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论李贺诗的幻景(一)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李贺特殊的艺术创造力大多来源于他心灵苦闷而生成的幻想,用虚幻景象,抒发自己凄伤的情怀,造语奇,造境奇,迷离浑化,瑰奇梦幻,其也因诗歌而名留后世。

论李贺诗的幻景(一)

【摘  要】李贺特殊的艺术创造力大多来源于他心灵苦闷而生成的幻想,用虚幻景象,抒发自己凄伤的情怀,造语奇,造境奇,迷离浑化,瑰奇梦幻,其也因诗歌而名留后世。

【关键词】诗;幻景

【Abstract】The Li3 He4 special art creative power mostly come from his mind depressed but born imagination, use vain prospects and express oneself Qi harm of state of mind, build language strange, build Jing strange, the confusing Hun turn, the Gui be strange fantasy, it also because of verse but stay future generations.

【Key words】Poem;Huan view

李贺是一个天才的苦吟诗人,在其短暂的的生命中,他把诗歌看成生命之所系。“涉世未深,刻意为诗。”论者品评李贺,多认为其诗有“奇诡”、“怪诞”的特点。李贺作诗,以神取景,多采用幻想手法,取幻景状物摹声,精雕细刻;诗风奇崛愤激而凄冷悲凉。一方面,这与诗人刻意求新,呕心沥血的艺术创造分不开;同时也与诗人的生活及其创作心态密不可分。

论世家门第,李贺算得上一位皇室的裔孙,然而他一出生所面对的却是早已没落的贫寒家境,中晚唐动荡不止的纷乱世事。他唯一能够进身仕途的台阶也因为父亲的名讳而被剥夺。 “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失意归来,少不了悲伤与怨愤,痛苦与沉闷——因为李贺实在没了陶渊明一样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心境。

李贺没有超然的心态,除了生活的客观环境对他的影响外,也与性格有关。据陈允吉先生说,李贺的低靡情绪与其母亲有关,母亲自幼的宠爱,使他对母亲有了一种过分的依赖,加之他瀛弱多病,长得“纤瘦”,“通眉”,“巨鼻”,“长指爪”。因此李贺的骑驴觅诗,与其说是体验生活,更像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隐遁和逃僻,而走向刻意为诗,用诗来搪塞现实的光景。

李贺以其特有的幻想、幻觉、梦思,创构幻景。其中有非现实的,例如那些鬼神幻象,也有现实的、日常生活的。他广泛地运用这些现实的或非现实的幻景写各种各样的题材内容。形成幽邃朦胧,瑰艳凄冷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恰是诗人愁苦哀痛的心灵自述。在这里我对其诗试作一解析。

1.鬼神诗

神鬼世界,诗人岂得体验?李贺一生诗作230余首,据统计,其中提及鬼神的却多达90篇以上。   李贺有一些咏鬼神诗即以神话传说的幻象发兴,通篇幻景铺陈。陈维国认为,李贺的鬼神诗,与他所担任的奉礼郎职务和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与神鬼打交道的工作生活,必然对他的心理和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陈友冰也在《李贺鬼神诗的文化背景》中指出:李贺“诗歌多言鬼神及其奇诡幽冷的诗风与诗人忧郁气质和坎坷的和生活遭遇有关,也与其诗作的文化背景关系极大,生活环境的幽冷荒僻和弥漫的鬼神气息,造成了李贺幽冷的格调和多言鬼神的创作倾向。”论者阐述了李贺幻想鬼神世界的现实原因。

2.写志抒情诗

李贺有积极用世的理想,但他仕途困厄,疾病缠身。“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在诗中抒发了另一个自己根本不可能的形象:征战杀伐,收取关山,博取功名。在有限的生命里,李贺所做的是自己也低贬的“寻章摘句老雕虫”他所能的是以这种幻想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心志。再看《浩歌》:诗人依然从虚处落笔:“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一开始就把想象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李贺的部分诗篇刻意描写豪华贵族的宴饮生活,淋漓尽致,如身在其中。如《贵公子夜阑曲》、《夜饮朝眠曲》、《难忘曲》,但是现实的没落不能使他如愿,只能把贵族的生活方式扩张于自己的想象之中,在诗篇中诉说或可能的羡慕之情。

