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国学赏析 荀子 韩非子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战国晚期,儒墨两大学派内部分化,儒分为八,墨分为三。荀卿之儒与孟轲之儒在思想上是有许多显著不同的。如荀子的政治主张与孟子有同有不同。尊王道,举贤能,与孟子同;兼称霸力,法后王,与孟子异。他主张"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反之,亦可归之卿相士大夫。(以上见《王制篇》)他虽然也说:"诛暴国之君,若诛独夫",但不承认汤武取天下,因为天下归之;不承认桀纣有天下,因为天下去之。

荀子 韩非子

荀子(前330?-前230?),名况,又称荀卿,赵人,为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一个代表人物。齐威、宣时,游学稷下。齐襄王时,荀卿最为老师,前后三居列大夫之位。后至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荀卿废,遂家于兰陵,著书数万言而卒。今《荀子》有三十二篇。

战国晚期,儒墨两大学派内部分化,儒分为八,墨分为三。荀卿之儒与孟轲之儒在思想上是有许多显著不同的。如荀子的政治主张与孟子有同有不同。尊王道,举贤能,与孟子同;兼称霸力,法后王,与孟子异。他主张"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反之,亦可归之卿相士大夫。(以上见《王制篇》)他虽然也说:"诛暴国之君,若诛独夫",但不承认汤武取天下,因为天下归之;不承认桀纣有天下,因为天下去之。所以说:"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见《正论篇》)全从人民的向背看问题,这提法也比孟子的议论进了一步。这些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反映当时人民的要求。他的《天论》指出"天行有常"本是一种自然规律,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不迷信天道鬼神,而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有唯物主义观点,代表荀子思想最进步的一面。

荀子学问博通,对过去学者多所批评,如《非十二子》、《解蔽》、《正名》等篇。他生于战国纵横之世,长于论辩,故其文多长篇大论,必发挥尽致、畅所欲言而后已。大抵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如《议兵篇》分析透辟,论断精确,是一篇出色的军事学论文。《劝学篇》比喻层出不穷,前半篇几乎全用譬喻重叠构成,辞采缤纷,令人应接不暇,而且通篇用譬喻重叠构成,辞采缤纷,令人应接不暇,而且通篇用排偶句法,也是荀子散文的特点。又有《赋篇》,包括"礼"、"知"、"云"、"蚕"、"箴"五首小赋。篇末附《佹诗》二首。《汉书?艺文志》载他的赋十篇,这五篇是否在内,不得而知。这些赋以四言韵语为主,亦杂有散文形式,很像谜语,乃战国"隐书"一体。还有《成相》一篇,亦是韵文。以六句为一章,头二句三言,第三句七言,第四、五句四言,第六句三言。例如:"请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侲侲!"这与《赋篇》都是采用民歌的形式。

韩非(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诸公子,与李斯同学于荀卿。非见韩国削弱,屡谏不用,乃著书十馀万言。秦王(秦始皇)见其书,恨不得与之同游,因急攻韩。韩王遣非使秦,秦王留不用,后竟下狱死。《韩非子》有五十五篇,其中多有后人窜入的文章,不尽可信。

韩非是战国后期法家,任法术而尚功利,信赏必罚,排斥仁爱。他坚决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认为当今之世还有赞美尧舜鲧禹汤武之道的,必为新圣所笑。"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五蠹》)。这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他攻击儒墨不遗馀力,认为"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显学》)。又谓尧君其臣,舜臣其君,汤武弑其主,乃"反君臣之义,乱后世之教"(《忠孝》)。与孟、荀之说相反。理由是因为尧舜禅让,放弃君权,汤武征诛,破坏君权。法家为了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所以提倡君权神圣,连尧舜汤武一起反对。自秦以后,历代封建专制主义极权统治的建立,韩非的学说是颇有影响的。

韩非散文的特点是锋芒锐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其篇幅长者如《五蠹》近七千言,这是先秦理论文的进一步发展。其次是分析能力最强,如《八奸》、《亡征》等篇,特别是《亡征》一篇,分析可亡之道至四十七条之多,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其次是利用大量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以便说明问题,如《说林》上下、内外《储储说》等篇,尤为集中。《主道》、《扬权》二篇全部用韵,而后者多四言,颇似《道德经》和《易林》。

