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张爱玲《小团圆》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我写《小团圆》并不是为了发泄出气,我一直认为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但是为了国家主义的制裁,一直无法写。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以后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张爱玲《小团圆》

作者简介: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创作英文小说多部,但仅出版一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1995年9月在美国洛杉矶去世,终年75岁。有《张爱玲全集》行世。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魅力的作家,她一生的创作涉及小说、散文、剧本评论,其中以小说成就最高。张爱玲小说超越了她所处的时代。她的小说无论是选材、立意,还是人物塑造、叙事结构和语言技巧无不显现出个人的特色,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她的小说无论是超越雅俗,还是对边缘化小人物的深入描写,都是20世纪40年代的其他任何作家无法比拟的。因此她的小说不能归于任何一个小说流派,而是个独特的存在,为中国小说史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张爱玲贡献了一批文学精品,创造了写实小说的新高,在中国小说史具有坐标的价值。

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以其《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在那个“低气压的时代”的上海文坛引起一片哗然。可以不把她称之为文学大师,但谁也不能否认张爱玲小说继承传统又能超越传统,在小说表现技巧的运用上大胆创新,取得了一定意义上的突破,形成了“说书人的构思、冷静的叙述心态、参差对照的写实手法、感觉外化的心理描写、突出的个性化的直觉意象以及苍凉的美学意境共同组成了独一无二的张爱玲文体”。这一文体对人们的创作起着一定的文本示范作用,这是她对现代小说的最大贡献。

剖析战乱中的人性是张爱玲散文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张爱玲对人性的看法是偏向于恶的,她更多地描写了现世生活中鲜活的人性世界和人性体验,并毫不隐瞒地坦露了自己的冷漠无情。对张爱玲而言,她生于乱世,长于乱世,从小失去了正常的家庭与温暖,所以她总有无家可归之感。她把这种感觉以理性观念的方式直接注入到自己的散文文本之中,然而张爱玲并没有大肆的直接描写这种精神上的荒凉之感,而是更多地或热情或冷峻地描写了她所体的种种感性的家,借此给读者意味深长的启示。在张爱玲看似随意的散文艺术世界里,不断地有她对那个时代的人生、人性、文明的真知灼见闪现出来,于是,情、趣、理三者的水乳交融构成了张爱玲散文的艺术境界。

张爱玲散文所体现出的情、趣、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同她在散文中所运用的独特艺术手段分不开。首先,在文体上,她采用了议论小品文的文体。其次,在语言的运用上,她采用的是形象的叙事语言和精警的议论语言交替的使用。在散文中,她常用的一个艺术手段就是采用一些物化的意象将人物、景物或心情传达得精致、细腻、形象可爱,充满着艺术的韵味和精致。

《小团圆》被认为是张爱玲最神秘的小说遗作,书中名为“九莉”的女主角与张爱玲身世相仿,而九莉与有妇之夫邵之雍之间的情感纠葛更因宛若张爱玲与胡兰成而引人注目。以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 刻画出张爱玲最深知的人生素材,在她历史中过往来去的那些辛酸往事现实人物,于此处实现了历史的团圆。那余韵不尽的情感铺陈已臻炉火纯青之境,读来时时有被针扎人心的滋味,故事中男男女女的矛盾挣扎和颠倒迷乱,正映现了我们心底深处诸般复杂的情结。

“我写《小团圆》并不是为了发泄出气,我一直认为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但是为了国家主义的制裁,一直无法写。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以后还有点什么东西在。”――张爱玲信

