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 赏析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

唐代: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韵译

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散译

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注释

鹿门:山名,在襄阳。

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喧:吵闹。

余:我。

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参考资料:

1、余恕诚.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8-292、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130-1313、杨永胜.唐诗宋词元曲大鉴赏:外文出版社,2012:264、吴兆基.唐诗三百首:三秦出版社,2007:535、聂巧平.崇文国学经典文库·唐诗三百首:崇文书局,2012:42-43

赏析

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第三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最后二句,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孟浩然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年少不懂孟浩然 再读懂时已惘然

作者:薇薇一笑很倾城

古时襄阳,一江春水环绕,消解了马蹄声声剑气流光,于是文人名士聚此纵情山水,饮酒作诗,这城池好生热闹。

杜甫仰慕李白,追随他来了襄阳,而李白来此,也是为了追随他心中“世间最风流潇洒之人。”

还有了那首广为流传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让李白如此倾心的,正是被称为“诗隐”的孟浩然,他的一生除了赴京应试和江南漫游外,几乎所有的时光都在襄阳度过。

他在这里怀梦,会友,最终在这里隐居,陨落。

孟浩然和好友王维一道,并称为盛唐最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直到现在,稚嫩小儿也能随意盘上几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他看似怡然自得地描绘了一幅幅诗气氤氲的山水图,却始终勾勒不出心中雄壮的江山梦。

唐永昌元年,湖北襄南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喜得一子。

这家主事孟老爷认定小儿是孟子后代,遂引用孟子名言来给儿子冠名——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浩然是也。

自年少起,孟浩然便与弟弟一起习字、学剑,襄阳岘山脚下,读书养志。

除了四书五经,他最喜欢的便是《陶渊明集》,兴许应了陶公那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每每读累,孟浩然便走出书房,跑进山峰之中,陶醉山林,在此养成天然之气。

十七岁的孟浩然正当年,所有人都认为他可以在朝廷谋得一官半职,但他却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文不为仕!

他拒绝参加任何科举考试,只因为在这个少年心中,当朝皇帝唐睿宗的位子做的名不正言不顺,家族恶斗让他拿了大权,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无法让他臣服。

从此,孟浩然和望子成龙的父亲展开了几年的抗争。

20岁时,他和弟弟划船渡过汉江,到对面的鹿门山游玩,孟浩然素来崇拜的庞德公,东汉末年就隐居在这里。

在鹿门山的山水之间,他感慨于隐士遗迹尚存,但隐士的高风亮节已相去邈远,便作诗《登鹿门山》留下无限眷恋。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

沙禽近方识,浦树遥莫辨。

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

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20岁的孟浩然和鹿门山一见如故,家人每日逼迫他赶考,他便索性离家出走,在鹿门山住下。

那时他只以为,这是人生的一次小憩地,他不会想到,这座山宇,是他日后颓丧时的庇护所,也是他壮思隐匿飘渺人间的归宿。

情窦初开的少年,就是在此时,遇到了一位美丽动人,身世凄惨的姑娘。

虽已离家出走,可婚姻大事还是要父母成全,作为一个吃穿不愁的“豪门公子”,他自知,老父亲不会应允这门亲事,便直接跑到女孩儿家里与她拜堂成亲。孟老爷脾气倔强,即使是生米煮成了熟饭,也坚决不让儿子媳妇进门。

直到孟老爷临死,都未曾谅解自己的儿子,二十岁离家到二十六岁父亲病逝,父子俩只见过一面。

父亲的死让孟浩然幡然醒悟,子欲养而亲不在,他在父亲遗体前起誓,一定要某得官职,光宗耀祖。

此时唐玄宗李隆基已经即位,大唐进入开元盛世,万邦来朝,生机勃勃。在当时,漫游交友、寻求机会是盛行的文人风气,孟浩然决定先走出襄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他仍记得自己定誓,不考科举,于是便决定曲线救国,通过交友寻人举荐。

