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田家行 赏析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王建这首乐府体诗歌,对残酷的封建压迫作了无情的揭露。仲夏时节,农民麦、茧喜获丰收,却被官府劫一空,无法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只能过着“衣食无厚薄”的悲惨生活。这首诗所反映的事实,应是中唐时期整个农民生活的缩影,相当具有典型性。全诗四换韵脚。依照韵脚的转换,诗可分为四个层次。

田家行

唐代: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乡间农家欢欣鼓舞,喜乐自得,平日的愁怨一洗而空,连话语的音调也与平常不同。炎炎夏日,麦浪滚滚,夏粮丰收了。夏茧也丰收了,檐头缲车索索作响,野蚕作茧无人收取,只得自生自灭。一派丰收之景,但麦打成粮,蚕茧织成绢丝,乡民却无法自己享受这些劳动成果,而不得不把粮、绢的大部分送给官家缴纳赋税。在这丰收的年景里,他们并不指望打下的粮食自己吃,织好的绢自己穿,只指望能免除到城里卖黄犊,以缴纳官府的横敛就行了。乡民们说自家并不计较是否吃得好穿得好,认为只要不进县衙门吃官司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注释

男声欣欣女颜悦:此句运用了互文手法,不可解为只有男子才欢欣地喊叫,只有女子脸上才露出了笑容。其实无论男女,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容颜,都显露出喜乐自得的样子。

檐头:原指屋檐的边沿,此处应指屋檐下。缲车:即“缫车”,缫丝用的器具。

轴:此处指织绢的机轴。

黄犊:指小牛。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男人们的话语里充满了喜悦,女人们的脸上也洋溢着笑容,家家户户再也没有怨言,说的话也和往常不一样了。

虽然五月天气炎热,此时的麦风却给人以清凉的感觉。在村中的屋檐下,妇女们正忙着用缲车缫丝,缲车上发出一阵阵倾细的声音。

家蚕丰收,野蚕做的茧再也没有人来收取,于是这些茧在树上就变成了秋蛾,在树叶间扑扑地飞舞着。

麦子收割以后一筐一筐地堆放在麦场上,绢布织成后一匹一匹地缠在轴上,农民们可以确认今年的收成已足够缴纳官府的赋税了。

不指望还有入口的粮食,也不指望还有绢布剩下来做件衣服穿在身上,只是暂且可以免除去前往城中卖掉自己的小黄牛了。

农民家庭的衣食实在谈不上什么好与坏,只要家里人不被捉进县衙门,便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了。

注释

⑴欣欣:欢喜的样子。颜悦:脸上含笑。

⑵别:特别,例外。

⑶麦风:麦熟时的风,南风。

⑷索索:缫丝声。缲(sāo)车:也作“缫车”,抽丝的器具,因有轮旋转抽丝,故名。

⑸扑扑:象声词。此句是说野蚕无人要(因家蚕丰收)而在树上化为秋蛾。

⑹的知:确切知道。输:交纳赋税。

⑺望:一作“愿”。

⑻犊(dú):小牛,泛指耕牛。

⑼无厚薄:讲求不了好坏。

⑽县门:县衙门。

参考资料: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24

赏析

王建这首乐府体诗歌,对残酷的封建压迫作了无情的揭露。仲夏时节,农民麦、茧喜获丰收,却被官府劫一空,无法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只能过着“衣食无厚薄”的悲惨生活。这首诗所反映的事实,应是中唐时期整个农民生活的缩影,相当具有典型性。全诗四换韵脚。依照韵脚的转换,诗可分为四个层次。

前两句为第一层,直接描写乡间农民的精神面貌:“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这两句写平日寡欢少乐、愁眉苦脸的男男女女因为收成好而欣喜万分,说话也温和悦人。首句使用了互文手法,不可解为只有男子才欢欣地喊叫,只有女子脸上才露出了笑容。其实无论是男是女,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容颜,都显露出喜乐自得的样子,平日的愁怨一洗而空,连话语的音调也与平常不同。先写农家喜乐自得,而后再写喜乐自得之因,由此造成悬念,引发读者阅读下去的兴趣。

