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梁文道《噪音太多》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噪音太多》是梁文道的文化艺术随笔集,显现的却是一个私家知识分子的轨迹。

梁文道《噪音太多》

作者简介:

梁文道,男,汉族,1970年12月26日生于香港,人称“道长”,祖籍广东顺德,香港文化人、传媒人。梁文道生于香港,于台湾成长后返港;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梁文道少年早慧,兴趣广泛,涉猎各方。在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哲学系毕业。从1998年开始,梁文道就不断活跃于香港文化界、知识界,足迹范畴从大学讲师、文化从业人员、自由撰稿人、电视电台节目主持人、牛棚书院院长、中学校长、商业电台台长、电影创作人和剧评家、作家、书评家、食文化研究人、时事评论员、乐评家,到公共危机处理专员、环保权益维护者、香港爱护动物协会的动物保育大使和观察员、古迹研究员、文化推广研究学者、艾滋病权益维护义工等。现职凤凰卫视评论员,为《南方周末》及《南方都市报》等中国内地、香港及马亚西十余份报刊杂志专栏作家。

梁文道曾说,他最喜欢热爱的城市就是香港。而梁文道在香港出生后不久,因家庭当时经济情况因素,父母不得不将他送到台湾爷爷奶奶家照顾,中学时在台湾接受教育,15岁时才回到香港父母家,情况却又倒转过来,令他开始认识到两岸社会政治的冲突所在。游走于两岸三地之间,因此梁文道的文章多分析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社会动态。

梁文道希望透过传媒这巨大的力量,为香港及大陆做点事,而选择成为商业一台这个全香港收听率最高电台的总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见,足以证明他并不是自己口中没有长远目标的人。半年过后,在梁文道监督下的商业一台,有人觉得它中产了,但他并不喜欢“中产”这个两个字,“应该是思考及关心的范围都大了,虽然只是一些细微细眼的东西,但有impact(冲击)。”

《噪音太多》是梁文道的文化艺术随笔集,显现的却是一个私家知识分子的轨迹。纯粹音乐怎么听、电光幻影怎么迷、电视末日到了吗,都是私家偏好。随口道破,妙论横生,个人性情跃然纸上。但是,其公共关怀又无处不在,比如,娱乐到底是什么。梁文道一向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是典型的杂家。

“我觉得自己写的东西不分雅俗,有时小众有时主流。正是想来回跨越那道界限,使众声喧哗,故名《噪音太多》。”梁文道到底是个既老实又狡猾的人。

目录

自序

纯粹音乐怎么听

纯粹音乐

为一部小说配乐

电影音乐给谁听

摇滚精神?别开玩笑了!

当摇滚老去

点解泰迪罗宾

摇滚不怕老

比真实还好

界定一个时代的歌

重金属遇上嘻哈

尼那·西蒙

洪水中的蓝调

造神运动

复古莫扎特

古典音乐还是管弦音乐?

指挥的作用

老贝这关难过

哼一段勋伯格

强奸不遂的贝多芬

教宗对U2

《波兰安魂曲》到底没用上

布尔乔亚的伪装趣味

为什么真正的乐迷都不爱“歌王”?

音乐原来不会死

民歌的真面目

一种叫作命运的民歌

圣诞音乐情歌化

情歌的幻觉

岁的情歌

I-pod怎样分割了世界

单曲的复归

专辑年代的终结

音乐不死

主人的声音?

美丽岛

一座城市的主题曲

怀念钟

那个时代早已结束

华丽演出的落幕

赈灾音乐为什么不是好音乐?

电光幻影迷什么

看到电影

中国人一百年前的眼睛

为什么看贺岁电影

大片的迷思

悲剧照常发生

智者王家卫

江湖香港

躲起来的导演

唯美得寒酸

暴力的边界

十五年,再看《两生花》

暗恋到偷窥

Cult到Cut

改编作为一种工业

不再抽烟的007

纵欲年代的食物电影

忘记电影,我们去看小说

黑客帝国的学术幌子

拯救一个国家的记者

历史性的长镜头

星战迷迷什么?

星战信仰

《v煞》启示录:人民力量万岁

谁心上的一座断臂山?

从《断臂山》回到西部

恶魔的人性会减少他的恶吗?

病毒营销

《末世凶煞》为什么不好看

何谓真功夫?

电影院里的领悟

电光幻影

当大导遇上小记

只要做爱 不要吸烟

世界改变我们之后

电视末日到了吗

总统看来很上镜

球队为电视而战的年代

电视怎样改变了足球?

足球评述的艺术

可爱的胖女人

无烟电视

美国天使

历史为何重演?

电视末日的前夕

在Youtube里看电视

自己原来没有脚

我的AV岁月

大师的黑洞

娱乐到底是什么

名人都是艺人

艺人是一种次等公民

明星的话几两重?

明星慈善公关也是门专业?

