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九曲棹歌 赏析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历史上认为朱熹无才无德主要就是因为一直流传着四件事。首先第一件就是朱熹跟一个官员争一个青楼的女子。民间流传的是朱熹喜欢那个女子,但是那个女子并不喜欢他,而且还跟另外一个朝廷的官员混在一起。于是朱熹就伺机报复,就在朝廷上指责那个官员。但是真正的历史并不是这样子的,朱熹是一个特别正直的人。他在有一次查官员贪污的时候就发现那个官员不太正常。

九曲棹歌

宋代:朱熹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

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三曲君看驾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

桑田海水兮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露碧毵。

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

林间有客无人识,矣乃声中万古心。

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

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

七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

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

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萦回。

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伟大的思想家朱熹,到底是怎样一个存在?

我想儒家这一学派除去孔子,最被大家熟知的应该就是朱熹了吧。朱熹在这一方面的造诣也是特别的高,他虽然生活在南宋时期,但是他的思想一直都影响着元明清三个朝代。朱熹的思想并没有比孔子差很远,虽然说觉悟不及孔子,但是在其他的思想家里,也还是数一数二的。我们对于孔子的评价,好像还没有什么不好的,一直以来都是他说什么我们都认为是对的。

但是历史上对于朱熹的评价就不是这样了,有人说他好,也有人说他不好。有人就认为朱熹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境界特别的高,但是也有人认为他无才无德。为什么差别会这么大呢?咱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历史上认为朱熹无才无德主要就是因为一直流传着四件事。首先第一件就是朱熹跟一个官员争一个青楼的女子。民间流传的是朱熹喜欢那个女子,但是那个女子并不喜欢他,而且还跟另外一个朝廷的官员混在一起。于是朱熹就伺机报复,就在朝廷上指责那个官员。但是真正的历史并不是这样子的,朱熹是一个特别正直的人。他在有一次查官员贪污的时候就发现那个官员不太正常。

于是他就把真实的情况上报给了皇上,这件事情把那个官员给逼急了。那个官员为了把他拉下去,就污蔑他跟那个青楼女子有关系,因为那个青楼女子喜欢的是自己而不是他,所以就用这件事情来报复自己。所以说事情的真相其实是这个样子的,很明显就算说朱熹这样一个大圣人喜欢青楼的一个女子,也是没有什么可信度的。

第二件事情就是朱熹对自己的母亲不好,舍不得给他母亲买吃的,给他母亲做饭的时候,用的都是不好的米。对于儒家来说,百善孝为先。肯定对自己的父亲母亲尽孝是应该的,如果自己作为儒家学派的一员,却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就真的太差劲了。但是也有历史书上面写的是他给他妈妈守陵守了六年。这个也不知道谁是真的,无从辨别,只是谣言一出,大众都被传言带偏了。

第三件就是朱熹爱上了武夷山的一个寡妇,但是小编觉得这种事情一听就特别的扯淡。没有什么可信度,难道人家的家乡在武夷山就会爱上武夷山的寡妇吗?当然不是这样子的,而且这件事情要真的跟传言说的一样,那他的名声早就坏了。

最后一件就更加的可笑了,在朱熹的儿子死了之后,他的儿媳妇又怀了孕,然后被人硬说是朱熹的。先不说是不是他的,就连他儿媳妇有没有怀孕都是个迷,更加别说是他的了,所以这些其实都是无稽之谈。

像朱熹这样的有名之士,肯定会有很多的流言蜚语,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择相信也可以选择不相信。但是如果有那种一看就特别荒谬的就没有必要相信了,而且像这种一直以来都是别人的榜样的宋代理学家,一般也不会做出什么出格过分的事情。

古人是如何读书的?朱熹给我们最佳读书方法,赶紧学起来

朱熹作为继孔子、孟子之后最杰出的儒学大师,其一生都在为教育事业奋斗。朱熹的弟子汇集朱熹关于读书的训导编订的“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为后世提供了诸多借鉴。

古人的读书之道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作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朱熹总结的《读书之要》,堪称读书方法之大成。其弟子根据《读书之要》,结合朱子平日有关读书的论述,整理汇集,终成著名的《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把读书法定为六条:曰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己体察,曰着紧用力,曰居敬持。

读书乃学者第二事。

读书是求学的第二件事,那么什么才是求学的第一件事呢?朱子随后提到我们读书是因为“未曾经历见许多”,圣人写书,是因为“经历见得许多”。这就告诉我们,求学最重要的是“经历”。从学习规律来看,学生最佳的学习方式是从生活中和经验中学习。但是个人的经历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所有知识都可以从自身的经历获得。此外,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越来越趋向于书本和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越来越像考试和背书的机器。面对这样的现实,对于不能改变整个社会评价标准的我们,可以改变对学生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去体验、去经历。

