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国学赏析 战国策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书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它的作者不可考,有人疑出于蒯通。大概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来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遂相沿至今(一九七三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大批帛书,其中一部分,经文物考古工作者整理研究,共二十七章,三百二十五万行,一万一千多字,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

战国策

《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书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它的作者不可考,有人疑出于蒯通。大概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来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遂相沿至今(一九七三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大批帛书,其中一部分,经文物考古工作者整理研究,共二十七章,三百二十五万行,一万一千多字,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其中十一章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文字大体相同。另十六章,是佚书。这部大约编成于秦汉之际,类似后来刘向重编许多纵横家言为《战国策》所根据的一种被埋没的纵横家言的辑本。其中佚书为司马迁、刘向所未见,为战国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它保存不少的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春秋以来,长期分裂战乱,人民无不渴望解甲息兵,恢复和平统一生活。诸侯中的强大者,都想"并天下,凌万乘"。所以战国末年,秦齐二国皆各自称帝。由于社会变革的影响,"地势形便"的秦国后起变法以致富强,打破六国均势局面。从此以后,秦以新兴力量向外扩张,企图蚕食诸侯,统一海内,引起各国间的复杂矛盾和斗争。在这种情况下,诸侯间的胜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武力,但也决定于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所谓"横成则秦帝,从成则楚王",那就是说,胜负的最后关键并不完全决定于军事,而更重要的是决定于政治的巧妙运用。这时候,春秋时代所讲的礼法信义,不得不变为权谋谲诈;从容辞令的行人,不得不变为剧谈雄辩的说士。所以《战国策》中所载一切攻守和战之计,钩心斗角之事,正是这一时代政治斗争的反映。而其时许多谋臣策士的游说和议论,也是春秋时代行人辞令的进一步发展。

《战国策》所写的人物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有不少是追求个人功名富贵的利己主义者,例如苏秦起初本是以"连横"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乃转而以"合纵"说燕赵。陈轸先仕秦而后仕楚,既仕楚而又贰于秦,朝秦暮楚,立场不定。但也有排难解纷而无所取的"天下之士",如鲁仲连的义不帝秦。也有意在收买人心、焚券"示义"的冯谖(齐策四),虽然他是为统治阶级效劳,却也替人民做了一件好事。也有敢于反抗强暴,蔑视王侯的义侠和高士。如唐且的"布衣之怒"(魏策四),颜斶的直叱"王前"(齐策四)。而后者更反映士的地位的提高和民主思想的抬头。此外书中还从侧面揭露统治阶级女性固宠的斗争和宫闱的丑行,如郑袖的谗害魏美人(楚策四)、秦宣太后欲以魏丑夫殉葬(秦策二)表现了她们的阴险与无耻。以上这些虽然只作客观叙述,但也反映了战国时代各种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最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苏秦说赵王(赵策二),张仪说秦王,司马错论伐蜀(并秦策一),虞卿斥栲缓(赵策三)等,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策士们估计形势,分析利害,往往细致准确。如苏秦劝薛公留楚太子,分析它有十个可能的结果(齐策三);齐索地于楚,而慎子告襄王三计并用(楚策二)。虽然《战国策》记述事件的后果不尽可靠,但作为纵横家论事的本身来看,则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

其次是描写人物的形象极为生动。如苏秦说秦不行及相赵归家,前后颓丧和得意的情状,以及庸俗的世态人情(秦策一),鲁仲连的俶傥奇伟,慷慨慕义,"不诎于诸侯"的精神,无不栩栩如生,维妙维肖。特别是燕策中用全力写刺客荆轲,是一篇完整的侠义故事。例如易水送别一段:

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在一种悲壮淋漓的气氛中,把一个怒发冲冠、沉毅勇决的英雄形象十分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

至于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譬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以增强论者的说服力,甚至有时还可以节省文辞。如江乙以狐假虎威对楚宣王(楚策一),苏代以鹬蚌相持说赵惠王(燕策二),苏秦以桃梗和土偶谏孟尝君(齐策三),庄辛以蜻蛉、黄雀说楚襄王,汗明以骥服盐车说春申君(并楚策四)等,入情入理,也是一个特点。特别像邹忌讽谏的方法更为巧妙。他拿亲自体验的生活琐事来启发齐王,小中见大,步步进逼,使齐王感到四面八方被陷臣包围的危险,不得不下令大开言路。邹忌的生活体验可能是事实而非虚构,但借来作为一种增强说服力的手段,依然带有寓言意味,可谓别开生面。

