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古文译读 满江红·齐山绣春台 吴潜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此首写词人追忆十二年前登齐山的少年狂兴。开头三句点出追忆。“双脚”二句勾勒少年登山的狂兴,出语新奇。“老去”二句转笔感慨,联想杜牧尚能神游千载,反映了词人的达观态度。以“空山冷”束拍,转入下片感国事。换头四句渲染登山远眺之景,“望中原”二句点出金寇盘踞。“勾蠡”_二句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与石勒、苻坚政权短命作对比,期望效法越王勾践,表达对国事的关心。歇拍一问,寄慨深砀。全词慷慨而不消沉,悲愤而不衰飒,表现出一种悲壮豪放的风格。

满江红·齐山绣春台

宋代:吴潜

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双脚健、不烦筇杖,透岩穿岭。老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旧佳风景。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 

山之下,江流永。江之外,淮山暝。望中原何处,虎狼犹梗。勾蠡规模非浅近,石苻事业真俄顷。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十二年前曾经登上齐山绣春台顶,当时双脚稳健不用拐杖穿山越岭兴致撮浓,年老俸衰后狂荡豪放之气渐渐消失,虽然依旧面对着过去一样的美好风景,遥想当年杜牧之登齐山所作诗篇,千年之后还令人神驰心往,而今故人不见空山寂寂格外凄冷。

齐山之下,江水永远滚滚不停,江本岸边,淮山上残阳返照暮霭沉沉,遥望中原在哪里呢,虎狼般的敌人还盘踞其中,勾践范蠡破吴获胜长期准备决非浅近之力,谢安谢玄大破苻坚抓住时机顷刻成功,问宇宙中古往今来兴亡盛衰这是为什么呢,其中道理啊没有人能懂。

注释

齐山:在今安徽贵池县东。绣春台:在齐山顶上。

筇杖:竹杖。

透岩穿岭:穿山越岭。

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这两句是说,如果唐代杜牧在千载之下还来神游故地,将只见寂寞空山。

永:水流悠长。这两句是说齐山之下江水长流。

淮山:指淮水两岸的山。宋、金以淮水为界。暝:日暮。这两句是说江北淮山笼罩在暮色之中。

虎狼:喻敌人。梗:阻塞。这两句是说中原一带敌人还盘踞在那里。

勾蠡:指越王勾践和他的大臣范蠡。勾践曾大败于吴,屈服请和。此后他卧薪尝胆,并用范蠡、文种等整顿朝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攻灭吴国。这句是说勾践和范蠡的灭吴规划是长远之计。

石苻:指后赵石勒和前秦苻坚,他们在位时间都很短。俄顷:一会儿。这里暗以石苻喻金国。

宇宙:天地万物的总称。

参考资料:

1、唐圭璋.《唐宋词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版:第550页2、郭彦全编著,历代词今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09,第313页

题解

齐山,位于安徽贵池县(宋属池州)东南,据《齐山岩洞志》称:此山高虽不逾三十仞,周围不过十里,然有盖九华之秀,可与武夷、雁荡比类,故有“江南名山之胜”的称誉。绣春台,在齐山顶上。历代名人,至此多有题咏。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出师之前,屯兵池州,曾乘月夜登齐山翠微亭,并留下充满爱国豪情的诗章:“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啼催趁月明归。”吴潜昔日曾游此山。这次寻着自己昔日的游踪,再登此山,抚今追昔,浮想联翩。

鉴赏

词的上片写登临齐山的今昔之感。词起笔“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从昔日登此山写起,说明这次是旧地重游。昔日登山的情景怎样呢?即十二年前诗人凭着一股少年锐气,迈开轻健的双脚,不需借助竹杖,翻山越岭,直奔台顶,是何等的潇洒、豪放。这是诗人对昔日登临的深情回忆。“老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旧佳风景。”十二年后,旧地重游,风景依旧美好,而自己当年的狂放之气却逐渐消失了。当然“渐消”,还没有完全消失。但不难看出,诗人这时的心境是较为悲凉的。这样,又由眼前景而联想到曾登临此山赋诗抒怀的前辈:“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诗人看到眼前破碎的山河,严峻的现实,心境是悲凉的,再没有年轻时的“狂气”了;而且也没有杜牧那么超脱,所以当他想到如果杜牧在千载之下,还来神游故地,将只见寂寞空山。“空山冷”,是对国事日非的曲折反映,是诗人主观心境的感受,表现了一种深沉的失落感。

