才子、才女,无不是因才华洋溢而被人欣赏,精彩绝伦的传世之作而流芳百世。而江淹是个例外,他的才华确实出众,他的作品也不弱于人,但是,却因“江郎才尽”而让他流传千古,被人们所熟知。

江淹,字文通,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宋州济阳考城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民权。他年少时聪慧异常,六岁能写诗,是远近闻名的神童。怎奈自幼家境贫寒,颇受疾苦。

他擅长写赋,别赋、恨赋写的是绘声绘色、脍炙人口,千百年来奉为经典之作。神雕侠侣中杨过自创的功夫,威力强大的黯然销魂掌这个名字,就是金庸取自江淹别赋中的第一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杨过,黯然销魂掌。

才气过人的江淹,早期在仕途上并没有一帆风顺,甚至还受牵连,被诬受贿而入狱(466年),后来又被贬为建安吴兴县令。而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被贬期间郁郁不得志时所写出的千古绝唱。

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萧道成开始掌握实权,这个萧道成也就是以后的齐高帝,江淹的机会来了,或许是因为他才华出众,被贬期间写的文章得到认可,亦或许得益于从小积累下来的神童名声,遂被召回。自被召回后便委以重任,官至尚书驾部郎、膘骑参军事。

江淹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从不避讳权贵,敢于直言。后来,他官运亨通,历经三朝,被历代帝王所重用,一切倒也还算顺利。

齐东昏侯萧宝卷时期,崔景慧手握重兵,后择机造反,很多人前去投靠,而独有江淹闭门不出,装病。后来崔景慧兵败,江淹独善其身。再后来萧衍起兵造反。这次江淹却一溜烟的跑去助阵,事成之后,萧衍建立梁朝,史称梁武帝。后来,江淹很受梁武帝重用,官至尚书左丞,顷刻间,权倾朝野,到达人生顶峰。

他官是越做越大,文章却越写越少,中年后的江淹基本未再出什么传世佳作。一方面他整日勤于政事,无暇写文。另一方面他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日渐成熟,为人处事不再像年轻时那般轻率,学会了适时明哲保身。否则,怎能历经三朝不倒?三朝元老,在古代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时代并不多见,这需要足够的智谋。

纵观江淹的人生经历,不难看出,他并非真的才尽,而是在他早年的经历中看尽世态炎凉,学会了处世之道。宁愿背负着才尽的名声,也要在乱世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单单是他的这种慧眼识英主的本事,便无人能及。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9/13379.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