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渡辽水 赏析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死的尚有“白骨”“归咸阳”,活着的只能隔着辽水空望家乡。他们只能期望有一天战死沙场后,自己的遗骸能够被幸运地送回长安。远征战士的悲哀,在这字里行间表现得很浓烈。

渡辽水

唐代:王建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离开咸阳,此去辽水漫漫五千里,还未出门父母就已知道此去将隔海茫茫,今生很难再次相聚。临出门时母亲又为我重新做了几件衣裳,好像怕我有去无回,万一死在路途中没有干净的衣服可以殓葬。也有征人牺牲被送回咸阳,军中长官呈请皇上让烈士本乡的人充任征戍。想想自己真是可怜,身在外时将再没有回来的日期,为此心里无限伤感,茫然驻马停在辽水之边。

注释

如:动词,去。

咸阳:古都城。

营家:军中的长官。

题:上奏呈请。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渡过辽水,此时离开咸阳足有五千来里。

出征的时候父母就已知道今生很难再次相聚,便让我重新穿好衣裳,好像是伤悼我去送死一般。

打仗时还有士兵战死后尸骨被送回咸阳的,这些坟墓的碑石上都刻出了各人的家乡。

活着的战士知道应该不会有渡河归家的那一天了,只能在辽水边驻马回望远在天边的家乡。

注释

⑴辽水:指大小辽河,源出吉林和内蒙古,流经辽宁入海。

⑵咸阳:古都邑名,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二十里。

⑶如:动词,去。重:一作“里”,一作“裹”。

⑷营家:军中的长官。一作“茔冢”,即坟墓。

⑸题:上奏呈请。

⑹回渡:一作“渡辽”。

⑺驻马:停住了马。傍:同“旁”。

参考资料: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28页2、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748页

简析

王建在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曾在幽燕一带度过了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对边疆战士的生活极为熟悉,十分同情他们的痛苦,这首诗便揭露了唐王朝远征高丽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这两句写出征的战士背井离乡,长途征战。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隔生”之感、“送死”之别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对外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父母与儿子、妻子与丈夫、小孩与父亲的生离死别,正是源于统治者的这些对外侵略战争。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一作‘茔冢’)各与题本乡。”这两句体现了远征之人的思乡之情,即使死了也不忘家乡,希望落叶归根。句中的“白骨”与“茔冢”都是战争留下的凄凉的遗物,是残酷战争的见证。凄凉的遗物与思乡之情融汇在一起,让人伤感莫名,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控诉与愤慨。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死的尚有“白骨”“归咸阳”,活着的只能隔着辽水空望家乡。他们只能期望有一天战死沙场后,自己的遗骸能够被幸运地送回长安。远征战士的悲哀,在这字里行间表现得很浓烈。

此诗笔力遒劲,意境苍凉,读来令人心摧骨折、肝肠欲绝。

王建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其诗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

名篇如《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渡辽水》、《田家留客》、《望夫石》等。他又以“宫词”知名。他的“宫词”百首,突破前人抒写宫怨的窠臼,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描写唐代宫中风物和宫廷生活,是研究唐代宫廷的重要材料。其五、七言近体中,有些征戍迁谪、行旅离别、幽居宦况之作,情思感人,但杂有消极颓废思想。他的绝句则清新婉约。还写过《宫中三台》、《江南三台》等小令,为中唐文人词的重要作者之一。今存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本及《宫词》1卷。

唐朝诗人王建,我们去寻找一盏灯,用它照亮一个诗词的世界

有的人会问:读那么多的诗歌有什么用呢?我通常会这样回答:“我们不要抱有一种功利的心去学习中华优秀的文化。读诗,是一种情趣。读诗,是一种自我修养的体现。读诗,虽然不能在短时间内给我们带来丰厚的收获,但是它带来的长久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问这种问题的人往往都是读诗读得太少,想的太多。你只需要以一种坚持不懈的态度去读诗就可以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它会给你一个完美的答案。所以我们所寻找的这一盏灯,就是王建,通过他的诗歌来走向诗歌的世界,在诗歌中品味生活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酸甜苦辣。

王建,他曾经在河北求学,在古代的时候,能够学习是非常不容易的。人们都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像王建这样的大诗人,他们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一般都要去别的地方求学,不像现在我们都有互联网,想学什么,在网上搜索一下就会出现视频,我们在家就可以学习。他学成之后,就辗转于各地开始做官。我感觉做官也是需要靠运气的,如果你有贵人相帮,那么你的官路将非常的顺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好运气。王建也没有赶上这样的好运气,所以他一直在做比较的的职位。

王建的诗歌大部分都是以客观的角度来写社会上的百姓生活。比如他写的拖船工人《水夫谣》:他们从小到大都生长在水边过着辛苦的生活,当地做官的人让他们开始做渡船的工作,这样渡船的日子非常的辛苦,轻松快乐的时间非常的少。他们每天在船中休息,在沙子中行走,就像是海鸟一样。有时候遇到逆风,也不能休息,只能迎着风前进,往前看是千里迢迢的水路。有时候遇到大雨或者是大雪,他们也要受到别人的驱赶,不能够休息,还要继续的赶路,这些渡船的工人们披着短短的蓑衣,忍受着寒冷和湿衣服,这种寒冷的痛苦就像是后脚跟被冻裂一样。终于等到天亮了,但是这种辛苦只能埋藏在心中,无处向人诉说,大家还是齐心协力的把船从渡口牵出来。这些拖船工人大部分只有一间茅房,过着清贫的生活。

但是他们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父母,去其他的地方谋求更好的发展。诗歌的最后诗人自然发出了我希望能够把这水变成稻田,让这些水夫能够过上好日子。王建具体细致的描写了纤夫们的工作状态,同时又说了他们不愿意离开家乡到远方去生活。

王建将百姓们的淳朴真挚的内在品质生动的表现出来。王建还有一首《田家行》,也是描写百姓们的生活,诗中是这样说的:青年人唱着欢乐的歌,女孩子们露出欢乐的容颜,五月份,虽然空气有一些热,但是吹着麦风也是比较清爽的,家家户户发出织布的声音,外面的野蚕结成了茧,但是没有人拿取,在夜里,它们都变成了秋天的蛾子。终于到了麦子长熟的季节,希望今年的赋税不要太重,就可以不用到城里,把家里的黄牛卖掉。

无论家里的衣服和粮食有多少,只要不看到做官的人就非常开心。这首诗写出了农家生活的快乐和哀愁,快乐是源于劳作后有丰厚的收获,哀愁的是这些收获不能够为自己享用。这首诗的末尾写出了乐观的态度,但其实更能够表现出农夫们内心的痛苦。王建描写民情风俗的诗歌更加有特色,如《新嫁娘词三首》,依次写了新郎的提亲的场景,新娘的出嫁,以及新娘入门,邻居家还有一些不认识的人,来到新娘家门前,新郎带来了非常多的东西,床上都堆满了,新郎来到门口,这些人都争先恐后的向新郎要红包。

今天是新娘出嫁的日子,两边的大门都贴上新的的对联,旁边的侍从们都准备着迎接新娘,我赶快让新郎拿着草垫,新郎新娘相拜成亲,三天后,新娘开始下厨,洗手开始做汤,虽然不知道小姑喜欢吃什么,那还是先让小姑尝尝味道。王健非常细致地描写了当地结婚的风俗,非常有生活的气息。王建也描写过一幅非常美丽的江南水乡图,还有一些关于宫中事情的诗,所叙述的都是实情,所以他的诗歌资料价值非常高。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8/10510.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