换头处紧承上片“空山冷”而来,写其居山而望。山下江水长流,山北淮山暝暝,中原一带仍然被敌人盘踞。“淮山”,指淮水两岸的山,宋、金以淮水为界。以江北淮山笼罩在暮色之中,暗喻中原沦陷区暗无天日,看出诗人对中原父老的深切同情。“望中原何处”,即何处望中原?作一提顿,引人注目。诗人站在绣春台上向北方金兵占领区一望,河山已有异样之感,究竟中原在哪里呢?弦外之音,中原土地,已非我有。“虎狼犹梗”,即中原一带敌人还盘踞着,以“虎狼”喻敌人,可见诗人对异族统治者为害中原的切齿痛恨。一个“犹”字,表明对长期丧失国土的无比痛惜。面对眼前“虎狼犹梗”的现实情景,诗人借古喻今,提出自己的主张:“勾蠡规模非浅近,石苻事业真俄顷。”“勾蠡”,指越王勾践和他的大臣范蠡。勾践曾大败于吴,屈服请和。此后他卧薪尝胆,并用范蠡、文种等整顿朝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攻灭吴国。勾践复国灭吴,皆因有长期计划,故曰“非浅近”。“石苻”,指五胡十六国时的后赵石勒和前秦苻坚。他们在位时间都很短,故曰“真俄顷”。这里暗以石苻喻金国,认为金的统治不会长久。诗人在这里一方面指出恢复中原须作长期努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只要发愤图强,收复失地是完全能做到的。这反映出诗人对国事的关心和他卓越的政治见解。但可惜的是诗人晚年受谗被贬,只能发出济时忧国的慨叹:“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古往今来,天地万物兴亡盛衰的道理,又有谁能理解呢?全词以“无人省”作结,颇耐人寻味。

此首写词人追忆十二年前登齐山的少年狂兴。开头三句点出追忆。“双脚”二句勾勒少年登山的狂兴,出语新奇。“老去”二句转笔感慨,联想杜牧尚能神游千载,反映了词人的达观态度。以“空山冷”束拍,转入下片感国事。换头四句渲染登山远眺之景,“望中原”二句点出金寇盘踞。“勾蠡”_二句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与石勒、苻坚政权短命作对比,期望效法越王勾践,表达对国事的关心。歇拍一问,寄慨深砀。全词慷慨而不消沉,悲愤而不衰飒,表现出一种悲壮豪放的风格。

相关阅读

南宋一代名相,抗倭第一人——吴潜

吴潜(1195年—1262年)字毅夫,号履斋,原籍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出生于浙江德清新市镇。

南宋后期名臣,诗人。秘阁修撰吴柔胜第四子,参知政事吴渊之弟。

抗倭第一人

唐宋时期,海上的贸易渐渐兴起,日本、高丽的商人远航来到中国,与沿海城市做起了生意。

这块大肥肉自然也被海盗盯上,尤其到了南宋后期,海盗越来越猖獗,这些海盗一些来自日本,即倭寇。他们在东南烧杀强掳后,逃回茫茫大海,地方政府束手无策。

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吴潜被朝廷任命为沿海置制大使,镇守庆元(今宁波市)。庆元是南宋重要的军事重地,吴潜订立了“义船法”,其中包括:

1、广泛征集民间船舶充作战船。瑞安、永嘉、乐清、平阳4县被征5080艘民船。

2、下令沿海各县,分别选出有财力的人,联合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定期组织船队下海巡视。

3、设定水军的“海上十二铺”,也就是在沿海各地建成十二个军事堡垒,构成一个海上防御长城。

这种“军民一家”的联防,明朝冯梦龙给予很高评价:

“海上如此联络布置,使鲸波蛟穴之地,如在几席,呼吸相通,何寇之敢乘?”