李贺人物生平

宗室王孙

李贺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一个破落贵族之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唐宗室的远支,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李贺对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贵血统这一点十分自豪,在他的降里一再提起:“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但实际上,他这个“宗室王孙”恐怕连大郑王房的嫡脉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

李贺自述家境时说:“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送韦仁实兄弟入关》)父亲李晋肃,早年被雇为“边上从事”。大历三年(768)去蜀任职,曾与表兄杜甫相遇于公安,“漂泊”一生,到李贺出生的贞元年间,晋肃稍得升迁,任陕县令,但不久老死。母亲郑氏,生一女二子,长守昌谷。大女出嫁后,家境愈贫寒。李贺兄弟二人外出谋生,欲饱肌腹。“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凄凉之状,于此可见。

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相传贞元十二年(公元796)李贺正值七岁,韩愈、皇甫湜造访,李贺援笔辄就写就《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湜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扬京洛 [10-12]  。年纪稍长,李贺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十分刻苦。李商隐作《小传》云:“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贞元二十年(804年),十五岁的李贺就已经誉满京华与李益齐名了。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李贺十六岁,当年顺宗带病继位(中风),任用王叔文、韦执谊等除弊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八月宦官俱文珍勾结贵族官僚改元永贞,逼顺宗称病退位,新政遂败。次年,顺宗病亡。唐人(刘禹锡、柳宗元等)在诗文中有影射,指称顺宗并非病故,而是遇害而死。李贺成年后,得知此事,做《汉唐姬饮酒歌》讽刺。

仕途失意

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十八岁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元和三、四年间(公元808~809年),李贺写《雁门太守行》谒韩愈 [14]  ,又闻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

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但“年未弱冠”,即遭父丧。当时,服丧“务必以三年全期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10年)韩愈才与李贺书,劝其举进士。该年初冬,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房式主持,韩愈参与组织的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并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可是“阖扇未开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春,十九岁的李贺离京返回昌谷,作《出城》,当年十月间,再次西入长安。经停洛阳,韩愈、皇甫湜到访慰藉落第之人,李贺作《高轩过》答谢。十月十四日,李贺在洛阳仁和里坊的宅院中,与前辈话别,作《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元和五年(810年),这一年李贺二十一岁,韩愈调为河南令(河南府,治所洛阳),有诗《燕河南府秀才》,诗中有“惟求文章写,不敢妒与争”。可能是感怀此前李贺的不幸遭遇,诫勉本届考生。

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他曾写了不少抒愤之诗,当年回到昌谷。大约因其为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韩愈为之推奖,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贺又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考核后,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从此,“牢落长安”长达3年,为官3年间,李贺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了许多事情,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当时社会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个人生活虽不如意,却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篇。虽然此间心情“瞧悴如刍狗”,但增长了生活阅历,扩充了知识领域,在诗歌创作上大获丰收。所谓贺诗“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清姚文燮语),大多数作品就产生在这一时期。他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唐代文坛的杰出地位,应该说主要是这一时期写下的近60首作品奠定的。

晚年漂泊

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元和八年(813年)春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但他不甘沉沦,又举足南游,希望在南楚或吴越一展才华。离长安时,他的友人无可和尚(青龙寺高僧)也曾写过一首《送李长吉之任东井》的诗,预祝他南游成功,但结果大约也不妙。“九州人事皆如此”,他折回洛阳,告别长辈皇甫湜等亲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进长安。元和九年(814年),他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然后取道宜阳、洛阳、经河阳,入太行,过长平、高平,于深秋到达潞州(今山西长治市)。此后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3个年头的幕僚,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服务,帮办公文。元和十一年(816年),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guoxueshangxi/201906/5612.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