三、四、五、六这四句为第二层。这层以具体形象暗示农家喜乐之因,是因为夏粮、夏茧丰收,有了一个好收成。“五月”二句,写织妇因为喜悦,面对五月艳阳,也觉麦香中的热风清凉宜人,在缲丝车上细致认真快乐地抽丝织素。五月麦风清,写夏粮丰收;檐头缲车索索作响,写夏茧丰收。为了突出农家夏茧之多,诗人又从侧面下笔:“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这两句写家蚕丰收,野蚕无人也无暇顾及,以至野蚕化蛾,在桑叶上飞来飞去。野蚕作茧无人收取,自生自灭,可见夏茧的确获得大丰收,完全足够抽丝织绢之需。在这一层次里,作者一写收麦,一写缲丝,抓住人类生活最基本的衣食温饱落笔,突出丰收的景象,使一、二句写农家喜悦有了好的注脚。后面三句:“麦收上场绢在轴”,“不望入口复上身”,“田家衣食无厚薄”,也都紧紧围绕衣食温饱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反映现实的焦点突出集中。

七、八、九、十这四句为第三层。这层写官家对农民巧立名目的盘剥,感情则由喜转悲,形成一个大的波澜,既显出文势跌宕之美,又增强了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度。“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写麦、茧丰收的结果。“轴”,指织绢的机轴。丰收,本来应该给田家带来丰衣足食的生活,事实却非如此。麦打成粮,蚕茧织成绢丝,农民却无法自己享受这些劳动成果,而不得不把粮、绢的大部分送给官家缴纳赋税。“的知”一句为神来之笔。这句诗把农民一次次缴纳苛捐杂税,但不知是否还有新的赋税要缴的心理,刻画得维妙维肖。“不望”两句,更为沉痛。农民在丰收的年景里,并不指望打下的粮食自己吃,织好的绢自己穿,只指望能免除到城里卖黄犊,以缴纳横敛之灾就行了。那么,农民自己吃什么,穿什么,是可以想见的。这种对农民丰年却衣食无着的客观表现,有力地控诉了中唐时期的黑暗现实。

最后两句为第四层。这两句借农民之口,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但这种揭露,不是出自声泪俱下的直接的声讨,而是通过平淡的甚至略带幽默的语言,让读者思而得之。农民说自家并不计较是否吃得好穿得好,认为只要不进县衙门吃官司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这种以不因横征暴敛而吃官司为幸福的幸福观,恰恰从另一个角度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凶残。

此诗在构思农家苦这一题材时,颇具特色。在一般的作品中,作者在表现封建剥削对人民的压榨时,多是正面描状农民生活的困苦。这首诗则不然。《田家行》向读者描绘的是小麦、蚕茧丰收,农民欣喜欢乐的场面。但丰收的结果,并不是生活的改善,而是受到更重的盘剥,生活依然悲惨,无法避开不幸的命运。这种遭遇,不是一家一户偶然遇到天灾人祸所碰到的困苦,而是概括了封建时代千千万万农民的共同遭遇,如此选材,相当具有典型性和概括性。

在表现方法上,古乐府多叙事,《田家行》则选取农家生活的两个断面,一是麦、茧丰收,一是粮、绢大部输官,把这两个断面加以对比。这对揭示农家苦这一主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诗纯用赋体直陈其事,语言质朴无华,通俗流畅、凝炼精警,于平易中见深刻。

王建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其诗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

名篇如《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渡辽水》、《田家留客》、《望夫石》等。他又以“宫词”知名。他的“宫词”百首,突破前人抒写宫怨的窠臼,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描写唐代宫中风物和宫廷生活,是研究唐代宫廷的重要材料。其五、七言近体中,有些征戍迁谪、行旅离别、幽居宦况之作,情思感人,但杂有消极颓废思想。他的绝句则清新婉约。还写过《宫中三台》、《江南三台》等小令,为中唐文人词的重要作者之一。今存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本及《宫词》1卷。

