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余秋雨《雨夜短文》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雨夜短文》是余秋雨散文新作,篇幅短小,意境至美。上辑“万里入心”不仅是苦旅足迹遍布四海的余秋雨在空间上的抓取和思索,更是一位年逾七旬的长者在回望人生旅途时的感悟与警醒。这些装载或潜藏在余秋雨内心的肺腑之言所凝练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更为我们树立了独立人格的典范。

余秋雨《雨夜短文》

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中国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剧协副主席、青歌赛评委。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1962年毕业于培进中学,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文化大革命”期间,余秋雨的父亲被同事诬陷错划为“右派”,叔父遭到红卫兵及造反派的残酷迫害而含冤自尽。1969年—1971年,余秋雨赴江苏吴江县太湖农场劳动(即下放五七干校)。1975年—1976年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到浙江奉化县一所半山老楼里苦读中国古代文献,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艺术创造工程》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一系列学术著作。先后荣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2011年被授予甘肃联合大学荣誉教授。2010年起担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余秋雨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读者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许是最重要的。

余秋雨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余秋雨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余秋雨娴熟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还采用了小说笔法、戏剧的笔法、镜头特写等多种手法,这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特性中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纠结而成的“沉淀物”。

《雨夜短文》是余秋雨散文新作,篇幅短小,意境至美。上辑“万里入心”不仅是苦旅足迹遍布四海的余秋雨在空间上的抓取和思索,更是一位年逾七旬的长者在回望人生旅途时的感悟与警醒。这些装载或潜藏在余秋雨内心的肺腑之言所凝练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更为我们树立了独立人格的典范。

下辑“文史寻魂”则是余秋雨的一个大胆实验。他在用一篇篇“支点很小”的短文撬起半部文学史。从《诗经》《庄子》《史记》到唐诗、宋词、元曲、戏剧、小说一一说来,话虽不多,却提领了最精要的核心内涵与最关键的人文精神。

 余秋雨的散文,很多年前读过他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这三本。可以说,这些都是影响了那个时代很多人很长时间的优秀作品。大体上来说,余秋雨的散文素有“文化散文”之称,他的历史散文更是别具一格,尤其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之中——譬如《一个王朝的背影》《抱愧山西》《风雨天一阁》《道士塔》诸长篇,至今印象依然深刻。所以在看到这本《雨夜短文》时,某种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确实还是“余秋雨”!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却还是能够感受得到其中所蕴含的那一份“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情怀。

      确实是“短文”。分为上下两辑,上辑凡四十篇,取名为“万里入心”;下辑凡十八篇,取名为“文史寻魂”,后面还附有《必诵唐诗五十首》《必诵宋词三十五首》《必诵宋诗十二首》——选择得还是挺有代表性的!相比那些长篇散文,这些散文都很短小,但却依然能够在寥寥数语间,发人深省,令人回味再三。

      优秀的散文讲究“神散而形不散”,那个“神”,就是文章的精气神,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情感所系,能够抓住读者的无限兴趣。这样的一种评价,在《雨夜短文》的五十八篇“短文”中,也足见“其意”。对这些“短文”,余秋雨自己的感悟、评价当然是一个方面,他的“自序”已经点明了很多;但最令人神往的则是那几句:“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从本书的文章之短,感受到夜,感受到雨,感受到万籁俱寂中淅淅沥沥的醒悟和微笑。”其实,这就是《雨夜短文》的精华所在了。话说得似乎有点儿玄,仿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但如果站在通感的修辞角度来品味这几句话,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所谓“大而化之”,其实也即如是。每一篇都有深意,却不必徘徊再三,只管快马加鞭,“一日看尽长安花”就行!当繁华落尽,却依然还能够感受得到那份意远幽深,也就足够了。

      散文如此,人生也是如此——毋宁说,人生就是一篇长短不一的散文,只不过能不能称之为“优秀”,却还要看作者自己用心与否,是否把自己沉进去了,以及沉进去了多少……所有这些,不仅仅需要情感,更需要感悟;不仅仅需要情怀,更需要阅历。有些东西是可以弥补、修饰的,有些东西却只能是老老实实地等待,等待时机的到来。那几句话不是早就说过了吗?不是不报,到;时候一到,马上就报。不过报的究竟是什么,却又是另外一层意思了。

      体味余秋雨在《雨夜短文》中所蕴含的那个“余秋雨”,也是需要一定的功力的。尤其难得的是,除了散文,除了附录的诗词精选,除了他的“文化大事记”,随《雨夜短文》而来的,还有余秋雨自书的一篇《心经》。短短的260字,内容简洁概要,却是大乘佛法教义之总纲——于是乎一切的一切,便都在其中了,仔细品味就是。

经典语句摘录:

1.深夜的雨,有一种古老而又辽阔的诗意,让我的思路突然变得鸿蒙而又滋润,于是,一个题目出现了。但这个题目又不能写长,因为一长就失去了诗意,而且那么美的雨声又不允许写作人闭目塞听。因此,雨夜的文章,大多不会琐细,不会枯燥,不会冗长。 

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从本书的文章之短,感受到夜,感受到雨,感受到万籁俱寂中淅淅沥沥的醒悟和微笑。对此,我有期待。

2.人生的过程,在多数情况下远远重于人生的目的。但是,世人总是漠然于琥珀般半透明的胡杨林在薄雾下有一匹白马穿过,而只是一心惦念着那袋酒。 

3.诗高于史,诗贵于史,诗久于史。这是因为,史更重事,事虽宏大而易逝;诗更重情,情虽寻常而延绵。 

或者说,史因刚而裂,诗因柔而寿。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haoshutuijian/zhongdiantuijian/201906/6877.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