战国时期出现了多位文学创作者,编写出了大量的经典文学著作

史学著作《左传》是一部编年体春秋史,亦称《春秋左传》。旧传是春秋时鲁国人左丘明所撰。近人多认为是战国初年以《春秋》为纲,博采各国史料编成的。《左传》的纪事编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与《春秋》相同;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63年),比《春秋》多出17年,其叙事直到惊公十四年(前453年)。

本书对东周王室和各主要诸候国的盛衰兴亡,对春秋时代的重要政治和军事活动,都有比较具体的记载。此外,还保存了一些夏、商、西周的事迹和传说。文章也很优美,刻画人物细致生动,实为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史学名著,是研究春秋史最重要的文献史料。常见的注释本,有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编年体的官史,因原本写于竹简而得名。

该书久埋地下,直到公元279年汲郡人盗发魏襄王墓时才被发现。记有上起夏代下迄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的历史。可惜此书到宋代已经散失,现在所看到的是王国维编成的《古本竹书纪年辑校》和范祥雍的《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这是研究古代史的重要资料,可校正《史记》所载战国史事年代的错误。《战国策》是一部关于战国时代纵横家游说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编,也有些战国史事的记载,分国编辑,是战国时代最基本的史料。但其中夹杂有游说之土的拟说、拟作,不尽可信。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战国纵横家书》,可订正《战国策》中的部分错误。诸子散文战国时代的诸子差不多都是优秀的散文家。他们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思想开阔,语言丰富,文辞多采,议论风生。其中以孟、庄、荀、韩四家文学价值最高。孟子的议论语言犀利,善于辩论;庄子的文章汪洋态肆,想像丰富;荀子的文章气势磅,说理透晰韩非的文章峻销尖刻,锋芒毕露。诸子都善于用寓言故事阑明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如《庄子》中用河伯“望洋兴叹”的故事;讽刺见识少而又自高自大的人:《韩非子》中引用“守株待免”的故事,讽刺政治上的保守派,文笔生动活泼,很有说服力屈原和楚辞诗歌在战国时代有重大的成就。

楚国的诗人,吸收了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了古代神话和传说,创造出了新体诗一一“楚辞”。按宋人黄伯思的解释,因为“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楚辞的出现,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格式,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形式活泼多样,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筒幅和容量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任意扩充。伟大诗人屈原,是楚辞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原(前340~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国的贵族。他生在楚国由强大走向破败的时期。

起初他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官至左徒,是国王左右的近臣,参与国家政今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屈原鉴于秦国对楚国的威胁而产生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是,上官大夫新尚和怀王宠妃郑補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硫远了屈原。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四死在秦国。继位的顷襄王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屈原继续受到谗毁、迫害,并一再遭到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国的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的郢都。

屈原当时已经62岁,他对楚国的前途深感绝望,就在这一年的五月初五,跳进泪罗江自杀了。屈原的政治生活虽然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产。他那和黑暗势力作斗争的遭遇,特别是长期的流放生活,使他有机会了解、体验人民的疾苦,充分吸收民歌的营养,创作了《离骚》、《天问》等20多篇不朽的诗篇。《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全诗共有373句,2490字,是我国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诗。前半部分是现实的叙述,写他改良政治的理想,黑暗势力对他的陷害,以及他坚持自己理想的坚强信念。

后半部分织入了许多奇特的幻想。他把风、雨、雷、电、云、月,作为他的侍从、御者、卫士,使凤凰和龙替他拉车子;让他在天空中驰骋,上天下地去追求他所理想的对象,结果是失望了。诗人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糅成一体,编织成为瑰丽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赞屈原:“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天问》是一篇奇特的长诗。这是屈原在放逐以后,忧郁彷徨,精神上起了激烈的动荡,旧信仰完全崩溃,因此对于自然现象、古代遗闻、宗教信仰以及对社会的传统思想都产生了怀疑,从而发出种种疑问。

通过提问,诗人尽情宣泄了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和苦闷。屈原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大的影响,他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guoxueshangxi/201909/15385.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