战国时期出现了多位文学创作者,编写出了大量的经典文学著作

史学著作《左传》是一部编年体春秋史,亦称《春秋左传》。旧传是春秋时鲁国人左丘明所撰。近人多认为是战国初年以《春秋》为纲,博采各国史料编成的。《左传》的纪事编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与《春秋》相同;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63年),比《春秋》多出17年,其叙事直到惊公十四年(前453年)。

本书对东周王室和各主要诸候国的盛衰兴亡,对春秋时代的重要政治和军事活动,都有比较具体的记载。此外,还保存了一些夏、商、西周的事迹和传说。文章也很优美,刻画人物细致生动,实为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史学名著,是研究春秋史最重要的文献史料。常见的注释本,有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编年体的官史,因原本写于竹简而得名。

该书久埋地下,直到公元279年汲郡人盗发魏襄王墓时才被发现。记有上起夏代下迄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的历史。可惜此书到宋代已经散失,现在所看到的是王国维编成的《古本竹书纪年辑校》和范祥雍的《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这是研究古代史的重要资料,可校正《史记》所载战国史事年代的错误。《战国策》是一部关于战国时代纵横家游说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编,也有些战国史事的记载,分国编辑,是战国时代最基本的史料。但其中夹杂有游说之土的拟说、拟作,不尽可信。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战国纵横家书》,可订正《战国策》中的部分错误。诸子散文战国时代的诸子差不多都是优秀的散文家。他们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思想开阔,语言丰富,文辞多采,议论风生。其中以孟、庄、荀、韩四家文学价值最高。孟子的议论语言犀利,善于辩论;庄子的文章汪洋态肆,想像丰富;荀子的文章气势磅,说理透晰韩非的文章峻销尖刻,锋芒毕露。诸子都善于用寓言故事阑明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如《庄子》中用河伯“望洋兴叹”的故事;讽刺见识少而又自高自大的人:《韩非子》中引用“守株待免”的故事,讽刺政治上的保守派,文笔生动活泼,很有说服力屈原和楚辞诗歌在战国时代有重大的成就。

楚国的诗人,吸收了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了古代神话和传说,创造出了新体诗一一“楚辞”。按宋人黄伯思的解释,因为“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楚辞的出现,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格式,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形式活泼多样,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筒幅和容量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任意扩充。伟大诗人屈原,是楚辞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原(前340~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国的贵族。他生在楚国由强大走向破败的时期。

起初他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官至左徒,是国王左右的近臣,参与国家政今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屈原鉴于秦国对楚国的威胁而产生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是,上官大夫新尚和怀王宠妃郑補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硫远了屈原。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四死在秦国。继位的顷襄王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屈原继续受到谗毁、迫害,并一再遭到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国的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的郢都。

屈原当时已经62岁,他对楚国的前途深感绝望,就在这一年的五月初五,跳进泪罗江自杀了。屈原的政治生活虽然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产。他那和黑暗势力作斗争的遭遇,特别是长期的流放生活,使他有机会了解、体验人民的疾苦,充分吸收民歌的营养,创作了《离骚》、《天问》等20多篇不朽的诗篇。《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全诗共有373句,2490字,是我国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诗。前半部分是现实的叙述,写他改良政治的理想,黑暗势力对他的陷害,以及他坚持自己理想的坚强信念。

后半部分织入了许多奇特的幻想。他把风、雨、雷、电、云、月,作为他的侍从、御者、卫士,使凤凰和龙替他拉车子;让他在天空中驰骋,上天下地去追求他所理想的对象,结果是失望了。诗人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糅成一体,编织成为瑰丽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赞屈原:“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天问》是一篇奇特的长诗。这是屈原在放逐以后,忧郁彷徨,精神上起了激烈的动荡,旧信仰完全崩溃,因此对于自然现象、古代遗闻、宗教信仰以及对社会的传统思想都产生了怀疑,从而发出种种疑问。

通过提问,诗人尽情宣泄了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和苦闷。屈原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大的影响,他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guoxueshangxi/201909/15380.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