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从风流才子到一代高僧,李叔同的传奇经历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本站小编

陌上花开正好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一曲《送别》传唱百年至今,唱出了离别

陌上花开正好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一曲《送别》传唱百年至今,唱出了离别的惆怅,也唱出了人间的离合悲欢,这首歌的词曲创作者是李叔同,法号弘一。

李叔同早年是有名的民国公子哥,在书法、篆刻、诗画和戏剧方面颇有造诣,经历世事,看破红尘之后一心礼佛,尊为弘一法师,在佛学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后人景仰膜拜。

弘一法师半生繁华,半生空门,他的一生也注定了与佛法有不解之缘。

光绪六年,也就是1880年,李叔同出生于天津桐达李家,父亲老来得子,娶母亲也是为了生儿子延续香火。自他出生以后,父亲日日礼佛,在他五岁的时候病逝。

李家后宅里的女眷也都是潜心向佛,几乎都是素观音,她们希望依靠神佛的庇佑来安抚内心的绝望。李叔同从小耳濡目染这些与佛法有关的东西,尤其在父亲丧礼上听到《往生咒》,更是喜欢上了梵音并心驰神往。

母亲担心儿子这么年幼就沉迷佛经,就时常带他去戏园看戏。

只要是人,就难免一死。父亲去世不久,正妻离世,数年后,儿媳病逝,还未办丧事,孙媳吞金自尽。

那一天的李家,两棺同出,一前一后,深巷里纸钱如大雪纷飞,往生咒不断回响在耳边和脑海,使得一身素衣的少年不禁潸然泪下。

因为太早接触到了生死,因为又一次看到僧人在唱诵,为死者指引往生之路。

在天仙园,李叔同和有名的坤伶杨翠喜暗生情愫,却因为身份和地位之差,无奈迎娶了门当户对的俞家姑娘。婚后因受“戊戌政变”牵连,随母亲和妻子逃往上海,住在城南草堂,主人是许幻园。

危机过后,李叔同赶忙回到天津打算迎娶杨翠喜,没想到日思夜想的伊人早已成为京城王爷的宠妾,备受宠爱,风光无限。

遭受失恋的打击以后,李叔同选择闭门不出,一心整理诗词、散文,集结而成《辛丑北征泪墨》。

逐渐走出沉寂后,又爱上了名妓李苹香,爱意虽不及初恋,但是李苹香不卑不亢的做人态度和努力上进的诗书才华,令他心生喜爱,也使他陡生斗志,立志学有所成。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叔同考取了南洋公学,蔡元培先生时任中文总教习,后因当局禁锢言论自由,学生抗争未果,李叔同等人被迫离校。

李叔同又开始流连于风月场和戏园,为这些美妓名伶作诗填词,并且老少不忌,男女不忌,他超越了本能,超越了性别。

后来他又重新振作,和同学创办沪学会,并创作《祖国歌》以响应抵制美货、日货运动。

因为母亲好友城南草堂女主人的离世,母亲少了精神寄托,不久也离开了人世。母亲死于上海,家在天津,由于旧时礼制“外丧不进门”,李叔同悲愤之下为母亲举办了隆重的西式葬礼,轰动一时。

葬礼结束后,李叔同离开了天津,将妻儿留在上海,独自东渡日本,开始了第二次逃亡。第一次是由天津逃往上海,那是放下初恋杨翠喜,第二次是放下一切,由中国逃往日本。

他在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结识了油画模特雪子,在绘画、音乐和西洋剧方面崭露头角,并在话剧《巴黎茶花女遗事》中反串玛格丽特,获得观众一致好评。

李叔同用戏剧作为探索的手段,追究灵魂的来往,探知宇宙的根本。

异国他乡终究不如故乡,几年后李叔同带雪子重返上海,妻儿都在天津,他对妻子俞氏有愧疚也有尊敬,唯独没有爱情,所以始终不愿相见。

时局动荡,金融市场波澜重重,钱庄银号接连倒闭,李家账户上的一百多万悉数蒸发,桐达李家破产了。

为了维持生计和两个家庭的开销,李叔同在上海当教员,期间还担任《太平洋报》主编,并在新闻中首次插播广告,李叔同无论做什么事,总能不被陈规陋习桎梏,凡事都能做到标新立异,有所突破。

