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国人春节习俗进化史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本站小编

每每节日降临,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华人区总会践行一些春节习俗来传递过年的红火意味与热闹氛围。这些年俗,大多传统且历久弥新,在今日仍被广泛使用。

来源:明清史研究

每每节日降临,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华人区总会践行一些春节习俗来传递过年的红火意味与热闹氛围。这些年俗,大多传统且历久弥新,在今日仍被广泛使用。

新加坡唐人街的春节活动

这是时令的重启与礼仪的回归,包含着的是对祖先的敬重和团圆的温暖。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的年俗也在滚滚洪流中被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中国人离不开的新传统。

饺子与宴席

农历正月第一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对于处在温带季风区的农耕民族来说,生产最重要却也极不可控的因素是天气。而为了在不可控中找到一些可控性,中国人启动了对生产历法的研究,并最终形成了“节气”这一套与天文、日照、季风密切相关的历法体系。

二十四节气,在科技尚不发达的时候对指导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

(图片@图虫·创意)▼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是立春,意味着春天的开始,也意味着新一年日历的重启,具有辞旧迎新、祈求好运的关键意义。最迟至汉代,中国人就养成了把这一年之首定为春节的习惯,迎送旧岁,迎来新年。

直到民国改用公元历,才把春节挪到了正月初一,而把原来正月初一“元旦”的名称换到了每年公历一月一日。

过年期间,基本上所有城市的主街道都会挂上红红火火的灯笼,家家户户的大门上也得来几个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Bill Perry )▼

日子变了,但春节的习俗却没有变。

年兽的故事家喻户晓,相传这种古老的猛兽常在岁末出来害人,却唯独害怕火光、巨响和红色。人们为了驱赶这种野兽,便会放鞭炮、贴红联、挂红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图片@图虫·创意)▼

年兽的故事只是传说,但驱赶它的动作却成了最经典意义上的年俗,这或许是辞旧迎新之际远古巫术信仰的遗存。

此外,中国人还希望能在过年这一天合家团圆,吃个年夜饭一起呆到天明,象征着一家人团结一心,面对新的一年,是为守岁。

再有十几天

就能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啦

(图片@图虫·创意)▼

不过由于物产不同,各地中国人对年夜饭的定义也有所不同。北方人必吃饺子,还得是全家人一起擀皮包馅,现烫现吃;南方人则钟爱米类制作的年糕、八宝饭,意味着幸福甜蜜、节庆有余。

全家人分工合作,其乐融融,擀饺子皮是个技术活,掌握了技巧的人擀面杖一碾就是一张完美的皮

(图片@图虫·创意)▼

此外,过年还有让孩子们相当激动的活动,大年初一拜年时候会得到的:压岁钱。

相传年三十晚上,一种叫做“祟”的小妖会伤害小孩,一对老来得子的夫妻害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用以保佑。夜里“祟”来后,刚要伸手去摸孩子的头,红包就迸发道道闪光,把“祟”吓逃跑了。夫妻俩之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围的邻居,一传十十传百,大家便把包红包的习俗延续下来,希望孩子平安喜乐。

“奶奶,我期末考试考了100分”

(图片@图虫·创意)▼

然而,即使春节成为了“普天同庆”的节日,在过去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下,中国人一直把过年看作是家庭、村社小单元聚会的契机。庆祝活动家家户户自己进行,却并没有什么横向联系,直到一台晚会横空出世。

春晚,来了

1983年的首届春晚引爆了中国人的除夕夜。直到时隔多年后,在央视网站评选的“观众最喜欢的春节晚会”中,这台朴素非常的晚会,也依旧占据榜单前列。

那时的赵忠祥老师意气风发

(图片来自:Youtube@CCTV春晚)▼

动乱时代才刚刚结束不久,人们口号喊累了,热情消退了,样板戏看厌了,文娱精神需求需要新的内容填补。而这种火热的新需求,也恰恰是一个重新凝聚全国人民感情的好机会,春晚就将成为这根纽带。

于是1983年除夕之夜,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首次面向全国直播,让人耳目一新的节目形式——歌舞,小品,相声,杂技等等,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歌舞也是有很多种形式的

(图片来自:Youtube@CCTV春晚)▼

人们和家人围在电视机前,在电视直播中欣赏到了李谷一的《乡恋》,认识了马季、姜昆等知名相声演员,以及赵忠祥、刘晓庆等“梦中情人”,聚精会神欣赏的同时交换一下意见,全家人突然有了共同的谈资。母亲不会因为不懂女儿工作插不上话,儿子也难得看见寡言的父亲侃侃而谈。

流水的明星,铁打的《难忘今宵》

(图片来自:Wikipedia@Huangdan2060)▼

其实,从如今的节目发展水平和欣赏角度来看,83年春晚有太多值得吐槽的地方,但这并不妨碍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毕竟这是一个年俗的开端。

(图片来自:Youtube@CCTV春晚)▼

此后的春晚,一年比一年规模大,节目一年比一年丰富,请的明星群体也日渐广泛,从青少年偶像到奶奶级的老戏骨,同台荟萃。在这些年的沉淀中,很多春晚节目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语言类的《吃面条》、《宇宙牌香烟》、《昨天今天明天》,舞蹈类的《千手观音》、《赞赞新时代》,刘谦的春晚魔术……都在欢声笑语中弘扬着正能量。

千手观音的演员都是聋哑人

让国内外的观众既惊喜又感动

(图片来自:youtube@CCTV春晚)▼

就这样,春晚占据了春节民俗庆祝的核心位置,成为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也带火了流行语在内的很多文化符号。

至于原因,一是春晚实现了将全国人民横向连接,形成了“天涯共此时”的共同时空观;二是,它为过年期间的亲友交流制造了共同的语境话题;三,则是它将主流价值观融入节目,为全国人民提供了共同的精神营养,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出生于中国台湾的美籍华裔费翔

在1987年春晚上成为了一代少女的梦

(图片来自:Youtube@CCTV春晚)▼

然而,随着春晚步入中年,以及人民文娱需求与审美品位的提升,它能给人们带来的快乐越来越少,反而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

“春晚歌舞真是越来越x了,花里胡哨的”,“语言类节目笑点在哪里?”,“请这几个没有营养的明星来是什么意思?”之类的评论在社交平台越来越多地出现。

其实,作为一个有些时日的年俗,春晚作为一种电视时代的节目形式,难免显得有些气血不足 ,需要新的血液注入。

移动互联网带来了哪些新年俗?

今天的时代是网购的时代,而淘宝则是网购的最大平台。

当用户离不开的淘宝和春晚这个国民年俗碰撞到一起,会发生什么?2020年春晚,淘宝将是独家电商合作伙伴,今天官宣了清空50000个购物车、聚划算百亿补贴春晚补10亿等等玩法。很多其实都已经是我们多年喜闻乐见的新年俗。

像“清空购物车”。

早在2018年,淘宝和春晚就进行了首次战略合作,总共发放出价值10亿的现金红包及实物奖品。

2018年除夕晚20点35分,随着“喜剧女神”贾玲宣告春晚和淘宝跨屏互动的开始,跟随电视机前的指令,观众纷纷打开手机淘宝参与开红包,开场不到1小时,就有近6000万家庭参与了抢红包,老人也急得直点手机屏,俨然成为了老少皆宜的新年俗。

另外,当年淘宝“清空1000个购物车”的活动,刷爆朋友圈,让清空购物车首次成为新年俗!“求马云爸爸帮我清空购物车”成为火爆一时的网络流行语,中了奖的用户已经迫不及待地在网上炫耀了。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zixun/wenhuazixun/202001/27255.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本站小编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