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天净沙·秋思 赏析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

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参考资料:

1、陈国林 .高中生必背古诗言语 :龙门书局出版社 ,2012年8月 :200 .

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参考资料:

1、霍松林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234-236

赏析

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那气又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譬如: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盛。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春天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欢的心理。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离骚》中屈原叹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宋玉在《九辩》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陆机《文赋》云:“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再看他的布景:“又是黄昏,一天快要结束。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会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

再看他用字:“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觉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经不能自己。至于成篇可让人泣不成声也。最绝处在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功名之困苦。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马致远:当官不成,我便作曲

马致远是元朝那个时代很出名的作曲的大家。虽是元朝人,但是马致远却是一位汉人(汉人的文化确实是博大精深,小编为之自豪),马致远出生于河北省的东关县,更加具体的位置小编所知道的有很多版本,就不在这里说了,以免误导诸多的读者。马致远的人生可以说是相当不易的一生,仕途就更加不用多说了,那必定是艰苦无比的,满腹经纶的马致远,年轻的时候便已经是才华出众的人了,当时马致远却在中年时期才考中了进士,才能够出任元朝的官职。

马致远年轻的时候是一位十分注重功名的人,收到这般的排挤,马致远的心境怎么说得上会好呢?于是马致远就作下了这首天净沙,来倾诉马致远的不得志的人生态度。

马致远是一位词作家的同时更是一位曲作家,被当时的人们与另外几个人称做元代曲作家的四大家。这种评价在当时是很高的了,足够从这个名号里边看出来马致远的无双的才气了。无论是何时何地,匹配到马致远的心境之后,马致远的曲作总能让人体会到马致远自身的真实感受。马致远的词作总是那般的凄美,总是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鸣,总是能从简简单单的几句词作中告诉所有人马致远的所思所想。

马致远的曲作,不仅仅包含了苏轼那般的豪爽不羁,包含了辛弃疾的旷达的心境,更是能够写出自身的心境体验。元曲的发展,马致远所作的更是有不小的贡献。马致远的曲作总是能够带来听者的所思所想的同时更兼并惊心动魄的构造力,无论是放在元朝还是放在如今都能够称得上是一绝吧。

马致远的仕途不顺,可以说是生不逢时罢了。换了其他的朝代的当政者,都能够看出马致远的才德。因此,马致远的曲作总是包含了所有失意的文人都想要做到但是却做不到的事情,那便是摆脱世间俗世,过上隐居的安逸日子,这种日子想必是大多数失意的文人都想要过的日子,但是,无论哪个年代都有失意的文人,但是这些人依旧是心怀家国百姓,只要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的日子的时候,想必像马致远这般的失意的文人,都会站出来吧,即使时代不恰宜,但是不妨马致远这些人想为时代不求回报的做些事情。

纵观马致远的一生是相当不顺利的一生,但是,仕途不顺,马致远就做不了其他的了么?答案当然是可以,于是,便诞生了元曲第一的马致远。诸多的读者也是,人生之路千千万万,一条路走不通了,不代表其他的路也就全部都堵塞了,有时候换一种思考方式,换一条路,往往能够沿着这条路走向终点。

马致远的怀才不遇 

夜来西风里,九天鹏鹗飞。困煞中原一布衣。悲,故人知未知?登楼意,恨无上天梯!

——马致远《金字经·夜来西风里》

元朝读书人的命运往往跟整个时代息息相关,蒙元时代的茫茫中原,读书人有鸿鹄之志,欲图振翅九天,可是这个时代却如同幽深的黑夜,秋风劲吹,略带寒意。马致远寒窗苦读,屡经科举,可谓仕途坎坷,直致中年之时,方才得中进士,任职地方官员,与年少时的穷困潦倒相比,生活上得到彻底转变,而精神上的需求,却依然无法得以满足。

依旧中原一布衣

同时代的诗人曾经有“东风万里衡门下,依旧中原一布衣”,这种熟习诗书礼乐,仗剑行走天涯,哪怕有服务天下百姓之心,回环绕转,却依然只是一介普通百姓,难以进入朝堂权力核心层,就更别说实现自己胸中抱负了。马致远无奈之余,亦便生出这“中原一布衣”的感慨。所谓九天,所谓中原,读书人而言,都是渺远而不可及,身处困顿局,缺少解局人。

马致远在官场多少还是有些政绩,否则也不至于在浙江任官吏后,又被提拔到元朝大都城中任工部主事,元朝的工部主要统掌诸色人匠总管府等官署机构,应该类似于国土建设部门,负责开展土地规划、河道运营、桥梁修筑等事务,从马致远后世对诸多自然风景的精致描绘,其作为基层公务员,应是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履职尽责方面还是不错的。

楸梧远近千家冢

悲,故人知未知?这个故人到底是谁,已经无法考证。元朝时期的读书人,跟两晋时期类似,即便朝中为官,也多放浪形骸,崇尚老庄无为义理,只是沉浸在自我中,往往无法自拔。马致远亦为如此,希望上达天听,用自己对天下之看法,去施政于民,最终却也落得个“禾黍高低六代宫,楸梧远近千家冢”,终究不过是一场噩梦而已。

在《清江引》中有“你把柴斧抛,我把渔船弃”,无非便是想寻个稳便处闲坐地,年少时以为在官场,待得受尽折磨,才晓得“剔银灯欲将心事写,长吁气一声欲灭”,马致远对朝政之失望,终化作其曲词中的音韵,伴随着他在京西古道上的徒步行游,为后世所知,对兼济天下的传统理想,却不得不归于尘土。

当然,登楼意,恨无上天梯!当年曹魏时代,王粲以才子之名客居荆州,冀望能够与执政者共谋民政的同时,更希望迎接太平盛世的到来,马致远亦便产生如王粲般的感念,但面对蒙元统治者骨子里对读书人的蔑视感,马致远无可奈何,竟只得“一恨千秋”了。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8/11157.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