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国学赏析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诗经》,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要把文学看成流连光景、消遣闲情的东西。历代民歌是它的嫡传,从汉魏乐府直到近代歌谣都深刻体现了这种精神,它们一直是人民手中最锐利的战斗武器。历代进步文人在创作中倡导"比兴"、"风雅",实质上也就是倡导《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特别是当他们反对文坛上形式主义倾向时,常常以恢复风雅相号召。唐初陈子昂在诗歌革新运动中就是以"风雅不作"、"兴寄都绝"批判齐梁间诗的"采丽竞繁";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也以"别裁伪亲风雅"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也以"风雅"、"比兴"为标准,批评了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说它们"不过是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同时,他又总结了魏晋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要求,这正是《诗经》现实主义的进一步发扬。

《诗经》还以鲜明的事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真正的诗歌首先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它有力地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去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从而使他们的创作增加了新的血液,有了新的进展。在文学史上由于作家们向民歌学习,常常形成一个时代文学的革新,形成一个时代文学创作的高潮,魏晋五言诗的发展,唐代诗歌的繁荣,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由诗到词,由词到曲的文体转变,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诗经》对后代文学也有影响不好的一面。它的不少雅诗和颂诗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庙堂文学和宫庭文学,后世封建文人正是把这些继承下来,用以歌颂统治阶级的文治、武功和祖先的"圣明",成为他们献媚求宠的手段,历代礼乐志中所载的郊庙歌、燕射歌,以及虚夸的赋、颂、铭、诔等都是这一类作品。

由于《诗经》内容十分复杂,加上从汉代以来被定为儒家经典,历代经学家并作了种种歪曲的解释,《诗经》的真正面目被掩盖了,几乎完全变成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厚人伦"、"美教化"的说教工具。但人民和历代的进步文人并没有完全被统治阶级散布的烟雾所迷惑,他们能够了解《诗经》的真正价值,继承并发扬它的传统,使诗歌成为自己的战斗武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在文学史上永远闪烁着不灭的光辉!

战国时期出现了多位文学创作者,编写出了大量的经典文学著作

史学著作《左传》是一部编年体春秋史,亦称《春秋左传》。旧传是春秋时鲁国人左丘明所撰。近人多认为是战国初年以《春秋》为纲,博采各国史料编成的。《左传》的纪事编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与《春秋》相同;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63年),比《春秋》多出17年,其叙事直到惊公十四年(前453年)。

本书对东周王室和各主要诸候国的盛衰兴亡,对春秋时代的重要政治和军事活动,都有比较具体的记载。此外,还保存了一些夏、商、西周的事迹和传说。文章也很优美,刻画人物细致生动,实为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史学名著,是研究春秋史最重要的文献史料。常见的注释本,有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编年体的官史,因原本写于竹简而得名。

该书久埋地下,直到公元279年汲郡人盗发魏襄王墓时才被发现。记有上起夏代下迄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的历史。可惜此书到宋代已经散失,现在所看到的是王国维编成的《古本竹书纪年辑校》和范祥雍的《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这是研究古代史的重要资料,可校正《史记》所载战国史事年代的错误。《战国策》是一部关于战国时代纵横家游说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编,也有些战国史事的记载,分国编辑,是战国时代最基本的史料。但其中夹杂有游说之土的拟说、拟作,不尽可信。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战国纵横家书》,可订正《战国策》中的部分错误。诸子散文战国时代的诸子差不多都是优秀的散文家。他们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思想开阔,语言丰富,文辞多采,议论风生。其中以孟、庄、荀、韩四家文学价值最高。孟子的议论语言犀利,善于辩论;庄子的文章汪洋态肆,想像丰富;荀子的文章气势磅,说理透晰韩非的文章峻销尖刻,锋芒毕露。诸子都善于用寓言故事阑明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如《庄子》中用河伯“望洋兴叹”的故事;讽刺见识少而又自高自大的人:《韩非子》中引用“守株待免”的故事,讽刺政治上的保守派,文笔生动活泼,很有说服力屈原和楚辞诗歌在战国时代有重大的成就。

楚国的诗人,吸收了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了古代神话和传说,创造出了新体诗一一“楚辞”。按宋人黄伯思的解释,因为“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楚辞的出现,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格式,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形式活泼多样,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筒幅和容量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任意扩充。伟大诗人屈原,是楚辞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原(前340~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国的贵族。他生在楚国由强大走向破败的时期。

起初他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官至左徒,是国王左右的近臣,参与国家政今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屈原鉴于秦国对楚国的威胁而产生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是,上官大夫新尚和怀王宠妃郑補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硫远了屈原。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四死在秦国。继位的顷襄王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屈原继续受到谗毁、迫害,并一再遭到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国的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的郢都。

屈原当时已经62岁,他对楚国的前途深感绝望,就在这一年的五月初五,跳进泪罗江自杀了。屈原的政治生活虽然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产。他那和黑暗势力作斗争的遭遇,特别是长期的流放生活,使他有机会了解、体验人民的疾苦,充分吸收民歌的营养,创作了《离骚》、《天问》等20多篇不朽的诗篇。《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全诗共有373句,2490字,是我国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诗。前半部分是现实的叙述,写他改良政治的理想,黑暗势力对他的陷害,以及他坚持自己理想的坚强信念。

后半部分织入了许多奇特的幻想。他把风、雨、雷、电、云、月,作为他的侍从、御者、卫士,使凤凰和龙替他拉车子;让他在天空中驰骋,上天下地去追求他所理想的对象,结果是失望了。诗人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糅成一体,编织成为瑰丽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赞屈原:“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天问》是一篇奇特的长诗。这是屈原在放逐以后,忧郁彷徨,精神上起了激烈的动荡,旧信仰完全崩溃,因此对于自然现象、古代遗闻、宗教信仰以及对社会的传统思想都产生了怀疑,从而发出种种疑问。

通过提问,诗人尽情宣泄了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和苦闷。屈原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大的影响,他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guoxueshangxi/201909/15377.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