不过孟浩然并不功利,他用了八年的时间漫游吴越,在此期间,他结识落魄的文人、被贬谪的官员、酒家老板小二,世间处处有人情。

他从未停下过写诗,他将对友人的真心实意都落于笔下。

送别去江南的朋友,他写下“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去拜访不幸被贬官的朋友,他也为友人感到不平和感伤:“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孟浩然对朋友情深意重,但自己的做官之路却走得并不顺利。于是他在洞庭湖边写了一封“求职信”呈递给丞相张九龄。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干谒诗大气磅礴,烟波浩渺,仿若他自己的仕途之路,波涛汹涌,却是他不灭的壮阔雄心。虽是干谒,却顶天立地,守着一身浩然正气。

张丞相被孟浩然的才情打动,将他引荐给皇上,但是玄宗却并没有看上孟浩然的才华,这一次举荐便以失败告终。

孟浩然沮丧至极,但他并没有放弃。

因得知几代皇帝重视的著名道士司马承祯住在天台上,他便决定再次前往一试。可当他来到天台山的时候,司马承祯缺又前往洛阳去了。

这可能就是宿命吧,无奈之下,孟浩然选择留在江南等待,这一等,竟是三年。

这一日,孟浩然在建德江上羁旅夜泊,处于这广袤宁静的天地中,他忽然想起了他的故乡襄阳,他的隐秘之地鹿门山。那里没有官场,没有执迷,他不需要被评断,清风朗月,他独自欣赏,空谷无声,他心无凄凄。

他坐在船头,思虑万千,看不到前方的岸,也回不了来时的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一夜后,孟君终下决定:回家考科举!

人本没有固定要走的路,又为何有固定封死的路。所谓全力以赴,便是走遍所有的路,即使未果,那么最终,人也会得到安宁。

开元十六年冬,四十岁的孟浩然再次离开襄阳,前往京都,准备赴考。

在京都,他做下“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等名句,被众文人钦服,名满长安。

然而这一次,孟浩然竟因孤注一掷,压力太大,科举落第了。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不过,此行之中,孟浩然遇到了一位志趣相投,同样爱读陶渊明,向往田园生活的朋友,此人便是大隐于朝的王维。

若不是王维,孟浩然应该不会想到,自己如此坎坷的求仕之路上,居然幸得面见圣上。

一日,王维把孟浩然请进官衙内闲谈,恰巧玄宗亲临,这可是大好机会,王维借请罪之机,向皇上推荐:“这是襄阳孟浩然,我的朋友。”

玄宗早已听说过孟浩然诗名,欣喜说到,“快戴帽上前,吟诗来听。”结果孟浩然却非常不识时务地念起“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玄宗霎时不快,你不得功名,是时运,却要怪罪于我?于是玄宗口谕孟浩然终身不得录用。

这一事后,孟浩然终于放下了心中的重担,也许归隐山林,才是心底之所想。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

别王维后,孟浩然一身轻松,再揽吴越风光,这一次他终于可以心无杂念于山水间,与江湖好友们笑看风云话家常。

结束这段游历,他就要真正回到鹿门山,去做他的快乐农夫了。

这时,孟浩然已经51岁了。

回到鹿门山的日子清闲自在,他常去农庄老友家做客,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举杯饮酒,心旷神怡。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然而,这样的日子只过了一年,便来祸事。

一日,好友王昌龄从边塞贬官路过襄阳来做客。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却因这次纵情宴饮,食鲜疾发,不幸逝世。

朋友闻讯均泪流,王维作诗:“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孟浩然一生求官不得,一世布衣百姓。

越是寻觅,越是不可得,只有这“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的家乡,才是他的乐土。

山水塑造了孟浩然的感性,也最终召回了这个失意落魄的游子。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走过那些路,才知道哪里是归途,顺其自然,便是自然教会我们的真理。

走过那些路,才知道哪里是归途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7/9199.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