人物介绍

人物    身份            疑似原型

盛九莉    出身沪上大家庭的女作家    张爱玲

邵之雍    风流文人,盛九莉前夫    胡兰成

蕊秋    九莉生母,因九莉被过继给大伯,故称母亲为“二婶”    张爱玲之母黄素琼,后改名黄逸梵

楚娣    九莉的三姑    张爱玲姑姑张茂渊

荀桦    上海某杂志男编辑,改编过叫座的话剧,熟稔文坛掌故    柯灵

文姬    上海某杂志女编辑    苏青

九林    九莉弟弟    张爱玲弟弟张子静

燕山    九莉情人,电影演员    上海导演桑弧

汝狄    九莉的第二任丈夫,美国作家    张爱玲第二任丈夫赖雅

比比    九莉好友    炎樱

乃德    九莉父亲    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

云志    蕊秋弟弟,九莉的舅舅    张爱玲的舅舅黄定柱

绪哥哥    楚娣侄子,也是她初恋情人    

韩妈    九莉家用人    张爱玲用人何干

小康    邵之雍情妇    胡兰成情妇小周

辛巧玉    邵之雍情妇    胡兰成情妇范秀美

荒木    日军顾问    胡兰成朋友池田

虞克潜    名作家的大弟子    沈启无

向璟    文人    邵洵美

汤孤鹜    上世纪20年代走红的鸳鸯蝴蝶派文人    周瘦鹃

《小团圆》未提故事名,其实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黄昏的故事》,耿济之译本刊于1929年《小说月报》第二十卷第一号(黄恽:《从张爱玲的记忆看〈小团圆〉的真实性》,《万象》2010年第一期)。域外小说的结局是终成眷属,九莉的转述未及花好月圆。纯姐姐虽然活到了恋爱结婚的年龄,转瞬坠入急景凋年。“来不及告诉纯姐姐了。讲故事那时候不知道纯姐姐也就有病,她死后才听见说是骨痨。病中一直没看见过她,办丧事的时候去磕头,灵堂上很简单的搭着副铺板,从头到脚盖着白布,直垂到地下,头上又在白布上再覆着一小方红布。与纯姐姐毫无关系,除了轻微的恐怖之外,九莉也毫无感觉。”母亲抱怨九莉冷漠,“那样喜欢纯姐姐,一点也不什么。”然而为何念念难忘?无情背后,是意在言外的伤逝。爱伦坡有句名言:“美女之死无疑是天下最富诗意的主题(The death, then, of a beautiful woman is, unquestionably, the most poetical topic in the world.)。”《小团圆》反其道而行之。

《小团圆》读的艰难,一度放弃,又重拾起来。书从香港学校开始写起,之后随着回忆,一段段的片段,像断了线的珠子。人物关系也乱得很,读起来十分费力。感觉整本书,她都不肯做解释,前前后后也是随着思绪,想起来哪段写哪段,随意得很。像一个人在随口说,不管别人听不听得懂。但她对生活的一针见血,简直令人折服。很多细微之处,仅用几个字,就表现的淋漓尽致。旁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她都能直窥视到心里去。整本书都浸满了苍凉感,但又不是哀怨,是经历和看透之后的放下。合上书以后,我在想,为什么叫“小团圆”?书里的破碎,分别,幻灭,从未团圆过。但我想,那是她心里的团圆。在一切都成为过去以后,所有的经历都在心底发酵,留下的那些东西,就是支撑着她的“小团圆”。“我想表达的,是爱情的百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以后,总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经典语句摘录:

1.九莉笑问:预备什么时候结婚? 

燕山笑了起来:已经结了婚了。 

立刻像是有条河隔在他们中间汤汤流着。 

他脸色也有点变了。他也听见了那河水声。

2.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3.我并不是为了你那些女人,而是因为跟你在一起永远不会有幸福。没有她们也会有别人,我不能与半个人类为敌。

4.他们的过去像长城一样 在地平线上绵延起伏 但是长城在现代没有用了.

5.他走后一烟灰盘的烟蒂,她都拣了起来,收在一隻旧信封里。

6.生命在你手里像一条迸跳的鱼,你又想抓住它又嫌腥气。

7.如果碰到母亲的手……不知道为什么那么怕碰那手上的手指,横七竖八一把细竹管子。

8.她爱他们。他们不干涉她,只静静的躺在她血液里,在她死的时候再死一次。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haoshutuijian/jingdianduwu/201906/7804.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