因此,吴潜成了中国最早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离任时,百姓匍匐挽留,热泪相送。

除此之外,吴潜还是著名的水利专家。

在浙江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它山旁,樟溪出口处,有一项水利工程——它(tuō)山堰,为唐代太和七年(833年)所建。

吴潜担任浙东制置使时,修洪水湾塘三坝,成为它山堰的重要配套工程,另外修了大西坝、北郭碶、澄浪堰等。这些13世纪的水利工程,有的至今还在发挥作用,惠泽万民,造福后人。

有名的词人

吴潜是南宋有名的词人,属苏、辛豪放一派,送别好友李珙时,曾写下《满江红 送李御带珙》: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拚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词中先问他为什么辞官,然后写辞官后的逍遥生活。

遨游江海固然自在,其实是无奈之举,吴潜为他的遭遇感到无比痛心。“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万千感慨欲喷薄而出,无限苦闷又郁结心头。

吴潜高中状元之时,北方的蒙古崛起。吴潜中了状元16年后,1234年,蒙古和宋南北夹击,灭了金国。可是南宋来不及庆祝,发现蒙古大军已对南方虎视眈眈。

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兵分三路攻宋,大汗蒙哥亲自率军进攻四川,弟弟忽必烈进攻鄂州(今武汉),另一路由云南入广西进攻湖南。

这一年,65岁的吴潜被任命为左丞相兼枢密使,军政一把抓,类似于“国务院总理兼军委主席”。

然而高处不胜寒,吴潜不知不觉得罪了两个人。

第一,得罪贾似道。贾似道生于1213年,比吴潜小18岁,26岁时考中进士,比吴潜中状元时晚了21年。贾似道的姐姐是宋理宗的贵妃,所以在仕途上一帆风顺。面对蒙古的进攻,贾似道主张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海),其实就是逃跑。

吴潜面见理宗,泣血陈词。宋理宗权衡再三,采纳了吴潜的意见。随后,拜贾似道为右丞相,率军救援鄂州。

贾似道根本不会打仗,但人算不如天算,大汗蒙哥突然死了。忽必烈回国争夺汗位,贾似道趁机和蒙古签订和约。

随后,贾似道夸大战功,向理宗报告:各路军队大胜,社稷转危为安。宋理宗喜出望外,赐贾似道卫国公与少师。

在贾似道看来,这次出征鄂州,是吴潜暗中捣鬼,撺掇理宗让他去的,目的是借刀杀人。贾似道决定报复。

第二,得罪了宋理宗。宋理宗是南宋的第五代皇帝,而他能登皇位太幸运,如买彩票中了大奖。他原来叫赵与莒,有个亲弟弟叫赵与芮,出生在绍兴府。虽然是皇族赵氏后人,但由于旁支,已经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

南宋第四代皇帝是宋宁宗,有8个亲生儿子,全部夭折,于是命令宰相史弥远到宗室中寻找人品好的继承皇位。

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史弥远的幕僚余天锡遇到赵与莒,带到临安,史弥远见到后非常满意,改名赵贵诚。在史弥远的运作下,赵贵诚登上皇位,又改名赵昀。

世事轮回,宋理宗遇到了前任相同的难题,曾有儿子,但夭折了。

宋理宗本来根基就浅薄,没有强大的政治背景,一生几乎被史弥远控制。他觉得最可靠的人就是亲弟弟赵与芮,一直在培养他的政治势力。

理宗为了让皇室权力不旁落,不论从感情上,还是血缘上,都想选择赵与芮唯一的儿子为太子,即忠王赵禥。

但赵禥从小就是个弱智,生活不能自理,当然遭到大臣的反对。

吴潜密奏理宗:“臣无弥远之才,忠王无陛下之福”。意思是,我没有史弥远的才能,忠王也没有您的福分。这一句成了他的催命符。

贾似道派手下搜集各种黑材料,诬告他谋反。67岁的吴潜被罢相,贬到广东潮州做地方官,再贬到荒僻的循州(今广东省惠阳县)。贾似道同时指派亲信刘宗申到循州做地方长官,寻找机会下手。

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朝廷下诏:吴潜党人,永不录用。

五月的一天,刘宗申假意设宴为吴潜庆生。吴潜参加宴会回去后就感不适,预感将死,说:“吾将逝矣,夜必雷风大作。”果然雷风大作,吴潜当天去世,享年68岁。

南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即吴潜去世的13年后,贾似道兵败,也被贬到了循州,监送他上路的是县尉郑虎臣。

到一古寺中,壁上有吴潜的题字,郑虎臣问贾似道:“吴丞相何以至此?”贾似道不能回答。郑虎臣多次要贾似道自杀,贾不肯,郑虎臣气愤不过,将他勒死。

同年,朝廷给吴潜平反,追复原官,第二年特赠少师。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10/20034.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