什么是奥斯卡?

另类香港的消失

欣宜的悲剧

真人刘德华

《大长今》怎样占领中国市场?

抵制韩流与消费型民族主义

梁文道在书中讲述了他眼里的音乐和电影,电视和娱乐,评判有褒有贬。文章虽然涉及了小众和大众两个群体的认知,但读者不难看出他个人的实际态度和倾向,实际上,梁文道也在通过他的文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而具体的审美范式。

走进音乐意味着人们能够逃离可憎的庸俗的现实,得到精神的自由,内心的疆域无限扩大。走进电影是需要勇气的,我们要让自己面对日常琐事掩盖下的真实,认清人之存在的质地。这些我们都知道,然而,什么才是好音乐,什么才是好电影。

总有人认为,能让他们痛快的就是好音乐和好电影。哭得痛快或是笑得痛快。

于是我们很容易见到一群又一群在烂熟的曲调中提取吟唱乐趣的人。而这些人在另一些时间里,可能又在反反复复地相互叨念着电视剧里滥俗的情节和桥段。他们痴迷,但却从心底将做音乐,拍电影当成不入流的事情。

正因为这样的人太多,于是才有了另一批人存在,他们努力寻找不凡的自我感觉,试图逃离庸俗的宰制,他们向着真正的文艺奔去。

艺术家都是偏执狂,因为偏执,他们才能够获取普通人捕捉不到的东西。很多艺术家和文艺从业者都是富于才情的,全面的,综合的,他们是这个社会群体中杰出的,优秀的人。现实被他们踩在脚下,心中燃烧的是崇高的艺术理想。他们从一大堆所谓的热门,流行和浮华的文化中挤出,借助艺术的力量寻到生命的真我,为这个世界构建着一片自由空间。

也许会有人置疑,艺术的确很高贵,而世俗就那么不堪么?

记得编剧廖一梅曾大胆放言:大众审美就是臭狗屎。

这句话看似极端,但我们必须承认,娱乐工业培育出的大众审美基本上是以娱乐为目的的,此外,娱乐工业生产的是批量式的文化快消品,它们起到的作用不过是对大众情绪进行暂时性的安慰和消遣,如同人们消费一瓶可乐或是一顿KFC,以填补当下的精神饥渴,但这很难对人的生活产生更为长远的影响。

经典语句摘录:

1.“没有任何人可以再威吓整个国家,除非我们都是他的共犯。”壮哉斯言,如果一整个国家都能陷入恐惧造成的疯狂,那一定不只是少数几个人的责任,而是全体国民都成了“共犯”。问题就在于有没有人敢不去同流合污,甚至做第一个走出洞穴的人。

2.我们历史解读的重点是某些关键人物在某些关键时刻的抉择,我们看重的是个人多于社会。说到“以史为鉴”,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就是:一、人性不变,两千年前的秦始皇帝完全可以在今天复活,两千年后的掌权者同样能在秦代呼风唤雨;二、社会背景的变化只是最表层的差异,除去礼仪意识和建筑,从前的某个局面很有可能重现当前。只有在这样的假设下,我们才能把历史上成王败寇的原理搬到今天运用。

3.因为大家都知道切·格瓦拉在被这世界改变的旅程之后就踏上了改变世界的道路,而我们在被这世界改变之后却留下来成了它的观众。

4.就跟吉米佩奇和罗伯特普兰特一样,年轻时不可一世,拒人于千里之外;今天却再努力也无人问津,只好找回30年前的旧货,亲手监制,让我们彼此拥抱,活在老去的记忆力里。

5.李小龙不是伟大电影的缔造者,反过来,电影是这位伟大武术家的见证。

6.人在孤独之中,特别是夜里,听着歌手以现代录音设备所赐的低吟技巧泣诉(从前唱歌的人使用横膈膜,而非喉咙),你会以为他是你认识的人,正伴和着你的寂寞和思念。重点并不在于世界上是否只剩你俩,也不在于他唱的是不是他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在于他和你参与了这个情感形式的游戏,丰富且填满了它。爱情是一种幻觉,情感形式亦然,但它们的效应是真的。

7.“‘自我’根本是无明,它是被误认为真实的一种幻觉。因此,凡是从‘自我’生起的一切,一定都是无明与幻觉。”

8.所以老板和领导爱读历史,运用在里头学到的权谋术数,是今天的办公室政治活像一部宫廷斗争战。由于在各个阶层各个机构的掌权者都爱历史,所以他们制造出来的世界就跟两千年前的世界本质一样。既是如此,后来者就更觉得历史果然重复,学史果然有用,“以史为鉴”成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大家都喜欢历史,都喜欢强调过往历史和今日世界之“同”而非其异,我们就把老祖宗的经历当成了缔造未来的指标了。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haoshutuijian/zhongdiantuijian/201906/7132.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
-->