朱子说圣人能写出书来,主要就是因为“经历见得许多”。我们不能为了考试分数,剥夺了学生成为“圣人”的机会。

读书要吃透。

大凡看书,要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会,仍参诸解、传,说教通透,使道理与自家心相肯,方得。读书要自家道理浃洽透彻。

读书是一个从容不迫、自我求取和满足的过程,就好像江海浸泡,油膏滋润,经过一个缓慢的过程,心中的困难和疑惑都会冰雪消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学习道理,都是一个将外在的东西内化为个人思想的过程。“润物细无声”式的浸润会比“暴风骤雨”式的灌输好得多。学习知识,要有预习、学习、复习的过程,要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如果一味求快,那么不可能有好的效果。比如背唐诗,每天背5首、10首,不如每天背2首,剩下的时间复习巩固前一天所背诵的。这样学生才能记得牢,并且能获得成就感,学会坚持。

朱子认为:“圣贤之言,须常将来眼头过,口头转,心头运。”朱子的读书法,主要是针对儒家的经典所说的,因此他说如果看书看到和圣人的想法不一样的,就要对照自己反思改正,这就是假设书上总是对的,而自己总是错的。但是在知识爆炸,观念更新的时代,从书中读到和自己原有的知识、观念不同的内容,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应该鼓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大胆质疑书上的内容,通过探索和钻研,寻求真理。遇到问题时,既要反思,又要记得“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能单单盲从书本,也要有独立的思考,深入探索知识。

读书是一种休闲娱乐还是一种人生追求?

朱子说:“人言读书当从容玩味,此乃自怠之一说。若是读此书未晓道理,虽不可急迫,亦不放下,犹可也。”读书和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就要下工夫、出力气,这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每一个学生都有阅读偏好,有喜欢读小说的,有喜欢读散文的……从培养习惯的角度出发,要将学生的兴趣作为培养阅读习惯的动力,鼓励学生要么不读,读了就要认真读,不要让阅读过程变成一场走马观花的游戏。读小说,不要光看情节;读散文,不要只关注优美的语言。

读书一定要读到位。

人言读书当从容玩味,此乃自怠之一说。若是读此书未晓道理,虽不可急迫,亦不放下,犹可也。读书要下工夫、动脑子、弄得懂、记得住。但有些学生每天都有做不完的题、看不完的书,成绩却没有进步。这就是因为功夫没有做到位。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目标和计划,只是为了完成家长和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习的目的就是交作业和应付考试。如何才能做到位呢?要在学习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力求真正理解掌握。作业和考试只是检测学习的手段,而不是学习的目的。

读书太慢、看不懂时该如何呢?

读书看义理,须是胸次放开,磊落明快,恁地去。第一不可先责效。纔责效,便有忧愁底意。只管如此,胸中便结聚一饼子不散。今且放置闲事,不要闲思量。只专心去玩味义理,便会心精;心精,便会熟。

朱子说读书不要“责效”,不是说读书不要效果,而是说读书不能急功近利,要以理解和懂得道理为先。如果在开始读的时候就是奔着一个功利的目标读,就很难有成就。

读书就要一心一意地体会书中的道理,放下其他想法,让阅读和学习恢复本真的快乐,深入体会书中的道理,学到了道理,再用来指导自己的成长。一个多读好书、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才能真正学好知识,做好人。

诵读是一种重要的读书之法。

过去的私塾先生,教学生读书,不是先讲解,而是自己诵读几遍之后,让学生先跟着齐读,再各自读,反复读,直到学生熟读成诵。一般来说等到书能背下来,书上的意思就懂了一大半。学生不喜欢出声诵读,只习惯无声默读,而且往往是年级越高的学生,越不喜欢出声。就算在学校组织的早读课上,也常常看到学生不肯张口,不愿意出声。但是诵读具有一系列好处,比如说可以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可以锻炼发声,培养说话、表达、交流和演讲的能力;可以锻炼专注力,融入书本中。诵读时,要做到“口到、心到、眼到”,边看、边读、边听、边想,多种感官综合运用,就会增强记忆效果。

朱子认为,读书就是要踏实、深入地读到每本书的精髓,再主动融入自己的理解,才能真正有收获。如果只是死读书,被书上的内容束缚了理解,那么只会越读越糊涂,越读越茫然。

如何培养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呢?

首先,要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中只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才是关键,要积极动脑,主动参与讨论,力求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其次,要培养主动质疑的精神。大胆提出疑问,不要盲从权威,要主动思考。

再次,要能够主动把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和新学到的知识相融合,解决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问题。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8/11156.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