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篆隶草楷行,中国书法变迁史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本站小编

春秋战国时期,蝌蚪文、鸟书等书体和竹木简牍、帛书等材质百花齐放,直到秦始皇「书同文」后,李斯等人改造发明的小篆才成为官方字体,而民间则更加流行书写方便的隶书。「秦隶」将篆书的圆变成方,笔画也更简便。到了汉朝,小篆、隶书仍为通行文字,同时还出现了更不拘章法、更方便表达个人情绪的草书。

来源:清風明月逍遥客

书法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瑰宝,是世界独有的。尽管日本、韩国等国家也有自己的所谓「书法」,但它们都源自中国,这实在没有什么好争辩的。作为汉字独有的表现艺术,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那么中国书法文化的历史到底有多悠久,又是怎样演进的呢?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现存最古老的文字,象形的甲骨文已经具有了对称、稳定的格局,并已经具备了书法的三个要素:用笔、结字和章法。同样是在商朝,金文也开始萌芽,金文就是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称「钟鼎文」,这种文字在周朝达到鼎盛。到了西周后期,汉字演化为大篆,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并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蝌蚪文、鸟书等书体和竹木简牍、帛书等材质百花齐放,直到秦始皇「书同文」后,李斯等人改造发明的小篆才成为官方字体,而民间则更加流行书写方便的隶书。「秦隶」将篆书的圆变成方,笔画也更简便。到了汉朝,小篆、隶书仍为通行文字,同时还出现了更不拘章法、更方便表达个人情绪的草书。

三国时期,楷书逐渐从隶书中演化出来,成为书法的又一主要字体。曹魏书法家钟繇的楷书古雅浑朴,圆润遒劲,笔法精简,是王羲之最喜欢的书法家。到了两晋时期,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的书法艺术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一时期最流行的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行书,至此,篆隶草楷行五大主流书体全都登上了历史舞台。

南北朝时期,最出名的是「北碑南帖」,上承汉隶,下启唐楷。而在「北碑南帖」中,又尤以魏碑艺术成就最高,它是北魏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字体多为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的过渡体。南朝书法则继承了东晋的风气,王献之的书风备受推崇,行草依然是主要字体。

隋朝统一南北后,书风开始摆脱前代的粗犷,逐渐趋向规范,并开始影响日本等周边国家。到了唐朝,楷书的法度逐渐完备,进入了完全成熟期,书法大家也层出不穷,先有被称为「初唐四家」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后有「颜筋柳骨」的颜真卿和柳公权。此外,张旭和怀素则将草书的表现形式推向极致,被称为「颠张狂素」。

五代两宋时期的书法因「宋四家」苏黄米蔡的出现而格外抢眼,此外,宋徽宗独创的瘦金体也成为书法界独树一帜的奇葩。进入蒙古人统治的元朝后,书法在书风上并没有新的发展,反而走上了师法晋唐的复古之路。这一时期的赵孟頫一枝独秀,他的「赵体」与唐楷的欧体、柳体、颜体共同成为后代临摹的主要书体。

提起明朝的书法,很多人会想到以唐伯虎为代表的「四大才子」,但真正懂行的人则会提到「吴门三家」和对后世影响巨大的董其昌。明初,台阁体盛行,导致当时的书法工整有余而个性不足。而清朝书法的「猛回头」复古风则让书法艺术失去了灵气,当时无论是学帖的还是学碑的,都以模仿见长,而缺乏当世独特的风骨。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zixun/wenhuazixun/202001/27130.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本站小编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