唐朝诗人王建,我们去寻找一盏灯,用它照亮一个诗词的世界

有的人会问:读那么多的诗歌有什么用呢?我通常会这样回答:“我们不要抱有一种功利的心去学习中华优秀的文化。读诗,是一种情趣。读诗,是一种自我修养的体现。读诗,虽然不能在短时间内给我们带来丰厚的收获,但是它带来的长久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问这种问题的人往往都是读诗读得太少,想的太多。你只需要以一种坚持不懈的态度去读诗就可以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它会给你一个完美的答案。所以我们所寻找的这一盏灯,就是王建,通过他的诗歌来走向诗歌的世界,在诗歌中品味生活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酸甜苦辣。

王建,他曾经在河北求学,在古代的时候,能够学习是非常不容易的。人们都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像王建这样的大诗人,他们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一般都要去别的地方求学,不像现在我们都有互联网,想学什么,在网上搜索一下就会出现视频,我们在家就可以学习。他学成之后,就辗转于各地开始做官。我感觉做官也是需要靠运气的,如果你有贵人相帮,那么你的官路将非常的顺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好运气。王建也没有赶上这样的好运气,所以他一直在做比较的的职位。

王建的诗歌大部分都是以客观的角度来写社会上的百姓生活。比如他写的拖船工人《水夫谣》:他们从小到大都生长在水边过着辛苦的生活,当地做官的人让他们开始做渡船的工作,这样渡船的日子非常的辛苦,轻松快乐的时间非常的少。他们每天在船中休息,在沙子中行走,就像是海鸟一样。有时候遇到逆风,也不能休息,只能迎着风前进,往前看是千里迢迢的水路。有时候遇到大雨或者是大雪,他们也要受到别人的驱赶,不能够休息,还要继续的赶路,这些渡船的工人们披着短短的蓑衣,忍受着寒冷和湿衣服,这种寒冷的痛苦就像是后脚跟被冻裂一样。终于等到天亮了,但是这种辛苦只能埋藏在心中,无处向人诉说,大家还是齐心协力的把船从渡口牵出来。这些拖船工人大部分只有一间茅房,过着清贫的生活。

但是他们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父母,去其他的地方谋求更好的发展。诗歌的最后诗人自然发出了我希望能够把这水变成稻田,让这些水夫能够过上好日子。王建具体细致的描写了纤夫们的工作状态,同时又说了他们不愿意离开家乡到远方去生活。

王建将百姓们的淳朴真挚的内在品质生动的表现出来。王建还有一首《田家行》,也是描写百姓们的生活,诗中是这样说的:青年人唱着欢乐的歌,女孩子们露出欢乐的容颜,五月份,虽然空气有一些热,但是吹着麦风也是比较清爽的,家家户户发出织布的声音,外面的野蚕结成了茧,但是没有人拿取,在夜里,它们都变成了秋天的蛾子。终于到了麦子长熟的季节,希望今年的赋税不要太重,就可以不用到城里,把家里的黄牛卖掉。

无论家里的衣服和粮食有多少,只要不看到做官的人就非常开心。这首诗写出了农家生活的快乐和哀愁,快乐是源于劳作后有丰厚的收获,哀愁的是这些收获不能够为自己享用。这首诗的末尾写出了乐观的态度,但其实更能够表现出农夫们内心的痛苦。王建描写民情风俗的诗歌更加有特色,如《新嫁娘词三首》,依次写了新郎的提亲的场景,新娘的出嫁,以及新娘入门,邻居家还有一些不认识的人,来到新娘家门前,新郎带来了非常多的东西,床上都堆满了,新郎来到门口,这些人都争先恐后的向新郎要红包。

今天是新娘出嫁的日子,两边的大门都贴上新的的对联,旁边的侍从们都准备着迎接新娘,我赶快让新郎拿着草垫,新郎新娘相拜成亲,三天后,新娘开始下厨,洗手开始做汤,虽然不知道小姑喜欢吃什么,那还是先让小姑尝尝味道。王健非常细致地描写了当地结婚的风俗,非常有生活的气息。王建也描写过一幅非常美丽的江南水乡图,还有一些关于宫中事情的诗,所叙述的都是实情,所以他的诗歌资料价值非常高。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8/10505.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