战乱时期,李叔同努力求生,跟以前那个浪荡不羁的公子哥大相径庭,而此时他也得知了城南草堂被卖的消息。

昔日好友许幻园因破产而用城南草堂抵债,临行前特地来和他隔门告别,没等李叔同开门迎接,许幻园已经匆匆离开。

来不及见离别前最后一面,许幻园身后响起了动人心弦的钢琴声,一首广为流传的《送别》随着好友的离去而永驻每个离别之人的心间。

李叔同在看过生死,感受情爱,为生活奔波过,为离别感伤过之后,逐渐有了使命感,他再也不是那个为情所困的性情中人,而是做起了“船工”。

他在杭州浙江师范学校做美术、音乐教员,讲台是修行之地,学生是待渡之人,他是船工,用知识载渡学生,破风前行。

为了生计,他一度往返奔波于南京和杭州,在杭州,遇到了生平最得意的两个学生——丰子恺和刘质平,并在以后的日子里给了这两个学生精神和物质上的鼎力资助。

因为他要保证自己的学生上船求知不致落水,保障他们安全到达学业彼岸。

后来李叔同采纳友人的断食疗法,缓解心中焦躁,这也使他获得了三十六年来从未有过的轻松感。断食疗法结束,他恢复饮食,宛若重生,皈依佛门,寺中法师为其赐名演音,字弘一。

为求得心灵自由,他斩断情丝,将身外之物印章、画作、笔砚碑帖、折扇和金表等尽数赠与他人。摒弃自私和欲望,开始探索人生,释放灵魂,告别尘世,择善离恶,洗尽铅华,遁入空门,勤加修持。

他写下第一副佛偈:

佛即是道道即是佛,人能宏道道宏人。

许幻园问弘一:

如何求大解脱?

弘一缓缓答曰:

我念过去万千劫,于佛灯前抛一切。

弘一还时常劝诫亲友放下俗世,修佛修心。他认为“世间苦乐皆幻象,唯有梵音得解脱。”

在燃臂香拜师未成,失福地潜心修行,庆福寺闭关,害痢疾熬过生死之后,终于在四十六岁那年完成律学书籍《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的最后定稿。

弘一有幸在法雨寺跟随印光法师修行七天,终于懂得,日常生活每一个动作,走路、呼吸都是修行,方知生命短促,万事需亲身赴会。

后来妻子俞氏去世,弘一得孙亲自取名“曾慈”,用以纪念注定永生愧对的亡妻,两年后哥哥病故,至此,世间最后一个与他有瓜葛的亲人也离他而去。

弘一以华严为境,以律宗为行,在佛世中穿行。得意弟子丰子恺也拜入佛门,研习佛法,以普度众生。

师生二人合作的前两册《护生画集》在弘一五十寿辰后完成,丰子恺过世后,香港出版社出版了丰子恺完整的六册《护生画集》。

弘一经历了光绪、宣统、民国三个时期,一身僧衣,一路奔波,拄杖而行,一片佛法赤诚,使佛法得以代代传承,生生不息。常诵佛经,常做善事,还告诫信徒勿远离尘缘,种善因,方得善果。

弘一于闽南传播十年佛法,在修行中求亲历不求完满,在书法中悟到佛家真谛,达到字以人传的最高境界:身体力行。

“七七事变”后,更是不畏生死,把殉教殉国作为己愿,生死之间,除了念佛布道,再无其他重要事,立志“人生无圆满,修行不终止”。

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时年六十三岁,六十三年幻梦一场,据后人说他走后留下一千八百粒七彩舍利子。至此,一代大师,呼吸静止,了无生息。

一生万千事,佛法留人间。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wenhua/dushu/202001/27999.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本站小编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